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美理論的探究一直是藝術工作者無法忽視的問題。本文以卡西莫多的藝術形象作為引子,通過對藝術與審美的源起的探究,重點分析古希臘與尼采的審美理論,揭示審美理論的形而上的特質(zhì),并進一步闡述形而上的審美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卡西莫多;藝術;審美;日神;酒神
[中圖分類號]J6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9-0124-02
[收稿日期]2018-05-14
[作者簡介]張士潔(1995— ),女,河南安陽人,河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新鄉(xiāng) 453000)
雨果在其作品《巴黎圣母院》中塑造了一個既聾又結(jié)巴,奇丑無比的敲鐘人卡西莫多。敲鐘人本是一個孤兒,被高級僧侶作為奴仆收養(yǎng)在圣母院里。后來被驅(qū)使去綁架一個吉卜賽舞女,也就是女主??墒窃诮俾优魍局?,敲鐘人受到毒打,奄奄一息,極度干渴時,恰恰是他綁架的對象,這位舞女出面給了他一口水喝。也正是這一口水,使敲鐘人認識到什么是美。而后敲鐘人屢次搭救舞女,甚至最后舞女被作為巫女被處死,他依然追隨,死在一起。在敲鐘人眼里,舞女無疑是美的。也正是出于對美的不懈追求,敲鐘人作為處于社會底層,外貌又丑陋不堪的小人物,一步步地做出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大智大勇大愛之事,甚至達到慈悲的境界。雨果把最美的靈魂置于最丑的軀殼,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藝術意象上的極致。雨果創(chuàng)作這個形象的前提,無疑是掌握了相當?shù)膶徝罉藴始皩徝览碚摰?。但是,雨果看到的美,與其筆下敲鐘人自己看到的美,又有什么樣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呢?他們面對“什么是美”這樣的問題,又會給出怎樣不同的答案呢?
一、藝術審美與藝術創(chuàng)造的自然性
不論東西方,人類對藝術與審美很早就開始了創(chuàng)作與探索。
以藝術作品的產(chǎn)生來說,音樂與美術開啟了對自然的模仿。音樂由于其本身的特性,我們無法對其原始的狀態(tài)進行考證,但在文藝理論界,目前占主導的有勞動產(chǎn)生說。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從而創(chuàng)造了音樂產(chǎn)生的生理條件。恩格斯對此做過這樣的論述:“首先勞動,然后是語言和勞動一起,成了兩個最主要的推動力,在它們的影響下,猿的腦髓就逐漸地變成人的腦髓?!痹倮纭痘茨献印さ缿枴返挠涊d:“今夫舉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庇纱丝梢姡瑒趧优c音樂創(chuàng)作密不可分。原始音樂是在集體勞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chǎn)物。勞動中有節(jié)奏的呼聲,就是原始音樂的最初萌芽。而對于美術來說,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一些裝飾品和歐洲的洞穴壁畫,以及一些小型雕刻。其內(nèi)容來源于人類當時的生活與生產(chǎn),但其創(chuàng)作行為的本身則擺脫了生存與繁衍的必要,體現(xiàn)了藝術非功利性的性質(zhì)。
不過關于音樂等藝術的起源還有一大假說值得一提,那就是模仿說。這種學說認為:模仿是人類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藝術起源于人類對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臘哲學家看來,藝術大都是模仿的產(chǎn)物。主要代表人是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亞里士多德,他們認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藝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種樣式或種類的藝術。他們認為人類是具有“模仿本能”的,并進一步把藝術的起源、藝術的本質(zhì)都斷論為“模仿”。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猜測,如“師蜘蛛而結(jié)網(wǎng)”(《抱樸子》)、“作律,有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呂氏春秋》)。繼古希臘哲學家之后,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俄國作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fā)展了這一學說。
且不論勞動說與模仿說哪一個更為合理,這里我們需要看到的是,藝術作品雖然是先于藝術理論產(chǎn)生的。對于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祖先們來說,無論是充滿野性的號子,還是古拙洗練的石刻,都是非常自然地出現(xiàn),并天生地作用于人的精神層面。人類的行為動機,歸根結(jié)底,都發(fā)源于本能。例如,圣母院里的敲鐘人看見那吉卜賽舞女,會結(jié)結(jié)巴巴地使勁叫道“美!美……”一樣,是發(fā)自內(nèi)心而不自知的。相信原始人也會憧憬野獸的強壯,飛鳥的翱翔。不過這種審美,是原始的而不成系統(tǒng)的。野性的號子與古拙的石刻,也同樣不會蘊含特別深刻的理念。但是藝術行為的兩個方面:審美與創(chuàng)造,都已經(jīng)自然地、不自覺地,而又渾然一體地出現(xiàn)了。
二、形而上審美理論的意義
當藝術工作者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或個體對藝術作品進行欣賞時,自覺或不自覺地,都要面對如何審美的問題,這是涉及藝術本質(zhì)的問題之一;也是藝術理念脫胎于藝術品,開始呈現(xiàn)其形而上學性的時候;同時也是學者們開始對人類自身的身體與靈魂,感性與理性進行思索的時候。
提出靈魂和肉體、感性和理性二分對立的思想的,柏拉圖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個。他認為美的理念、美本身作為一種靈魂的對象,它在現(xiàn)實世界中不僅是不存在的,而且一旦聯(lián)系上感性的形式,就會使它失去無限性和永恒性,而變成有限的、不完美的。這就使得他對感性世界,對感覺活動一般都采取排斥的態(tài)度。其理由就是知識和真理都不是感官的對象,因為感官是沒有共同的(或者說在理論層面統(tǒng)一的)對象的,它不能認識事物的共同性,所以 “只有思維才能認識事物的真相,只有思維才能領略事物的存在”。柏拉圖對藝術的取舍只是以它能否表現(xiàn)理念、真理、有利于塑造正義的個人而定。他所反對的只是那些挑動情欲、使人性中的低劣部分得到不應有的放縱和滋養(yǎng)的那一部分藝術。所以他根據(jù)“所見真理之多少”,亦即靈魂中所具有的“關于絕對理念和本質(zhì)知識”的程度,把藝術家分為若干等。屬于第一等的是“愛智者、愛美者或是詩神和愛神的頂禮者”,他們“所見真理最多”,而“詩人或其他模仿藝術家”則排在了后面。
柏拉圖認為,包括藝術之美在內(nèi),這些理念性的東西是一種超驗的、在現(xiàn)實世界中并不存在的東西,因而在審美的認識論上,他認為對于美就不能憑借感官而只有通過靈魂才能觀照,也就是要認識美的理念,只能憑借靈感,就是那些“愛智慧者、愛美者或是詩神和愛神的頂禮者”的靈魂在迷狂狀態(tài)下,對于他們擁有肉體之前,從上界所曾觀照過的美的理念的一種回憶,若是“不失去平常的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沒有能力創(chuàng)造,就不能代神說話”,所以他認為藝術家的本領“不在于技藝而是一種靈感”,因此他對于對自然進行模仿的藝術創(chuàng)作不是特別看重,他認為模仿只是影子的影子,它所表現(xiàn)的真理自然也就十分有限。但是他在審美教育中特別看重音樂,因為在他看來,音樂與哲學最為接近,最能互相溝通,“哲學就是一門最崇高最優(yōu)秀的音樂”。而真正的人的生活也不應該只囿于物質(zhì)上和肉體上的滿足,而應該具有一種超越于感性物質(zhì)之上的形而上學的精神追求。
這種為靈魂加上適當?shù)募s束,不希望沉溺于聲色犬馬的理性,造就了希臘人眼中的日神形象。如尼采《悲劇的誕生》所講:“在日神的形象中這條線也是不可缺少的:那種適度的約束,那種對瘋狂刺激的解脫,造型之神的那種充滿智慧的寧靜。他的目光,追根溯源,一定是‘明媚陽光’;即使在生氣和悶悶不樂的時候,也有著美麗外觀的莊嚴?!?/p>
但是尼采本人對柏拉圖是持有強烈批判意見的,他說柏拉圖是一個“高級的騙子”。他認為這種日神式的思想是不重視個人,甚至企圖消滅個人的。不過尼采有這樣的思想,也是和當時非理性主義的興起有關。生活于工業(yè)革命時期的尼采,看到了人類的智慧與至高神權(quán)的搏殺。長期服從于神權(quán)的人類,憑借開普勒的三大定律、牛頓的物理學、卡爾本茨的蒸汽機,將寶座上的神拉了下來。工業(yè)革命徹底將神話變成了故事,把上帝歸還給了宗教。不同于強調(diào)整體性的日神式的柏拉圖,尼采是偏向于酒神式的,是個人主義的擁護者,他甚至把藝術作為生命意志的體現(xiàn),認為通過“酒神精神”和藝術形而上學,達到生命的極度張揚,可以拯救我們的人生。
不論是柏拉圖還是尼采,還是后來的秉承著各種主義的藝術家評論家們,他們的審美——日神式的發(fā)夢,酒神式的沉醉,或者二者兼有的矛盾者——就不再是原始而不成系統(tǒng)的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也不再是僅僅出于本能。因為此時的藝術理論與創(chuàng)造行為,已經(jīng)不再是渾然一體的了。社會大分工后的藝術實踐,也不再是牢牢依附于生活生產(chǎn)的了。雨果用文字表述自己書中角色的美的時候,就不可能是像敲鐘人稱贊舞女時那樣直接而又不自知的了。此時,帷幕拉開,觀眾入席。藝術的造物與受眾出現(xiàn)了明顯區(qū)分。審美活動,不再依托于傳統(tǒng)的生產(chǎn)勞動,開始為了創(chuàng)作而創(chuàng)作。而藝術作品也不必具有實用性,藝術品可以純粹地為了審美而存在。
而與酒神式的審美不同的是,日神式的審美,是仍然強調(diào)藝術的普世價值的。雖然藝術品可以純粹地為了審美而存在,但是日神式的審美并不希望如此,它希冀著藝術品應更具有指向性,如前文所說的柏拉圖式的審美,認為藝術品理應蘊含著寶貴的理性思維,或者啟迪智慧,或者引人向上,等等。這是一種具有選擇性的審美行為,它人為地對審美對象進行了過濾,對人的自然性有否定傾向,對藝術的表象進行了篩選。經(jīng)過篩選后,剩下的是莊重、肅穆,剝離了一定感情的藝術品,如靜穆的希臘雕塑。但是筆者認為,若我們在進行審美時,不能暫時放下對藝術品的普世價值的探究,很可能會忽視藝術欣賞的獨立性,忽視美的本身。人性中有理性之美,也同樣有感性之美。
與之相對,酒神式的審美,跟具有追本溯源的特質(zhì),某些程度上講,它和弗洛伊德藝術是性的升華的理論契合。它更體現(xiàn)形而上的審美活動,否認藝術的創(chuàng)作需要顧及普世價值,而去肯定生命本身、追求美的本性。甚至可以套用“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金句,在這里,藝術活動就是為了藝術而存在,它可以張揚恣肆,把世俗規(guī)則踩在腳下,讓藝術純粹地服務于人本身。這也是尼采對生命的肯定。
回到開頭,雨果把高尚的靈魂安放于一具丑陋的軀殼,也是對生命的肯定。敲鐘人接觸不到深刻的審美理論,但他的不懈追求,恰恰正是審美的完美體現(xiàn),即便死去,也已經(jīng)是悲劇的英雄。生既為美,不必苛求。人終將死去,在這結(jié)局確定的悲劇中,人可以與痛苦相伴,從生的悲劇之中,發(fā)掘?qū)徝赖膬r值,便是生命意義的終極體現(xiàn)。
[參 考 文 獻]
[1]尼 采.悲劇的誕生[M].江蘇:譯林出版社,2012.
[2] 馮學勤.從審美形而上學到美學譜系學[M].江蘇: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3] 王元驤.關于藝術形而上學性的思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 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