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節(jié)日的拉薩》是一首柳琴曲。柳琴在民樂歷史中并不常見,但現(xiàn)已在民樂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彈撥樂器之一,以其獨特,清亮的高音填充了彈撥樂器的高音音區(qū),從而成為被社會認可,被世界人民喜愛的樂器。其作者是著名的柳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王惠然。他編寫了大量的柳琴作品,不僅培養(yǎng)了大量的藝術人才,還使得柳琴在國內(nèi)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本曲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與特色,描寫了藏族人民歡慶本地節(jié)日的盛大場面。全文從音樂的曲式結構、音樂特色以及演奏技法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民族;結構分析;演奏
[中圖分類號]J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5-0094-02
一、創(chuàng)作背景
《節(jié)日的拉薩》作者王惠然,著名的柳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主要作品有:柳琴獨奏曲《春到沂河》《節(jié)日的拉薩》等,柳琴協(xié)奏曲《江月琴聲》《忠魂》等,民族管弦樂合奏《黃河隨想曲》等以及多種形式的器樂合奏。王惠然對柳琴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將柳琴一種民間伴奏樂器發(fā)展成為民族樂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始不渝地弘揚和推動著民樂的發(fā)展。
創(chuàng)作背景: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他們會在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用自己民族獨特的方式來歡度一年一度的佳節(jié)。節(jié)日當天,以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舞會,年輕的女子進行舞蹈以及最后漢子們的比試賽馬。王惠然以此為音樂素材,充分融合了藏族的音樂風格,在柳琴上得以展現(xiàn)。通過描寫歡度節(jié)日的景象,頌揚燦爛的民族文化和不朽的民族精神。
二、《節(jié)日的拉薩》樂曲的音樂結構
《節(jié)日的拉薩》整體的曲式屬于三部曲式。作者通過自己的聯(lián)想,用音樂表現(xiàn)出慶祝會上的不同景象。樂曲整體分為三部分,典型的快—慢—快結構。
第一部分節(jié)奏由慢漸快,2/4拍。整體力度比較強,由掃弦開始引出主題,運動了節(jié)奏型加密的方法,圍繞核心主題進行變化。后來,樂曲進一步強化核心主題,并且運用反復來突出表現(xiàn)主題。最后轉化為F大調,引申為一段自由舒緩的節(jié)奏。副調的運用,柳琴在主奏樂器和伴奏樂器中切換。大量運用十六分音符,演奏分解和弦,營造出一種流動的感覺。
后來,繼續(xù)演奏出旋律,與伴奏對調,營造出一種對答的趣味感覺。在快板的基礎上放慢一倍速度,采用長輪的演奏方法,使樂曲風格發(fā)生改變。作者加入過渡樂句,又轉為降B大調,由快漸慢,從十六分音符發(fā)展到長輪,過渡句可自由發(fā)揮進行抒情,長輪同時彈奏里弦。后又由慢至快,運用三連音在三四弦與一二弦上演奏,同樣旋律在不同的音域表現(xiàn),最后采用高音長輪進行抒情,進而逐漸過渡,引出慢板。
第二部分為全曲的慢板。中慢的速度,為抒情段落。作者采用了特殊的演奏技巧——用大拇指撥弦,并且大部分三四弦上演奏,使得柳琴發(fā)出飽滿、有韻味的音色。此段大量采用附點、滑弦、揉弦、打弦等,營造出藏族姑娘婀娜多姿的風情,突出了音樂性和舞蹈性。后換置撥片演奏,逐漸從三四弦過渡到一二弦,推動段落的發(fā)展,為下一部分埋下伏筆。
第三部分是一個再現(xiàn)部。速度達到全曲最快速度為144,比第一樂部速度更快。也是由慢漸快,由掃弦引出主題,旋律與之前基本一樣。后進行變奏,把之前單一的旋律奏為前八后十六音符的掃弦。更加突出了高音的旋律,由高音旋律,以及旋律從低到高的級進來表達結尾的來臨。最后用碼下音以及左手撥弦,模仿馬蹄聲由近及遠,來傳遞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見譜例1)
三、《節(jié)日的拉薩》演奏技法的分析
柳琴具有豐富的演奏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在創(chuàng)作中采用了揉弦、打音、撥弦、滑弦等技法,豐富了柳琴的音樂表現(xiàn)力,使樂曲更具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下面筆者概述在樂曲中所用到的演奏技法:
(一)掃弦的運用
掃弦就是用撥片由里弦向外弦極速地彈奏四根弦發(fā)出聲音。掃弦時,大臂與小臂都要放松,手腕的力度用在觸弦的一瞬間,利用手臂自身的重力給予音量。同時要把握音色,不能發(fā)出噪聲,四根弦發(fā)出的音要有和弦的音色效果。例如,在曲子的開頭,運用了掃弦技術,表現(xiàn)了鼓的音色,樂曲由慢漸快給人一種擂鼓的感覺。表現(xiàn)了藏族人民在歡度節(jié)日時,男子們一起揮舞身姿,擂動大鼓的熱烈場面。在隨后的部分中,大量地采用掃弦來突出重音。在一段旋律中,掃弦的運用,旋律強弱明顯進行對比,使樂曲具有音樂性與旋律性。樂曲結尾大量快速的掃弦,模仿了馬蹄在奔跑時的節(jié)奏,表現(xiàn)了藏族人民在廣闊的大草原上策馬奔騰、眾馬呼嘯而過的盛大場面。(見譜例2)
(二)滑弦的運用
滑弦也叫瀝音,用左手指按壓琴弦,向上或向下滑動,在滑弦過程中,手指要保持一定的力度沿品貼弦滑動。在滑動的過程中,手指要按實,中途不能松懈或虛理琴弦。常見的滑弦有三種:一種是上滑音,就是從低音滑向高音;另一種是下滑音,就是從高音滑向低音;第三種是復滑音,就是先上滑后下滑,或者先下滑后上滑,一般作者根據(jù)演奏需要的音樂風格來具體處理?;艏记稍诼宀糠诌M行大量的運用,營造出優(yōu)美,動感的音樂氛圍,表現(xiàn)了在慶祝節(jié)日時,男子們激昂熱鬧的擂鼓結束后,姑娘們溫婉舞蹈的婀娜姿態(tài),將動作的柔美婉轉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三)吟弦的運用
吟弦就是推拉弦,就是在左手按弦時,把琴弦往里推或者向外拉出,使音位升高,然后把音慢慢松回原位,使之產(chǎn)生和滑音相似的效果。常用的推拉弦有兩種:第一種叫慢推拉弦,慢推拉的動作,作用力可以適當晚一些,不能操之過急,拉弦的指力還不能放松;第二種叫快推拉弦,快推拉的動作要有力,不能猶豫,使音很快的上滑。推拉技巧的運用一般要根據(jù)樂曲的風格特點和韻味來決定使用。在彈奏時要保障音樂的連貫流暢,使余音具有曲線變化。而且在推拉時要仔細聽音是否拉到位,要保證音準。在曲子中加入了吟弦,營造了更加濃郁的民族韻味,使得樂曲更加婉轉圓潤,是音樂更具表現(xiàn)力、感染力。
(四)拇指撥弦的運用
拇指撥弦就是用右手大拇指代替撥片觸弦演奏,演奏時手型姿態(tài)與拿撥片彈奏時的姿態(tài)相同,右手拇指抬起撥動琴弦,音色更加渾厚、悠遠、富有韻味。演奏時要注意觸弦后要有余音,既不能離弦過快,這樣會使音色發(fā)虛,聲音的亮度和飽滿度不夠,也不能離弦過慢,這樣手指會阻礙琴弦的震動,導致沒有余音,聲音死板。在演奏中要注意,拇指在演奏時,要用手臂進行帶動,利用自身手臂的重力給予音量。不能只用大拇指的關節(jié)進行勾動,只用關節(jié)進行勾動拇指會不自覺把琴弦往外勾,會出現(xiàn)尖銳且音值段的聲音。作者在慢板使用拇指撥弦配合吟弦、滑弦、打帶音等演奏技巧,更加生動地表現(xiàn)女子害羞、婉約的形象。
(五)碼下音的運用
碼下音是指用撥片撥動琴碼與微調之間的琴弦,發(fā)出的聲音高亢、明亮,與從琴碼上方琴弦發(fā)出的聲音不同,碼下音沒有固定的音程規(guī)律。撥弦時要注意,由于琴碼與微調之間距離較短,碼下的琴弦更緊,手感上有“硬”的感覺,所以演奏碼下音時力度要適當加大,薄片觸弦的角度要更立、趨于九十度一些。并且撥片吃弦也要淺,用更少的面積快速的觸動琴弦。作者在本曲的結尾處運用了碼下音,以前八后十六的音型模仿群馬奔跑馬蹄發(fā)出的聲音,還進行了漸弱的處理,給人們一種群馬呼嘯而來雄偉壯闊的景象后又奔馳而去漸行漸遠的意境。
結 語
通過對《節(jié)日的拉薩》曲式結構及演奏技法的分析,深刻地感受到了作曲家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把藏族人民歡度節(jié)日的場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使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的內(nèi)涵。從樂曲的曲式結構上來說,作者運用了他自己最為熟悉和運用最廣的曲式類型。從演奏技法上來講,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演奏技法,除了常用的演奏技法,還運用了大量的色彩技巧,大大豐富了柳琴的音樂表現(xiàn)力,感染力。
演奏此曲,首先要理解作者通過樂曲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還要了解結構的框架,掌握樂曲的演奏技巧。不能只是片面追求彈奏的速度或機械彈奏,要在自己技術過關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yǎng),不斷地提高自己表達音樂、感受音樂、認識音樂的能力,從而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可以更好的表達音樂,為以后的音樂研究奠定基礎。
[參 考 文 獻]
[1]王惠然.柳琴演奏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2]常立玉,立 琳.柳琴論文集[C].濟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1.
[3]吳 強.中國柳琴考級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