摘 要:余華是中國當代文壇中極具創(chuàng)造力和影響力的作家,他的早期小說敘事中帶有明顯的冷酷、反傳統(tǒng)色彩,但后來的敘事風格轉變成為樸實平白,其轉變的原因主要可以從社會環(huán)境和余華個人兩方面進行分析。同時,這種轉變也展現(xiàn)出了余華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自我堅持和自我反省的精神,能夠為當今社會文化和文學發(fā)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余華小說;敘事風格;轉型;先鋒文學
余華多年的創(chuàng)作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具有很高文學價值和獨特風格的作品,他在創(chuàng)作中展現(xiàn)的清晰的階段性也始終是人們熱衷于探討的話題。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個人閱歷的豐富,余華的敘事風格作出了一次重要的轉變,這是主觀與客觀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從對余華敘事風格及其轉變原因的研究中,我們可以深入理解余華的創(chuàng)作觀念,以及其對社會現(xiàn)實具有的意義。
一、余華小說的敘事轉變
(一)文筆風格
眾所周知,余華早期是以殘忍冷酷的文筆在文壇打響名號的,其作品充斥著對血腥、暴力的清晰描寫,向讀者展示一個陰森丑陋的世界。他往往以旁觀者的身份,極其平靜地敘述殘酷的場景,刻意回避溫情,以此釀造出了余華式的冷漠筆調。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余華血管里流的不是血,而是冰渣子。[1]”
而自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開始,余華行文中的“冷酷”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卻是一種同樣平靜,但更為樸實、溫暖的風格。余華的語言趨于生活化,著力展現(xiàn)生活中美好的情感和事物,在簡潔到位的描寫中流露出人道主義的悲憫和溫情。
(二)敘事技巧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席卷中國的“先鋒文學”思潮中,余華是重要的一員。先鋒文學帶有強烈的反傳統(tǒng)傾向,主張形式大于內容,開啟了各類文本敘述實驗。余華早期作品先鋒色彩濃厚,善于以非線性的散亂結構安排、文本意義的消解等進行小說的形式探索,是一種形式上的狂歡。
后期的余華開始重新注重文本的內涵,拋棄了刻意設置的閱讀障礙,用平白的故事代替繁復的技巧,創(chuàng)作更為自由,含義更為廣闊,更加接近生活本真。在經(jīng)歷了多年的先鋒實驗后,余華最終選擇了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作為敘述的歸宿。
(三)小說主題
從成名作《十八歲出門遠行》中,余華便宣告了他投身于發(fā)掘人性之惡、表達現(xiàn)實之絕望的文學主題。他以犀利的筆觸深刻揭露人性的缺陷,并將人性的惡貫穿到人類整體的歷史和精神中;同時,他大力鋪排人世的苦難,顛覆日常的經(jīng)驗,試圖讓讀者看到一個更加真實的世界。
九十年代之后,余華轉變了先前的創(chuàng)作方向,在人性和現(xiàn)實中進一步挖掘善良美好的一面,努力向讀者展示生命的堅韌和高尚。譬如著名的小說《活著》,便從主人公福貴遭遇的苦難中反映中國近代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況,表示對生命熱情的肯定,傳達了人性中積極善良的一面。
二、余華小說的轉變原因
(一)社會文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潮流不斷推進,娛樂業(yè)大幅擠壓了嚴肅文學的生存空間,先鋒文學已經(jīng)越來越靠近大眾日常生活的邊緣;同時,物質的繁榮促使了精神的浮躁,社會審美更加趨向于感官刺激,晦澀復雜的先鋒文學已經(jīng)不適用于市場。正如余華在與嚴鋒的對話中曾說:“文學趨俗,這是一個時代的走向,是閱讀的要求。[2]”因此,不甘被市場排擠的余華一改往日冷酷,從民眾生活出發(fā),用樸素平凡的東西感動讀者,以此收獲大眾歡迎,順應社會的趨勢。
(二)個人經(jīng)歷
1.思想的變化
余華自幼在醫(yī)院長大,童年中鮮血的泛濫明顯地影響到了余華的寫作,使余華不自覺地在小說中使用陰森恐怖的意象。并且,成年的余華與現(xiàn)實一直處于較緊張的敵對狀態(tài),對于荒誕的世界,他始終保持憤怒和冷漠。
但隨著歲月的流逝,余華開始明白“作家的使命不是發(fā)泄,不是控訴或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3]”他也開始樂觀地相信人性之善,平息了心底的憤怒和緊張,學會體恤人間的苦難,贊揚生命的熱情,把溫情和善良作為信仰。從而,余華超越了控訴與解構,使他的文字在殘酷和溫暖的交織中,始終能夠給人以深度力量。
2.審美的變化
由于童年經(jīng)歷和性格原因,余華崇尚暴力美學,在平靜的敘述下隱藏令人驚恐的張力。余華也從改革開放后大量涌入中國的現(xiàn)代小說中吸取了養(yǎng)分,形成了與非傳統(tǒng)的先鋒審美,熱衷于探索小說的邊界,極盡繁復之能,創(chuàng)作具有鮮明敘事個性的作品。
但后來余華接觸到了古典音樂。沉醉于音符的同時,他也發(fā)現(xiàn)了音樂敘述和文學敘述之間的共通性。音樂中不斷重復、簡潔明了的旋律結構給予了余華啟發(fā),在聽完著名的《馬太受難曲》之后,余華明白了“少即是多”,最豐富的敘事往往是最單純的。所以,余華的小說開始做減法,也逐漸拋棄了對暴力美學的崇拜,創(chuàng)作出一部部簡單樸實而不失力量的作品
三、余華小說轉變的意義
(一)現(xiàn)實意義
在九十年代,社會的物質化愈加猛烈時,文學創(chuàng)作者面臨眾多困難,許多作家紛紛投向經(jīng)濟利益的海洋,寫作刻意迎合低俗,把曾經(jīng)堅守的先鋒精神忘得一干二凈。但余華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學和人格操守,他仍在反思自己的作品,以轉型的方式來面對社會的改變,而不是妥協(xié)。他堅持著對精神和生命形而上的觀察與關懷,始終認真對待寫作,將自己的長篇小說刪改多年才決定發(fā)表;在《活著》等作品大獲成功后,也沒有趁勢利用名氣大賺一筆,而是繼續(xù)沉淀,多年后才發(fā)表新作。
余華的堅持促進了文壇不良風氣的改善,為社會作出了良好的榜樣。他的為人和小說都提醒著人們對追尋善良、反抗苦難、堅守理想,有利于阻擋社會精神的滑坡。
(二)文學意義
余華的轉型讓先鋒文學意識到了自身的不足,是對發(fā)展過頭的形式主義探索的糾正。先鋒文學在沉迷于消解、技巧的同時也走入了言之無物、故弄玄虛的死胡同,在各小說家紛紛尋找出路時,余華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本。他在九十年代的長篇小說放棄了文本實驗,注重文學精神內涵的塑造,防止了文學變成純粹的文字游戲。余華讓先鋒小說家明白了好的小說應當自由選擇最合適于表達的形式,而不是僅僅在意這種形式“先鋒”與否;并且,形式不能夠成為內涵的裹腳布,好的小說是統(tǒng)一和諧的整體??梢?,余華的轉型并非一味的否定探索,也不是粗暴的回歸傳統(tǒng),而是在不斷地探索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獨立反思,謹慎考慮,選取最適合的創(chuàng)作方法,為文學創(chuàng)作打通更寬廣的發(fā)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房夢蝶,姜磊.淺論余華小說中的“救贖”思想——以《現(xiàn)實一種》為例[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7(09):6.
[2]趙姍姍.余華創(chuàng)作風格轉型原因探究[J].語文學刊,2010(05):120-122.
[3]薛敏.余華20世紀90年代小說創(chuàng)作轉型原因初探[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01):89-90+103.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周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