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油茶豐產栽培技術入手,簡要介紹低產油茶林改造技術,旨在提升三江縣油茶林產量,提高油茶林經濟、社會及生態(tài)效益。
關鍵詞:油茶;栽培;低產林
中圖分類號:S794.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532024
油茶又稱茶子樹、茶油樹,是南方重要的經濟樹種。油茶樹可用于工業(yè)油及食用油提煉之中;也能夠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提升區(qū)域內碳含量,因此具有極高的生態(tài)價值與經濟價值。三江縣油茶林種植面積較大,在部分退耕還林及較貧瘠的丘陵地區(qū)種植油茶林,當前三江縣大力推廣軟枝油茶品種,軟枝油茶是我國油茶優(yōu)良品種之一,具有枝條柔軟且富有韌性的特性,其產量水平較高,其經濟效益水平較高。
1 油茶豐產栽培技術
1.1 油茶林地選擇方面
油茶林地選擇應秉持無公害的基本原則,選擇油茶樹適宜生長的區(qū)域,并保障林地范圍內土壤、水質及空氣的清潔程度,盡量遠離化工工廠及企業(yè)??蛇x擇丘陵及坡度較緩的山地,一般坡度應小于25°,尤其是一些退耕區(qū)域,保證其區(qū)域內部土質肥沃、土層厚度較大、陽光較為充足的地區(qū),土壤酸堿值呈微酸或酸性。
1.2 油茶栽培方面
在油茶林栽培前一年秋季,應針對栽培區(qū)域加以清理,將雜樹、雜草及灌木清理干凈。整地開挖長、寬、高為0.6m的栽培穴,并在穴底施基肥,如施放充分腐熟的農家有機肥料,按照1~1.5t/hm2左右施放;如施放腐熟麩餅肥料,其施放量為0.2t/hm2左右;如施放化學肥料,則加入磷肥2kg/hm2[1]。在肥料施放完畢后,需在肥料表面覆蓋薄土,穴深控制在0.2m左右,防止未來栽種時肥料與油茶樹根直接接觸引起的燒苗現象。根據三江縣實際氣候情況,在12月—次年4月左右均為栽培時間,最好選擇陰天或雨天栽培,栽培后用細土將樹根與栽培穴之間的縫隙填實。栽培苗木選擇一年生油茶樹苗,其苗高至少在0.3m以上,地徑不小于0.3cm。同時,選擇根系發(fā)達的油茶幼苗,嚴格檢查樹苗生長情況,避免因病蟲害造成樹苗生長緩慢問題。一般而言,油茶林密度需控制在100株/hm2左右,株間距為2~3m,具體密度應根據栽培區(qū)域土質情況加以確定,總體范圍為90~140株/hm2。
1.3 油茶撫育管理方面
油茶林撫育工作主要包括松土、除草、擴穴、補栽等,其中,松土和除草同步進行,在每年5月、8月中旬—9月上旬進行2次,松土深度不超過10cm,并將油茶林區(qū)域內雜草予以清除。如油茶林中出現生長遲緩、干枯發(fā)黃的幼苗,則應將其拔除,并選擇苗情較好的油茶樹進行補栽,從而提升土壤利用率。擴穴方面,每年根據油茶樹生長情況予以擴穴,擴穴寬度和長度約為0.2~0.5m左右,并形成邊緣較淺、中心較深的穴蔸,有利于提升油茶林地土壤保水質量。當油茶苗生長至0.6m高左右時,應進行斷頂處理,將苗木頂端剪除,并除去苗木中生長較慢、較弱的枝條,僅保留4~5條生長速度較快、生長態(tài)勢較旺的枝條。斷頂后,油茶樹在每年12—3月份區(qū)間修剪枝條,采取“去弱留強”的修剪策略,以避免側枝過多爭奪主枝養(yǎng)分的現象。油茶幼林的施肥工作十分重要,在每年11月—第2年1月區(qū)間,應將腐熟的農家有機肥料施放于林中,施放量約為0.5~1t/hm2左右。在幼苗栽培的第1年夏季應施放尿素,選擇下雨前進行施肥,在距離苗木根系30cm外環(huán)狀施放,每株油茶樹施放尿素25g左右。栽培后第2年,每年2月份為油茶樹補充氮肥,環(huán)形施放50g左右,之后每年應酌情提升氮肥施放量。
油茶林成年后即進入結果期,這一階段是油茶經濟價值最高的時期,其管理人員應做好油茶林的養(yǎng)護工作,以保障油茶林經濟效益。油茶林低產的主要原因是由雜草所造成,因此,在油茶林成年后,應逐步加大除草工作量,以防止雜草過多吸收土壤中的肥力,影響油茶林的長勢。在每年夏季開展全面除草工作,可與松土同步進行,其深度在15cm以內,將土壤中較高的雜草拔去,其余矮小雜草可將其翻入土壤下部。另外,每隔2a應進行秋季中耕,深度在20~30cm左右,從而提升土壤疏松度,有助于油茶林生長。值得注意的是,鑒于當前油茶林多選擇在一定坡度的山地上栽培,在中耕時需做好固土工作,坡度小于15°的坡地,可進行正常的全墾,一旦坡度大于15°,則需采用帶狀輪墾方式,進而避免土壤流失問題。油茶成林在每年春季1—2月,施放氮肥5kg/hm2和磷鉀肥3kg/hm2[2]。油茶樹進入盛果期之前,為保障其產量,可施放油茶復合肥,每株約施放0.5kg左右。在每年春天油茶樹發(fā)芽前,還需做好整形修剪工作,剪除油茶樹中的枯枝、病枝、弱枝、蟲枝,并注意控制油茶樹枝條密度,保持油茶樹冠的透光透氣性,從而促進油茶樹豐產、穩(wěn)產。另外,油茶產量與其授粉率具有顯著關系,在油茶栽培時,可在栽培區(qū)域內梗壁或土壤中開挖引蜂洞,洞深度約為40cm左右,直徑1.5cm,每公頃油茶林地共需設置引蜂洞20個,并在引蜂洞中放置一只大分舌蜂,大分舌蜂基本能夠在3a后滿足油茶林授粉需求。
2 油茶低產林改造技術
2.1 油茶低產林雜樹及病蟲枝修剪
一般情況下,低產油茶林存有大量的生長遲緩以及病、弱、枯植株,尤其在部分密度過高的油茶林中,應盡量伐除過密植株,從而保障其余茶油樹能夠正常生長,油茶林密度需合理控制在140株/hm2以內。如油茶林種植密度過低,土壤存在利用率低下現象,可適當采取補栽策略,從而提升油茶林產量。調整油茶林密度后,應修剪其枝葉,剪除油茶樹中病枝、蟲枝、弱枝、枯枝及徒長枝,科學控制油茶樹枝條密度,提高油茶樹樹冠透光性和透氣性,以便于油茶樹生長。
2.2 油茶低產林墾復及鏟草
低產林提升其產量需予以墾復處理,在1—2月份進行墾復,墾復深度約為20~30cm,并在6—7月進行淺墾,深度為10~15cm。在夏季墾復的同時,將油茶林區(qū)雜草、灌木等加以清除,將其翻入土壤深處。冬季和夏季墾復一般可采取全墾式或帶狀輪墾式,全墾式適用于坡度小于15°的丘陵及山區(qū),將油茶林全部土壤進行翻墾,在樹冠投影外部翻墾較深,投影內部翻墾深度適量減輕,進而避免損傷油茶樹根系[3]。帶狀輪墾常用于15°以上山區(qū),按照水平方向進行帶狀開墾,帶寬為6~10cm左右,每個水平帶之間留下3~5cm雜草帶,以避免水土流失問題的發(fā)生。與此同時,在雜草帶上方區(qū)域可建立土埂,土埂高度約為20cm,其寬度需大于50cm,這一土埂能夠輔助保持種植區(qū)域內的水土。這一雜草帶可于第2年予以墾復,并在上一年墾復區(qū)域留出同樣的雜草帶,通過雜草帶—墾復帶相互交替保持整個油茶林水土。
2.3 油茶低產林合理施肥
油茶林產量低往往與其土壤肥力不足有直接關系,為保障油茶樹高產、穩(wěn)產,應根據栽培區(qū)域土壤實際營養(yǎng)含量情況,并結合油茶樹生長狀態(tài)進行施肥,油茶樹生長所需肥料主要為氮肥、磷肥及鉀肥。在夏季可酌情施放上述3種肥料,抑或施放油茶林專用復合肥,其中,氮肥施放量為10~15kg/hm2,施放量為磷肥60~90kg/hm2,施放量為鉀肥80~100kg/hm2。每年冬季應在種植區(qū)域施放農家腐熟有機肥料,施放量約為1~1.5t/hm2,一般以環(huán)狀施肥模式為主[4]。
3 結束語
油茶是廣西省重要的經濟林品種,其耐酸性較強,尤其適合種植在坡度較緩的丘陵及山地之中,對土壤肥力要求較低。油茶是重要的工業(yè)原料之一,具有極強的經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因此,我縣應加強對軟枝油茶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從而提升油茶產量。
參考文獻
[1]林飛.油茶豐產栽培技術的實施要點分析與解讀[J].農技服務,2017(9).
[2]丘國尖.油茶豐產栽培與管理技術[J].農家科技旬刊,2017
(10).
[3]汪衡,王成國,曾微,等.北部邊緣區(qū)油茶低產林換冠改造技術研究[J].中國園藝文摘,2016,32(11):39-41.
[4]蘭觀水.關于油茶低產林改造的生理效應及對產量的影響探析[J].綠色科技,2016(11):59-61.
作者簡介:曾廣智(1965-),男,侗族,三江侗族自治縣,本科,林業(yè)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林業(yè)工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