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婧
摘要:“曹文軒現(xiàn)象”近年來在當代文壇備受矚目,從兒童讀者接受的角度來探析“曹文軒現(xiàn)象”有助于進一步探析“曹氏風格”的特點及其與兒童閱讀機制的內(nèi)在契合。兒童讀者對曹文軒作品有著“文本認同”與“價值認同”的雙重認同,“曹氏風格”契合了兒童讀者的“幻想”、審美品格的“時代性”等特點,呈現(xiàn)出獨特的兒童關懷主義。
關鍵詞:兒童讀者;曹文軒;接受;現(xiàn)象
曹文軒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及研究以來,出版了大量深受兒童讀者喜愛的文學作品,獲2016年度“國際安徒生獎”后甚至引發(fā)了一種勢頭兇猛的“曹文軒現(xiàn)象”。兒童無疑是其兒童文學作品的主要讀者,以兒童讀者接受角度探析“曹文軒現(xiàn)象”的成因機制,一方面可以深化我們對曹文軒作品認同度的認識,更好的探析曹文軒的文學創(chuàng)作及其理論;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清晰的觀察推動“曹文軒現(xiàn)象”的某些“外部因素”,有助于更深刻的認識曹文軒作品在當下的傳播與影響。
一、文本認同與價值認同:兒童讀者對曹文軒作品的雙重認同
曹文軒作為中國兒童文學界的領軍人物一直備受關注。根據(jù)我們的觀察,目前兒童讀者(包括與兒童讀者相關的家長、教育行業(yè)從事者等)對曹文軒作品的接受與認同呈現(xiàn)出以下兩個特點:
一是兒童讀者內(nèi)在的生理心理機制帶來的文本認同。心理學研究學家通常將閱讀過程分為兩部分:知覺與理解,也就是說讀者本身是否有與文章相適應的原有認知結構是影響閱讀理解的內(nèi)在條件。兒童偏重形象思維,兒童閱讀機制下作品的特點是純真、稚拙、歡愉、質樸,曹文軒立足兒童本位,以自己純美獨特的風格真正參與到了兒童成長中精神的建設中,為兒童帶來向上的力量。從文學接受規(guī)律來看,文學是讀者在特有的審美經(jīng)驗的基礎上對文學作品價值的主動地選擇、接納、創(chuàng)造或拋棄。曹文軒還原兒童閱讀機制的同時,重視兒童的價值與閱讀需求,并遵循他們的心理特征,在文本中以兒童的視角娓娓訴說一個個出生平凡的少年的故事,而不是強行植入成人觀念。因此,兒童讀者也可更有效的還原曹文軒的本意而達到情感的共鳴。
二是當代外界環(huán)境帶來的價值認同?,F(xiàn)代化的成長環(huán)境強化了孩子們物質之上的思想認識,忽視了情感在人際交往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此同時,現(xiàn)代化進程催生了家庭環(huán)境的急劇變化,留守、城市家庭的獨門獨戶的生活環(huán)境使兒童的成長變得狹小、封閉。所以,有很大部分的兒童讀者表示,曹文軒作品中出現(xiàn)的一幅幅風景畫,百合、葵花、蘆葦、麥田等,都為他們展現(xiàn)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是他們心中的“伊甸園”;然而也有兒童讀者表示,書中所描述的風景與情境讓他們有不真實之感,但作品精妙的語言、美麗的風景與人性的光輝也讓他們著迷。
不可否認的是,兒童對于讀物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長、老師等成人的影響,從曹文軒作品出版的數(shù)據(jù)上我們也能看出在兒童、家長、教育界對曹文軒作品的多重認可,《草房子》一經(jīng)問世便成為了“暢銷書”之榜首,更是被稱贊為“一本可以感動讀者心靈的書”。由此觀,曹文軒作品所傳遞出來的力量不僅僅吸引孩童,而是吸引著現(xiàn)代文明下的每一位讀者。
二、契合兒童閱讀特點的“曹氏風格”
對曹文軒的作品在兒童讀者的接受情況做了基本探尋之后,我們可發(fā)現(xiàn)曹文軒的兒童讀者接受“熱”不是徒有虛名,由此帶來的“曹文軒現(xiàn)象”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其“曹氏風格”的內(nèi)在機制。
1、虛實相生的“幻想”機制
閱讀曹文軒以往或當下的創(chuàng)作,可以發(fā)現(xiàn)其創(chuàng)作的一個明顯傾向:用“幻想”滿足兒童的閱讀機制,并建立文本召喚結構。“幻想”二字對于曹文軒的粉絲而言并不陌生,其作品從早期的《根鳥》等開始就已展現(xiàn)了豐富的想象力,以夢的形式讓根鳥尋找心中理想的天堂。用曹文軒自己的話來說,小時候的饑餓的環(huán)境很早就練就了他的想象能力。然而曹文軒的幻想又與當今市場上的“幻想小說”有所不同,他的幻想是“幻”與“實”的交匯,隱藏在幻想下的是曹文軒充滿理智的思考,如《大王書·黃琉璃》中有著他對古典力量、智慧力量、道義力量、美的力量、民族性格力量的藝術理念追求的,曹文軒的 “幻想”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致敬的民族力量的幻想。
于兒童閱讀的生理心理機制而言,幻想場景中的圖景片段、意象間的空白等等,都可以很好的對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極其豐富的孩子進行“文本召喚”。伊瑟爾在《接受美學的新發(fā)展》中提出了“文本的召喚結構”,即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根據(jù)自己的已有經(jīng)驗對文本的未定點的確定和對空白的填補來實現(xiàn)了作品的完整化。①曹文軒作品中留有的幻想,如《根鳥》中有一片在夢里開滿了百合花的山谷,山谷在兒童自身的理解下成為了根鳥前進的動力,成為無數(shù)讀者心中追逐的天堂,在這樣深刻的理解下,曹文軒的作品才更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意義,也對兒童讀者這一特殊群體起到了審美訓練與教育的作用。
其次,幻想也是曹文軒本人情感的物化形式,如《青銅葵花》中的蘆葦蕩。文本中的蘆葦蕩“伴隨著葵花完成了成長賦予她的性格與人格的健全過程,葵花第一次跟著父親來到大麥地干??吹降囊煌麩o際的蘆葦,失去父親后的葵花在蘆葦從中釋放痛苦與疲憊的靈魂,蘆葦蕩伴隨著葵花完成了成長賦予她的性格與人格的健全過程?!雹谔J葦蕩有時是葵花眼前真實的蘆葦蕩,有時卻也是僅僅存在于葵花心中的蘆葦蕩。曹文軒以可以具象的蘆葦蕩加以引導,將希望、真善美與一切美好的品質教與兒童讀者,契合了兒童形象化思維方式的閱讀機制。
2.審美品格的“時代性”
在文學接受的維度內(nèi),有“延留”之說,指的是“當文學接受進行到高潮階段之后的一種心理延續(xù)和留存狀況。據(jù)讀者反饋,“感動”是閱讀曹文軒作品無可避免的閱讀感受,“感動”即是作品在造成讀者的共鳴、凈化和領悟之后,繼續(xù)存留于腦際并使其不斷回味的狀態(tài),是延留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也是曹文軒審美品格“時代性”的表現(xiàn)。一些研究者曾提出曹文軒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的局限性與落伍性,認為“草房子”的時代早已過去,面對質疑,曹文軒認為“美感的力量絕不亞于思想的力量,思想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但是美的東西是永恒的”。草房子會變?yōu)楦邩谴髲B,但“感動”的心靈卻永遠是柔軟的。實際上,曹文軒自創(chuàng)作初始便致力于為兒童打造一個干凈無暇、溫暖和諧的家園環(huán)境,然反觀當代,快速時代的發(fā)展帶來各種新鮮高科技事物充斥著孩子們的生活,原來生活里感受自然、感受美的生活狀態(tài)、乃至生活理念都從孩子們的世界里消失,“如何讓孩子健康成長”已經(jīng)成為當代社會所共同思考的話題。如曹文軒自己所言,他想與孩子們探討如何成長的話題。當下孩童生活的喧囂城市與曹文軒二十年的鄉(xiāng)村生活大相徑庭。作為創(chuàng)作者,曹文軒迫不及待的想要將現(xiàn)代兒童感受不到的鄉(xiāng)土情懷展現(xiàn)在作品之中,告訴每一位孩子“成長”的另一種方式,以期冀每位孩子都可以尋找著自己的生命之根,沿著水鄉(xiāng)的彎路,踏著油麻的足跡,在這工業(yè)化的高樓中找到一片生命得以慰藉的地方。
3.獨特的兒童關懷主義
在兒童文學發(fā)展的史前期,兒童一直作為成人的附屬品而存在,至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人文主義者在對人的價值、尊嚴以及人的主體地位做充分肯定時兒童的人權才得到認真謹慎的對待。曹文軒的創(chuàng)作一方面吸收了近代人文主義對于成長的重視,一方面迫切希望每一位孩童都成長在理想的成長環(huán)境中,體現(xiàn)出比人文主義更加具體切實的兒童關懷主義。
在思考的角度上,曹文軒竭力讓作品更加貼近他內(nèi)心中童年原本的模樣。內(nèi)容上,曹文軒避開了“說教式”創(chuàng)作,不是一昧傳達對兒童讀者有益的啟示,而更側重平凡的人的生活瑣事,以真情實感的記錄打動兒童以達效果;在方式上,曹文軒選擇了一種完美寄托的形式,以極強的兒童關懷主義為兒童構建除了一個理想的“自在”的成長狀態(tài),與“自由”不同,自在不僅是身體的不受拘束,也是精神的澄澈輕松,代表著兒童的本真。如《根鳥》中象征理想的開滿花的大峽谷、《草房子》中寄托著柔軟與干凈的油麻地,都傳達著人類最初始的樣子,也是曹文軒心中的理想中兒童應該成長的狀態(tài)。
在創(chuàng)作的理論上,曹文軒對“兒童文學是否應該放逐快樂”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他在文章中表示:“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兒童文學是讓兒童快樂的一種文學。我一開始就不贊成這種看法。快樂并不是一個人的最佳品質。并且,一味的快樂,會使一個人滑向輕浮與輕飄,失去應有的莊嚴與深刻。傻乎乎地樂,不知人生苦難地咧開大嘴來笑,是不可能獲得人生質量的?!雹蹫榇?,曹文軒以“苦難”來構筑他的文本世界。兒童文學之所以區(qū)別于成人文學成為獨立的存在,是因為其自身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承載著守護人類生命的開始與共同夢想的使命。曹文軒對于兒童的關懷出于大愛,他的創(chuàng)作不僅僅是為了豐富孩童童年的色彩,而更是為了塑造未來民族的接班人,于是他為兒童搭建了以“悲憫”、“憂郁”等為關鍵詞的人生屋塔,讓兒童用自己方式去直面生活的真實和艱辛,最終邂逅人類所擁有的一切美好的品質。
總的來說,我們認為曹文軒作品之所以能夠在時代的飛速發(fā)展中一直煥發(fā)光彩是上述“曹氏風格”與兒童閱讀機制相契合的結果,在面對新時代、新科技、新聲音的質疑與挑戰(zhàn)之時,曹文軒及新生代的兒童文學作家應以與兒童讀者的閱讀機制相契合為主要應對措施,致力于以兒童讀者的角度創(chuàng)造出屬于兒童的文學作品,創(chuàng)造出能夠“歷久彌新”的作品??v向以兒童讀者接受來看,曹文軒的作品是經(jīng)久不衰的,孩子們喜愛“曹爸爸”為他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樂園,家長們也樂于為自己的孩子們購買曹文軒的圖書。曹文軒曾無數(shù)的在他的訪談中說到他對于銷量的看法,他認為作品的好壞并不在于量的輸出,更重要的是質的堅守。相對于“暢銷”來說他更喜歡聽到自己的作品是“常銷”的。通過兒童文學主要讀者——兒童讀者對曹文軒作品接受的調研與分析,我們可以透過曹文軒看到兒童讀者喜愛的、希望看到的作品是什么樣的,也可以更加透徹的思考當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所或缺的是什么。曹文軒以與兒童讀者搭建的橋梁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也為當下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者展現(xiàn)了榜樣的力量。
注釋:
①伊瑟爾.接受美學的新發(fā)展.文藝報,1998(6),第11頁。
②曹金和.追隨永恒——曹文軒兒童文學的審美意識剖析.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第28頁。
③曹文軒:曹文軒兒童文學論集.南昌21世紀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頁。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曹文軒.曹文軒兒童文學論集[M].南昌:21世紀出版社,1998.
[3]曹金和.追隨永恒——曹文軒兒童文學的審美意識剖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28(4)
[4]徐佳.曹文軒成長小說論[D].渤海大學,2012.
[5]古婷婷.苦難·悲憫·詩意——從“成長三部曲”看曹文軒小說里的成長美學[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5(1)
[6]陳恩黎.尋找飛翔的力量——論曹文軒的兒童文學觀[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29)
[7]孫悅.曹文軒純美小說創(chuàng)作論析[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5.
[8]伊瑟爾.接受美學的新發(fā)展[J].文藝報,1998(6):11
[9]朱立元.接受美學[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0]賈文娟.接受美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11][聯(lián)邦德國]姚斯·美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12]郁勤.消費時代中精英與大眾的角力——以池莉小說的接受為例[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