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 艷
(四川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杜宇氏是繼蠶叢、柏灌、魚鳧氏之后,在蜀地立國的第四個王朝。它在蜀國歷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其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為開明王朝以降蜀地文明的更加繁榮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杜宇氏如何取代魚鳧氏,成為蜀地共主,文獻并無言及。但從《蜀王本紀》與《華陽國志·蜀志》記載看,杜宇氏與前三代在政治統(tǒng)治方面亦有很大的差異①。不論怎樣,杜宇氏的到來,為蜀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血液,這一點為文獻所盛稱。杜宇王朝強大的國力,是與他對農業(yè)生產的高度重視分不開的。史籍所稱杜宇對推動巴蜀地區(qū)農業(yè)生產有卓越功勛,主要表現在,這一時期蜀地傳統(tǒng)的稻作農業(yè)得到普遍推廣和治水患興水利技術取得的重大突破上。杜宇由此被尊為巴蜀農神。
就杜宇王朝的史跡,蜀地本土文獻《蜀王本紀》和《華陽國志·蜀志》的記載較蠶叢、柏灌、魚鳧前三代更為詳盡,使我們得以更全面管窺其經濟文化面貌?!妒裢醣炯o》云:
“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從天墮,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從江源井中出,為杜宇妻。乃自立為蜀王,號望帝。治文山下邑曰郫?;裢鶑统觥?/p>
望帝積百余歲。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尸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尸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后,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帝生盧保,亦號開明。望帝去時子規(guī)鳴,故蜀人悲子規(guī)鳴而思望帝?!盵1]414
《華陽國志·蜀志》以此為基礎亦有取舍:
“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時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移至郫邑,或至瞿上。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后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意,遂禪位于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 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務農,迄今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盵2]101
合上述兩段史料觀之,《華陽國志·蜀志》大體上是依據《蜀王本紀》的。但所記史實差異之處亦明顯,主要體現在對杜宇及其妻女利,以及開明氏族群的來源的認識上。常璩以“理性”史觀自居,標榜“則為怪異,子所不言”[2]521的正統(tǒng)史觀,對《蜀王本紀》中所謂的荒誕不經之說予以多方修正?!妒裢醣炯o》所載杜宇“從天墮”,杜宇妻女利游江源“從江源井中出”,開明“死而復生”的史跡。在常璩看來,此類神話色彩極強的題材皆不可信。但從民族學的角度看,《蜀王本紀》記載的蜀地上古傳說,包含了真實的歷史素材,對充分認識杜宇、女利、開明族群的來源,提供了重要材料。因此,《蜀王本紀》提供的蜀地歷史文化方面的史料價值不容忽視。
就杜宇王朝的存續(xù)年代,常璩《華陽國志·蜀志》載:“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背J巷@然是受華夏正統(tǒng)論的影響,將杜宇王蜀的時間延至“周之叔世”。根據蒙文通[3]44和童恩正[4]69兩位先生的研究,杜宇王朝主要活動于西周至春秋之際,甚為合理。學界一般認為十二橋文化是杜宇王朝的文化遺存。十二橋文化是以十二橋、金沙遺址為典型代表,包括指揮街、方池街、岷山飯店、撫琴小區(qū)等遺址在內的一系列文化遺存,時代約為商代晚期至春秋時期。而成都金沙遺址是繼廣漢三星堆遺址之后,一處大型的商周時期古蜀文化中心遺址,是杜宇王朝的“都邑”所在。遺址布局合理、功能系統(tǒng)完備,其間分布有宮殿區(qū)、一般居住區(qū)、手工業(yè)作坊區(qū)、祭祀區(qū)、墓葬區(qū),面積在3平方公里以上。[5]出土遺物數量龐大、規(guī)格較高,包括金、玉、銅、骨、石器以及數以噸計的象牙等禮儀性用器,說明這是古蜀國的又一政治文明中心。如此規(guī)模的政治文明中心的形成,必然是建立在以農業(yè)為基礎的社會物質水平整體提高的前提下。因此,十二橋文化反映出的蜀地農業(yè)文明繁榮景象與為蜀地農業(yè)做出巨大貢獻的杜宇是分不開的。
上引《蜀王本紀》載杜宇“從天墮,止朱提”,說明杜宇乃朱提人,其族系為濮越族。漢代朱提即今云南昭通一帶。據研究,云南地區(qū)農業(yè)起源甚早,是學術界長期以來認為的亞洲栽培稻起源中心之一。[6]看來杜宇入蜀,從云南地區(qū)帶來了栽培水稻及其種植技術,是完全可能的。當然,稻作農業(yè)傳入巴蜀地區(qū),可能不止一個方向,也不止一次。前文已有論述成都平原的稻作農業(yè)在寶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就有一定的發(fā)展。而杜宇入蜀的這一次,可能帶來了新的生產技術和理念,大力促進了稻作農業(yè)在巴蜀地區(qū)的普遍推廣和提升,蜀地農業(yè)經濟由此取得重大突破性發(fā)展,故有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之說。文獻所稱杜宇名“蒲澤”和都“郫邑”,意為遷往成都平原低濕之地,可能也與發(fā)展水稻之類的溫濕作物有關。揚雄《蜀王本紀》、許慎《說文解字》、左思《蜀都賦》、常璩《華陽國志·蜀志》等書亦言杜宇死后化為杜鵑鳥,并成為唐宋文人的詠詩題材。杜鵑鳥為農候之鳥,一般在稻田插秧農時鳴叫。杜宇死后化為杜鵑鳥,雖然是傳說,則包涵有杜宇與蜀地稻作農業(yè)發(fā)展的真實歷史素材。
近年來,成都平原的植物遺存浮選結果,也反映了杜宇時期仍然是以蜀地悠久的稻作農業(yè)為主,輔以粟和黍的多種農作物種植制度。成都市郫縣菠蘿村遺址是一處商末周初的聚落,該遺址“寬錦”地點2011年浮選出的農作物種子有稻谷、粟和黍三種。[7]稻谷數量占農作物總數的69.64%,出土概率高達88.46%;粟的數量占農作物總數的5.73%,出土概率是42.31%;黍的數量占農作物總數的0.1%,出土概率為7.69%。無論從稻谷數量在農作物總量中的比重,還是從出土概率看,稻谷都占絕對優(yōu)勢,而粟和黍處于次要的地位。金沙遺址金牛區(qū)5號C地點2007-2008植物遺存浮選亦有類似的結果,[8]出土稻谷的數量占出土農作物總數的77.6%,粟的數量占出土農作物總數的22.4%。上述浮選結果有力地證明了作為杜宇王朝的考古學遺存的十二橋文化,仍然是貫之于蜀地以種植水稻為主、粟作為輔的悠久的農業(yè)種植傳統(tǒng)。
杜宇王朝農業(yè)的發(fā)展,還得力于其妻朱利族群的聯盟?!妒裢醣炯o》載杜宇妻:“名利,從江源井中出”,此條內容又見于東漢末年來敏《本蜀論》,謂杜宇妻為“女子朱利”,并直接稱其“自江源出”,省去“井中”二字[9]1045。江源,指的是禹羌族世居的岷江上游地區(qū)。與水和岷江密切相關的朱利及其族群,也應該是出自擅長于早期農業(yè)和水利的西羌[10]。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fā)掘了近百處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其中營盤山、波西、沙烏都和布瓦寨遺址等若干規(guī)模龐大者,均是典型的農耕文化聚落,充分揭示了此區(qū)域農業(yè)起源很早的史實。有著悠久農耕傳統(tǒng)的朱利族群與杜宇的聯姻,共同推動了杜宇王朝經濟文化的繁榮昌盛。此外,《蜀王本紀》所稱朱利“從江源井中出”的神話傳說,反映了鑿井技術在蜀地的出現與發(fā)展。水井的出現為人們的生產生活開辟新的水源,使人們能夠離開江河湖泊到更廣闊的地方去發(fā)展農業(yè),是“原始農業(yè)”邁向“灌溉農業(yè)”的關鍵性一步。
杜宇王朝是在農業(yè)經濟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影響深遠?!度A陽國志·蜀志》云:“巴亦化教而力農務,迄今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倍庞畈粌H對蜀地農業(yè)有重大貢獻,而且還影響到了四川盆地東部巴國農業(yè)的發(fā)展。由于杜宇“教民務農”的卓越功勛,“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的風俗一直殘存到近代。在民國時期,四川農村中還有不少地方有“土主廟”,就是用來供奉這位“杜主君”的[12]23。正如蒙默先生所說“教民務農”的杜宇氏,看來對古代四川農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相當貢獻的。[13]22
杜宇王朝發(fā)達的農業(yè)文明在蜀地的考古發(fā)現中亦有充分的揭示。以十二橋和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十二橋文化,是古蜀文明發(fā)展的又一個高峰。十二橋遺址最重要的發(fā)現是大規(guī)模木結構建筑的發(fā)掘。十二橋木結構建筑遺跡分布范圍廣(面積達1300平方米)、布局講究,正好瀕臨郫江故道而建。其中的大型濱水木構“宮殿”建筑群,反映了蜀地干欄式建筑技術的成熟[14]。這種建筑技術使人們能得以居息于低濕臨水之地,卻不為潮濕所困,無疑說明了蜀人對水的認識水平和治理能力有了較大提升,因而能有效地開發(fā)濱河地帶。十二橋文化水利技術的進步無疑促進了農地的擴大與農業(yè)文明的繁榮。作為古蜀國的又一中心“都邑”的金沙遺址,其內至少包括古郫江水在內的四條古河道由西北蜿蜒流向東南,這種城與水互相交錯的格局,反映了依水興建的古城對水的利用能力的增強。金沙遺址區(qū)內還發(fā)現有密布的農田灌溉溝渠遺跡[15],說明這一時期農田水利設施的進步,蜀地可能出現了灌溉農業(yè)??v然先秦時期蜀地的治水技術逐漸走向成熟,但在李冰建都江堰前,成都平原面臨最大的自然災害仍是洪災。文獻和考古材料揭示,杜宇王朝可能不只一次遭受水患。從十二橋遺址木構建筑的保存情況和各種跡象分析顯示,十二橋遺址應是毀于洪水[16]19-20。杜宇王朝晚期,正如《蜀王本紀》和《華陽國志·蜀志》所記,又曾遭遇到一場特大洪災“若堯之洪水”的威脅。杜宇任命擅長于水利的濱水族群開明氏治理水患。開明氏不負所托,最終順利完成了這次艱巨的治水使命,為蜀地農業(yè)文明的持續(xù)繁榮提供了保障。
十二橋文化出土的農業(yè)工具種類明顯增多,亦反映其農業(yè)經濟已有了長足的進步。十二橋文化出土的石質工具,可分為打制和磨制兩種。磨制石器仍是以小型的斧、錛、鑿、錐、鐮、鏟、杵為主,大多通體磨光,制作精細。打制石器主要為盤狀器、砍砸器、刮削器、有柄石鋤、斧形器、石網墜等器形。方池街古遺址出土的打制石器占80%以上,其中盤狀器數量最多,達108件[17]。盤狀器是一種可用作砍砸、切割和削刮的具有多種用途的石器。根據石器的微磨損痕跡分析,發(fā)現盤狀器、削刮器等大部分打制石器的加工對象為竹、木類植物。由于這類加工對象對工具損耗大,石器的使用壽命短,用量大,只要實用,就不必進一步磨制加工。[18]這類工具的多見與早期成都平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關。早期成都平原為大量的植被覆蓋,森林繁茂,雜草叢生,大量的耕地尚待開發(fā)。盤狀器、削刮器等打制石器不僅可用于砍伐林木、開墾荒地,發(fā)展種植業(yè),而且還可用于采集、漁獵,彌補早期農業(yè)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十二橋文化還新發(fā)現有象征早期農業(yè)發(fā)達農具的木耜和鹿角器。金沙遺址出土了1件木耜,長141厘米,由一塊整木做成,形狀似現在的鏟子,[19]118-119是用作翻土的農具。木質農具在青銅時代是重要的農業(yè)用具,由于木質工具易腐爛,不易保存,所以迄今考古發(fā)現的木質農具較少。十二橋遺址、金沙遺址亦發(fā)現有骨質農具——鹿角器。由于成都平原是由岷江等河流沖積而成的,土質疏松,與較笨重的石質工具相比,木質、骨質工具是當時翻土、松土的優(yōu)質農具。此類工具更容易深入土層,有利于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木質、骨質兩類生產工具的出現,無疑說明杜宇時期蜀地農業(yè)生產取得的進步與發(fā)展。
由于杜宇時期蜀地農業(yè)的發(fā)達,家畜飼養(yǎng)業(yè)也發(fā)展很快,中國傳統(tǒng)的六畜在這時已經馴化成功。十二橋遺址發(fā)現的能確定為家畜的有豬、狗、黃牛和馬。[20]其中以豬為主,豬的死亡年齡在10-16月齡,說明飼養(yǎng)家豬的主要目的便是屠殺食肉。十二橋遺址還發(fā)現一根鴨的肱骨,但不能確定鴨是否已經被畜養(yǎng)了。成都市十二橋遺址新一村地點出土動物骨骼中家畜包括豬、狗、馬、牛、羊等,同樣是以家豬為主。[21]成都指揮街周代遺址出土了豐富的動物骨骼[22],據研究,屬于家養(yǎng)動物的有家犬、馬、黃牛、家豬、家雞。按最小個體說統(tǒng)計,家豬為30個個體,在動物總數所占比例最高。金沙遺址出土的動物遺骸[23],可以確認屬于家養(yǎng)動物的有豬、犬、牛、水牛、馬和雞等,尤以家豬的數量最多,約占75%。上述諸遺址發(fā)現的家養(yǎng)動物遺骸表明,商周時期,蜀地已經畜養(yǎng)了豬、狗、牛、羊、馬、雞等家畜、家禽,可謂六畜齊備,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穩(wěn)定的肉食來源,側面反映了蜀地的農業(yè)經濟繁榮。
綜上所述,商周時期,杜宇入蜀并結合蠶叢氏的后裔,采取了一系列促進農業(yè)發(fā)展的重大舉措,使以成都平原為腹心地帶的蜀地,農業(yè)生產呈現出繁茂的景象。《山海經·海內經》載:
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后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蓋天下之中,素女所出。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
郭璞注:“播琴猶播殖,方俗言耳。”
“都廣之野”的地望在哪?據近代學者蒙文通先生考證[3]162-165,《山海經》是巴蜀地區(qū)的文化典籍,為先秦時期的作品。全書所言的“天下之中”指的就是巴蜀地區(qū)。而《山海經·海內經》則是出于古蜀地區(qū)的作品,成書在西周中期以前。其中的“都廣”即“廣都”,今四川雙流縣,在四川西部??磥?,“都廣之野”其實指的就是成都平原,這已是學界共識;“后稷”本為周始祖棄,因“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24]112,而逐漸被尊為中國農神。蜀地作為農神后稷的歸葬之處,反映了成都平原農業(yè)高度發(fā)展的史影?!鞍俟茸陨北砻鞒啥计皆r作物種類繁多,有菽、稻、黍、稷等品系,這已為考古資料所證實;“膏”,郭璞注解為“味好皆滑如膏”,說明成都平原所產的菽、稻、黍、稷等谷物質量上乘;“冬夏播琴”反映的是成都平原開始了雙季種植農業(yè)。《山海經》記載這一農業(yè)生產的繁茂景象,可能正是杜宇在成都平原大力發(fā)展農業(yè)之后的實況。[13]22
注釋:
①《蜀王本紀》稱前三代蜀王引退時皆“神化”或“仙化”,反映了濃厚的宗教神權政治色彩,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數量龐大的大型祭祀重器也印證了這一點;而有關杜宇王朝的史料,則突出強調在其耕戰(zhàn)治水的貢獻,帶有明顯的務實特點,十二橋文化也沒有發(fā)現如三星堆文化那樣大規(guī)模神權至上的遺物。這說明,杜宇王朝在國家形態(tài)方面較魚鳧王朝的神權政治有了歷史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揚雄.蜀王本紀[M].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五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58.
[2]劉琳.華陽國志新校注·蜀志[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5.
[3]蒙文通.巴蜀古史論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4]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
[5]朱章義,章擎,王芳.金沙遺址的發(fā)現、發(fā)掘與意義[J].四川文物,2002(2).
[6]李昆聲.亞洲稻作文化的起源[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4(4).
[7]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郫縣菠蘿村遺址“寬錦”地點2011年浮選結果及分析[J].成都考古發(fā)現,2012:488-496.
[8]姜銘,等.四川成都城鄉(xiāng)一體化工程金牛區(qū)5號C地點考古出土植物遺存分析報告[J].南方文物,2011(3).
[9]王國維.水經注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0]彭邦本.杜宇王朝的存續(xù)年代與農業(yè)發(fā)展略論[J].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五輯):26-32.
[11]李釗.試論開明王朝的嬗替與先秦時期蜀地農業(yè)發(fā)展的關系[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9):216-222.
[12]李殿元,李松濤.巴蜀高劭振玄風:巴蜀百賢[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3]蒙默.四川古代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14]李紹和.成都十二橋商代建筑遺址第一期發(fā)掘簡報[J].文物,1987(12):1-23.
[15]張耀輝.長江上游文明進程略論——以成都平原先秦文化為中心[J].中華文化論壇,2006(1):5-11.
[16]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十二橋[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17]徐鵬章.成都方池街古遺址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2003(2):297-316.
[18]王毅.成都市蜀文化遺址的發(fā)現及意義[J].成都文物,1988(1):32-35.
[19]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沙——二十一世紀中國考古新發(fā)現[M].五洲傳播出版社,2005.
[20]李緒成,李升,何錕宇.十二橋遺址出土動物骨骼鑒定報告[J].成都考古發(fā)現,2005:458-474.
[21]何錕宇,等.成都市十二橋遺址新一村地點動物骨骼報告[J].成都考古發(fā)現,2012:273-294.
[22]朱才伐.成都指揮街周代遺址出土動物骨骼鑒定[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
[23]劉建.金沙遺址出土脊椎動物及古環(huán)境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4.
[24]司馬遷.史記·周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