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瑤
(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
隨著國家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開始學習音樂,音樂也走進我們的生活中。作為聽眾的我們欣賞音樂不僅僅停留在表面,通過音樂美學的學習可以得知作曲家的情感表現,學習音樂不應該只通過表象,想要更深層的對音樂有認知,學習音樂內容是其中一方面。音樂的內容包括自律性和他律性兩方面。音樂心理學告訴我們,在人的心理活動中有一種被稱為聯覺的現象,它是一種感官的刺激可以引起其他的感受,通過聯覺現象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創(chuàng)作作品時所想表達的內容,與作曲家的情感達成一致甚至是產生共鳴,便于我們更好的理解作品。
他律是指音樂的內容,他律性內容認為音樂受內容之外的事物影響,強調“內容”,音樂的內容即人的情感,思想等。是非直覺的,想象的,既可視,可思的內容,需要依靠聽眾的主觀想象去實現。他律性包括繪畫性內容和文學性內容,其中繪畫性內容包括線條、色彩和造型。音樂中的旋律就像是是畫筆在不同音高上所勾畫出來的線條,這也是音樂中最主要最形象的繪畫性因素,音樂的旋律線條可以體現出音樂的基本走向;音樂的色彩主要體現在音響的效果上,也可以說是一種音響的色彩;錢仁康教授曾說過“應用各種音響要素為旋律、和聲和節(jié)奏為著色”,比如橫向的音可以體現調式的色彩而縱向的音可以體現出和聲的色彩。音樂的造型不像繪畫那樣有具體的畫面以及空間感,而是通過音程,音的強弱對比來形成一些遠近的空間感。文學性內容中音樂史上有不少音樂取材于文學作品,我們最熟悉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他根據音樂的特征,以音樂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從文學作品中提煉出必要的故事情節(jié)和沖突作為音樂構思的基本情緒。
每個人能都能聽得懂音樂,是因為我們都有聯覺反映。比如大家都熟知的伯牙和鐘子期。伯牙在山中彈琴心中想表現高山,鐘子期聽到后就說“巍巍乎若泰山”,后來鐘子期故去,就再也沒有人聽出伯牙想表現的是什么了,伯牙痛失知音,傷心至極,摔了自己的琴并且從此以后不再彈琴。那什么是聽的懂音樂呢?相信大部分學音樂的人也不能準確的說出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某首作品的時候想表達的究竟是什么。而心理學家說在人的心理活動中有一種被稱為“聯覺”的現象,其表現為一種感官的刺激。比如在音樂中我們常常使用琶音來表示大海;通過高音區(qū)來表現小鳥的鳴叫;通過柱式和弦來表示人們前進的腳步等。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開頭音的強度可以使聽眾聯想到命運在敲門,而不是有禮貌的輕輕敲門,所以給聽眾造成強大的心里震撼??偟膩碚f由于音樂的運動與其他事物刺激產生的心理運動狀態(tài)產生了聯覺,才使得純粹的音樂通過音響的形式表達了人的情感。
弗朗茲·李斯特(1811-1886)出生于匈牙利,浪漫主義時期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其中《侏儒舞》創(chuàng)作于1862-1863年間,由巴恩斯出版社于1869年出版。他的一生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標題性音樂,唯獨《侏儒舞》和《森林的呼嘯》是先有的標題再進行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內容有生動性,形象性,描繪性,更加體現了李斯特的美學思想-標題性。
《侏儒舞》是變體回旋曲式A-B-A-B’-連接-C-B’-連接-結尾,其主要段落A段四小節(jié)的引子后進入主題,主題由四句四小節(jié)方整形結構構成,調性統(tǒng)一。B段出現新材料,右手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的進行與前一樂段形成對比,并且調性多變。C段音樂材料發(fā)生了變化,左手一直保持著輪指的演奏方法,與D材料相似。尾聲再現B樂段,相同的音樂材料不同的調性直至全曲結束。雖然標題為《侏儒舞》但我在學習的過程中一直將它當做精靈來看,精靈身材矮小,善良,高貴優(yōu)雅,聰明伶俐。
侏儒:矮子端公,地轉轉。端公是古代神話故事中的神漢,個字較矮小所以被叫做矮子端公。后來被人用來形容矮個子。
開頭的四小節(jié)引子后進入主題,十六分音符快速的頓音奏法描繪出精靈身材矮,腿腳短,步伐小的形態(tài)。力度也是從弱到漸強漸弱再回到弱,表現了精靈輕盈的跳躍,向上進行的旋律繪畫出一副精靈們你追我趕,歡快舞蹈的情景。而短促的裝飾音的修飾,使樂曲更加富有形象性。
譜例1
跳音的音型很容易就會想到蹦蹦跳跳的動物,譜例中左手連續(xù)的八分音符的頓音具有一定的旋律性,繪畫精靈聰明伶俐的形象以及歡快的生活氛圍,猶如一群小精靈們靈活的飛翔,一起嬉戲玩耍。
譜例2
作曲家通過音樂作品來表達音樂內容,我們將不同音型、節(jié)奏等來想象出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作曲家賦予作品的他律性內容,它本身不存在音響之中,而且受音響以外的東西約束。通過他律性可以得出音樂內容是作曲家對某種事物的情感的表達。本文分析了李斯特《侏儒舞》中的視覺形象,認識到作曲家是如何塑造“侏儒”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周海宏.同構聯覺[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0,02:59-64.
[2] 于潤洋.音樂美學文選[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5.
[3] 王次炤.音樂美學基本問題[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5.
[4] 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