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江,樓獻奎
肺炎支原體肺炎(MPP)是指小兒感染肺炎支原體后發(fā)生的肺部與呼吸道的急性炎癥病變,高發(fā)于學齡期及學齡前兒童;以劇烈咳嗽、發(fā)熱為主要臨床表現,可伴發(fā)多器官、多系統(tǒng)損害,發(fā)病率高,影響兒童健康與身體發(fā)育[1]。臨床主要運用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并配合對癥治療或激素治療,雖有一定的臨床療效,但個體差異以及耐藥性的增加影響治療效果。中醫(yī)將其歸類于“肺炎喘嗽”范疇,治療緊扣“痰”、“熱”、“瘀”等病機。《傷寒論》有關于治療該類疾病的麻杏石甘湯相關記載:“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可予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本文觀察麻杏石甘湯加味與阿奇霉素聯(lián)合治療MPP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為MPP的中醫(yī)西結合治療提供理論依據?,F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 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浙江省義烏天祥醫(yī)療東方醫(yī)院收治的67例MPP患者,西醫(yī)診斷符合文獻[2]關于MPP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符合文獻[3]診斷標準。納入標準:均符合肺炎喘嗽的風熱閉肺證、支原體肺炎診斷標準;發(fā)病至入組前無大環(huán)內酯類使用史;無其他感染性疾病以及免疫性疾??;年齡>2歲,<14歲。排除標準:合并重癥肺炎以及其他嚴重心、肝等內科疾??;依從性差無法按時按量用藥;肺炎支原體抗體陰性。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4例)與對照組(33例)。對照組采用阿奇霉素序貫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對照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2~13歲,平均(6.27±1.98)歲。觀察組男 18例,女16例;年齡2~12歲,平均(6.34±2.03)歲。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阿奇霉素序貫治療,鹽酸阿奇霉素注射液(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使用劑量10 mg/kg,混于5%氯化鈉注射液,前6 d進行靜脈滴注;停藥4 d后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哈藥集團三精制藥諾捷有限責任公司)1~3歲0.1 g/d,3~8歲0.2 g/d,8~14歲0.3 g/d。觀察組阿奇霉素序貫治療與對照組保持一致,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其中炙麻黃、苦杏仁、甘草各3g,石膏12g;喘息痰鳴加枳殼、葶藶子;咽喉疼痛、紅腫加蘆根、射干;高熱煩渴加知母、石膏;清水浸泡后煎藥,1劑/d,根據患兒年齡每天用藥100~150 ml,分2~3次溫服。兩組均用藥14 d。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參照文獻[4],其中顯效:咳嗽、喘息平息,體溫恢復正常,兩側肺啰音均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降幅>70%;有效:體溫正常,咳嗽、喘息改善,兩肺偶有啰音,中醫(yī)證候積分降幅30%~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顯著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降幅< 30%;有效人數:顯效+有效。(2)中醫(yī)癥候積分:咳嗽氣喘、發(fā)熱、咽紅腫、痰黃而多、舌紅苔黃,根據無、輕、中、重評分0、1、2、3分。(3)T 細胞亞群:采用 CytoFLEX流式細胞儀(美國,貝克曼)分析術前、術后 CD3+、CD4+、CD8+水平。(4)炎性因子: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TNF-)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治療前后抽取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后采用ELISA快速檢測試劑盒(美國,賽默飛世爾)檢測。(5)不良反應:記錄用藥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2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采用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分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顯效18例,有效9例,無效5例;觀察組顯效20例,有效11例,無效3例;觀察組總有效率(91.18%)顯著高于對照組(78.7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6.015< 0.05)。
2.2 兩組中醫(yī)癥候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咳嗽氣喘、發(fā)熱、咽紅腫、痰黃而多、舌紅苔黃積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治療后,觀察組上述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見表1。
2.3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前血清IL-6、TNF-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 0.05);治療后,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45,均<0.05)。見表2。2.4 兩組治療前后 T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 CD3+、CD8+、CD4+、CD4+/CD8+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0.05),見表 3。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皮疹1例、惡心嘔吐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82%;對照組發(fā)生皮疹、惡心嘔吐各1例,腹瀉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 12.12%。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0.543> 0.05)。
中醫(yī)理論將小兒支原體肺炎歸類于“肺熱咳喘”范疇,中醫(yī)病機為體外受風熱之邪侵襲,累及肺系,導致痰液滋生、郁熱化火、肺氣不宣引發(fā)氣逆作咳。因此中醫(yī)臨床治療原則以清熱化痰、辛涼宣肺為主[5]。本文麻杏石甘湯方中麻黃為君藥,微溫辛苦,具有較強的辛散作用,入肺后能散肺中外邪起到平喘、止咳的作用;石膏為臣藥,入肺經,辛寒,清散肺熱;苦杏仁具有宣降肺氣的作用,本方中為佐藥,與麻黃一并起到平喘止咳作用;甘草性甘,溫和,為本方使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6]。本方藥味較少,但配伍獨到,根據不同突出癥狀加減用藥,能夠共奏清化熱痰、辛涼宣肺的功效[7]。
本文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中醫(yī)癥候積分降幅更大,與文獻[8-9]結果相一致。林勝友等[10]研究結果表明急性放射性肺炎大鼠采用麻杏石甘湯灌服后IL-6與TNF-水平顯著降低,提示麻杏石甘湯具有抗炎作用,麻黃主要成分偽麻黃堿的抗炎作用已得到藥理學實驗的證實。本文結果也顯示兩組治療后血清IL-6、TNF-水平均顯著降低,治療后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這表明兩組患者炎癥反應均得到了顯著改善,而觀察組表現出的協(xié)同作用效果更為突出,與文獻[11]報道相似。兩組患兒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失常,MPP患病后機體免疫功能降低,阿奇霉素貫徹治療可通過清除支原體達到提升機體免疫功能的目的,治療后CD3+、CD4+水平上升,而觀察組得益于中藥湯劑對病原體的多靶點滅活與抑制,清除代謝毒素,提升免疫力[12]。而且,本文聯(lián)合中藥治療不僅未增加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反而有所降低,提示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阿奇霉素序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能提升MPP臨床療效,改善臨床癥狀以及炎性反應,提升免疫功能,且能保障治療的安全性。
表2 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3 治療前后T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參考文獻:
[1] 楊淑芝.加味麻杏石甘湯對小兒支原體肺炎痰熱證的療效研究[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7,14(6):881-882.
[2] 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2013修訂)(下)[J].中華兒科雜志,2013,51(11):856-862.
[3] 江載芳,申昆玲,沈穎.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
[4] 李旺輝,徐曉娟,宋莉莉,等.清肺化痰通絡法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42例[J].陜西中醫(yī),2013,34(7):787-788.
[5] 馮中平.阿奇霉素聯(lián)合熱毒寧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學報,2014(4):145-147.
[6 王東升,霍婧偉,傅瑤,等.阿奇霉素聯(lián)合中藥拔罐治療兒童支原體肺炎療效觀察[J].北京中醫(yī)藥,2017(8):739-741.
[7] 陳嘉慧,印根權,余嘉璐,等.紅霉素與阿奇霉素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5,24(8):587-589.
[8] 陳玲.麻杏石甘湯加減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yī),2015(12):1586-1587.
[9]吉訓超,徐志東,羅文.“肺炎后方”治療小兒肺炎后期80例[C]//首屆中華中醫(yī)兒科高等教育論壇暨2009年度全國中醫(yī)兒科學術交流大會.2009.
[10]林勝友,孫曉南,代琳.麻杏石甘湯對急性放射性肺炎大鼠IL-6與 PDGF水平的影響[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1,46(7):517-519.
[11]范國清,胡敏.阿奇霉素與紅霉素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效果比較[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1(20):2225-2226.
[12]王玉雙.阿奇霉素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43 例[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2,41(5):6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