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賽華
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yǎng)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tài),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于首位。2003年,有著3000年悠久歷史的古琴藝術繼昆曲之后,第二批入選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在上海,有一位古琴演奏家、制作家,他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古琴斫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現(xiàn)任上海七弦古琴文化發(fā)展基金會理事長、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歷史專家委員、“幽篁里古琴研發(fā)中心”創(chuàng)始人,他就是2017年獲得“上海工匠”稱號的楊致儉。
楊致儉畢業(yè)于同濟大學建筑學專業(yè),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學習琴棋書畫。尤其是古琴,師從當代兩位古琴泰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南龔北李”,即中國琴會前會長龔一先生和琴會榮譽會長李祥霆教授,深入學習廣陵派、虞山派經(jīng)典曲目和古琴斫制技藝,此外,他師從著名洞簫演奏家、“江南簫王”戴樹紅教授,潛心鉆研琴簫演奏藝術。
“我沒有想過會專業(yè)從事古琴教育和傳播,至少小時候沒有想過。”楊致儉直言。在他30歲前,他一直認為,琴棋書畫是個人的修養(yǎng),彈琴給自己聽,做琴給自己彈。隨著年齡的增長,想多做點事的念頭越來越強烈?!跋敫淖冊诤醯氖澜纾蛑辽儆绊懺诤醯念I域。”楊致儉說,“對藝術家或者學藝術的人來說,學習是一生的,小時候可能學習一些技術性、專業(yè)性的知識,長大后更多的是源于對生活、人生的熱愛,促使自己不斷改變對生活、生命的理解。學什么不重要,不停地學習最重要,最后通過某一技術表現(xiàn)出來才是對琴棋書畫最好的表達方式?!彼氖换?,就是不再迷惑自己是誰,能成為誰,能做什么,而想明白這些是他35歲以后。
古琴上有七根弦,13個徽,所以它也叫七弦琴,楊致儉出生于7月13日,“我是為琴而生的。”他笑著說。也許這是冥冥之中的巧合,但一個人能彈琴、做琴、講琴,又愛藝術、愛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而且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年紀正合適,楊致儉是符合這些條件的少數(shù)人之一。從古琴演奏家到制作家,到從事相關教學工作,楊致儉說這三者對他來說沒有切割那么明顯,一切都切換得很自如?!爱斢X得做這些事情的時機到了,也就自然而然去做了。只要覺得當下做這些是最合適的,是喜歡的、不計較任何得失的?!?/p>
2005年底,楊致儉創(chuàng)立了“天下古琴”傳習中心,2011年成立了上海七弦古琴文化發(fā)展基金會,是中國第一個以古琴文化之傳承、保護和發(fā)展為目的的基金會。2011年,基金會成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古琴藝術)保護單位。2013年,基金會成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古琴制作)保護單位。2014年,楊致儉被評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古琴斫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斑@些都是順其自然的事情,沒有刻意要成為什么?!睏钪聝€說。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更嚴謹,偏理性;音樂偏感性,理性與感性的結合體現(xiàn)了藝術的高水平。從宏觀角度講,建筑講究美、對稱、和諧與統(tǒng)一,古琴也不例外?!币虼髮W里學過建筑學,楊致儉對建筑與古琴的關系自有一套理論。
任何非遺項目的創(chuàng)新都要尊重傳統(tǒng),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楊致儉認為古琴制作的創(chuàng)新不是任意新造一個造型,而是用科學量化的態(tài)度和眼光去看待最傳統(tǒng)的古琴制作。比如打磨光滑,什么叫光滑,用幾號砂紙,打磨多少次。又如琴面制作,對面板曲率的合理性、平整性有非常高的要求,1米24的長度,要剛好在某個點,正好下凹1.3毫米,木頭有一點點變形,就會對演奏產(chǎn)生影響。將數(shù)據(jù)變成理論,變成實現(xiàn)作品功能的基礎和依據(jù),達到質和量的要求?!爸袊湃肆粝潞芏嗑窈臀镔|財富,包括古琴,但這些能工巧匠沒有寫一本書教你什么是好的古琴,怎樣制作一張傳世好琴。”楊致儉結合大學學過的現(xiàn)代材料學、結構學、聲學等知識,科學量化地看待古琴制作,通過內在原理實現(xiàn)其外在功能,創(chuàng)立了中國第一個古琴制作領域的數(shù)字化研究機構,制定行業(yè)規(guī)范,將古琴制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全面實現(xiàn)標準化制作。
做琴,楊致儉沿用古人的方法,從頭至尾,全部由個人手工完成。一張琴從木材選料、外觀造型、槽腹結構、木胚裝配、木胚裱布等十多道工序,每一道都很有講究,制作需要至少兩年時間?!爸魄俸苤匾稽c要學會等待。用時間堆出作品,用等待換出作品?!睏钪聝€說。為了學習古琴制作,他曾輾轉于福州、山西等地學習大漆制作,去日本研究蒔繪技藝?!爸曰〞r間和精力去天南地北地學習,就是要把最好的東西從民間、典籍里挖掘出來,以達到古琴的使用價值、音響學效果和工藝要求?!闭沁@樣的追求,楊致儉先后修復了多張?zhí)?、宋、元、明等歷代名琴,恢復了一千年前的唐代傳統(tǒng)制琴工藝,并與師傅李祥霆教授合作,成功研發(fā)了“醉琴齋”絲弦。
古琴不但是一種音樂,它更多的是一種藝術,是一種“道”。書法有書道,茶有茶道,古琴也有琴道。“所謂‘琴道’,就是學琴、彈琴的人,通過古琴的演奏去了解這個世界?!睏钪聝€解釋道,他的最終追求就是“道”。古琴面圓底平,象征天圓地方。琴長3尺6寸6,象征一年有366天。古琴上有13個用貝殼做的叫‘徽’的圓點,就是音階,它代表一年有12個月加1個閏月。“由此看出中國古人彈奏古琴的根本目的是跟自然溝通,跟古人對話,琴是彈給自己聽的?!?/p>
面對非遺傳承的難點,楊致儉直言:“古琴制作最難的地方在于把藝術和技術相融合。我之所以琴做得好,因為我彈琴彈得好。槍械的制造者,未必是神槍手,因為社會分工已經(jīng)很細化了,古琴領域還沒有細分到這個程度。我用一個專業(yè)演奏家的要求,去指導如何做出一張最頂尖的琴,這是一個必要條件?!?/p>
但藝術和技術兼掌握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是否會影響傳承呢?楊致儉不這么認為,“成為大師要符合三個條件,即學術上承上啟下,行業(yè)內開一代先鋒,個人人品成為楷模。每個時代真正的大師是很少的。從傳承角度來講,這一代或下一代只有部分古琴制作技藝被傳承,到再下一代可能大師就出現(xiàn)了。量變引起質變,總會有一代出現(xiàn)從事或奉獻給琴道的人?!?/p>
2017年9月,楊致儉獲得“上海工匠”稱號。11月,在浦東唐鎮(zhèn)成立了上海首個工匠創(chuàng)新工作室(古琴制作技藝)。工作室既是古法制琴工藝的展示,又是一個傳習、交流的場所,設有木工房、漆工房、蔭房、沉淀房等,重現(xiàn)了一整套復雜的古琴斫制工藝。除了工作室?guī)讉€徒弟外,楊致儉注重非遺的社會傳播?!疤煜鹿徘佟眰髁曋行淖哌M上海包玉剛學校、復旦大學、上海大世界等地開展古琴文化講座;將古琴與書法、昆曲、鋼琴相結合,創(chuàng)新古琴藝術傳播方式;設計古琴書簽、環(huán)保袋、文件夾等各種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讓更多的人了解古琴;開放古琴工作室,做一回“木工”,讓人們對“匠心”有更深刻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