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華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 成都611731)
在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會計的人工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根據(jù)德勤《2017年全球會計發(fā)展趨勢》報告,到2025年,80%以上的基礎會計工作都將被智能機器人,對會計人材的需求已從“重核算、輕管理”轉變?yōu)椤爸毓芾?、慬技術”,但目前的基礎會計學教材的內容仍然是“老八股”,老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會計憑證填制、賬簿處理上,而真正需要大量時間的會計報表的編制、會計業(yè)務的處理用的時間反而不多,特別是成本管理、風險管理、戰(zhàn)略管理等多方面綜合知識與會計數(shù)據(jù)意識老師幾乎不涉及,而這恰恰是目前對會計人最重要的要求,顯然原基礎會計學的內容已經不適應現(xiàn)代會計發(fā)展的要求,要對相關內容進行調整。
AICUM+理念是指獲取知識(Acquire)、參與實踐(Involve)、激發(fā)興趣與創(chuàng)新意識(Create)、提升自身知識技能(Update)、適應社會需求(Match+)。這一理念源于德國慕尼黑技術應用大學,學生從獲取知識開始,通過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有創(chuàng)新思維,最終形成學習的內生動力,主動提升自身的專業(yè)技能和知識結構,達到促進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培養(yǎng)高質量的人才來滿足社會的人才需求。目前由于財務機器人的迅速發(fā)展,在可預期的將來,對于憑證識別、賬簿填制等基礎性業(yè)務已經不需要人工來處理,學生在學習《基礎會計學》的過程中更應該注重供應鏈系統(tǒng)、數(shù)據(jù)鏈系統(tǒng)等全方位業(yè)務的理解,而不僅僅局限在財務憑證與賬簿填制上。在國家教育部產學研融合思想的指導下,筆者基于AICUM理念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基礎會計學》內容進行調整。
《基礎會計學》必須與相關《基礎會計實訓》軟件相結合進行教學,也就是在上一部分理論課比如憑證內容時,可以馬上在實驗室利用仿真軟件進行憑證處理的相關實訓,讓同學切身感受到現(xiàn)實生活中憑證是如何生成與處理的,什么樣的憑證是一張合格的憑證,以及憑證的具體模樣是什么,這比在理論課上老師的傳統(tǒng)照本宣科模式不僅印象要深刻很多而且也便于學生形成大局觀念而不僅單一理解財務數(shù)據(jù),在比如在原始業(yè)務的處理上,理念教材上往往是以一段文字來描述經濟業(yè)務,而是實際工作中則是用各種原始憑證來描述經濟業(yè)務,這讓同學在實際會計業(yè)務處理的過程是往往束手無措,對原始憑證的解讀能力極差,與現(xiàn)實會計業(yè)務處理相分離,而利用會計實訓軟件比如:“網(wǎng)中網(wǎng)”、“福思特”這一類教學軟件,它們都能提供原始憑證的式樣,這極大的豐富了我們的理論教學。
由于《基礎會計學》里面所涉及的會計知識相對基礎,在實踐過程中可以與相關代理記賬機構或中小微企業(yè)合作,在會計師的帶領下做一些憑證收集與整理、基礎會計憑證的編制與審核等相關工作,加強其對實務處理的印象,也符合國家產學研一體的教學理念。同時利用校外的實習指導老師的資源,來指導我們的學生,可以讓學生更近距離的接確實務處理,校內自己的“雙師型”老師也可以利用實際案例來提高學生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主要還在于讓學生自主學習,比如利用“慕課”、“翻轉課堂”、“第二課堂”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參與進來,特別是“翻轉課堂”讓學生來自己做老師,將老師指定的相關課題由學生來解決并利用10-15分鐘上課的時間講給全班同學聽,由同學來評價和打分,由老師來把控知識點的正確性,這一形式還可與老師的“慕課”相結合,形成比較好的線上線下互動模式,提高同學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老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問題并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老師在解決同學在課程上的實時問題時也是一種教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
《基礎會計學》從實質上講是一門應用型學科,但在信息化迅速發(fā)展的今天,知識技能的提高已經不在局限于從教材上獲得,也不在是教材上陳舊的知識點,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筆者認為《基礎會計學》的主要內容應該放在對憑證的解讀與會計報表的分析上,對原始憑證的解讀這是這一門學科對同學最基礎和最重要的要求,它帶有一定的主觀判斷和能動性,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學習,而對中間的記賬憑證、賬簿填制、報表的編制上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學習,這一部分已經完全可以由會計信息系統(tǒng)來處理,另一個重要的模塊是對報表的分析上,這也是帶有一定主觀意識的知識,需要認真學習。
對基礎會計人材的需要會大量減少,而對高級財會人材,對于管理會計師或注冊會計師的需要卻越來越多,會計未來的一個重要發(fā)展領域在管理而不在反映上,因此根據(jù)社會的需要,在《基礎會計學》的學習內容上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管理會計的內容和審計、稽核的相關內容,也可增加一些成本概念性的介紹,這可以為以后學相關學科打下一個有利的基礎,而目前的《基礎會計學》教材均無涉及上述內容,編制教材的老師的出發(fā)點還在于將《基礎會計學》定位于基礎會計知識的學習而沒有從整個大的財務專業(yè)角度考慮問題,如果不在《基礎會計學》中介紹相關管理會計、成本會計以及稽核的相關內容,這讓后續(xù)的學習會使學生認為這是完全不同的學科而產生相互割裂的觀念,不利于形成全面會計觀。
總之,針對AICUM+理念的《基礎會計學》教學更加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提高,也更有利于符合現(xiàn)代社會對會計畢業(yè)生服務能力的需要,這一理念對傳統(tǒng)《基礎會計學》的教學內容與形式都進行了比較大幅度的調整,以期讓此門課更貼近實務,讓學生能學有所得并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張忠華,周萍.“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的教育變革[J].教育學術月刊,2015(12).
[2]胡樂樂.論“互聯(lián)網(wǎng)+”給我國教育帶來的機會和挑戰(zhàn)[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5(12).
[3]解慶福.“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時代背景下的未來教育構想[J].教育導刊,2016(12).
[4]王芙蓉.能力本位下高職《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時代經貿,2015(18).
[5]劉中愛.高職非會計專業(yè)《基礎會計》教學思考[J].時代經貿,2016(27).
[6]李敏.“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會計人才所面對的危與機[J].時代經貿,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