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霞
[摘要]新聞標題是“一瞥”的藝術,隨著信息化和傳媒業(yè)的高速發(fā)展,讀者閱讀新聞逐漸形成了先看標題或者只看標題的習慣,新聞標題是否搶眼直接影響讀者對其關注程度。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查閱報紙、新聞網站發(fā)現,巧用語法、善用音韻、活用修辭,能夠增強標題的表現力、韻律美和意蘊美,進而使讀者“一見鐘情”。
[關鍵詞]新聞標題;語法 音韻 修辭 寫作藝術
新聞標題是新聞的招牌,招牌醒目、新穎,就引人注目,就更容易被廣泛傳播。新聞標題好比陳列在櫥窗里供人挑選的商品,陳列得當,展品精美,常常會引起那些本來并不想購買此物的顧客的興趣。好的新聞標題能夠契合讀者的興趣,使讀者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因此,在傳媒業(yè)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更需要新聞工作者在新聞標題的擬定和制作上精益求精。
同樣的新聞事件,不同的表述方式所達到的傳播效果是不同的。想讓讀者對新聞事件關注,除了新聞事實本身的吸引力外,還需要在語言的運用上下工夫,正如胡范鑄先生所言“新聞語言必須為讀者只看標題的可能考慮”。
1、動詞的運用
新聞標題是“一瞥”的藝術,標題過長,會讓讀者視覺疲勞,不愿讀下去。所以在表述上要言簡意賅。在漢語中,動詞是最富有主動性、活潑的詞素。要把標題寫得引人入勝,動詞的運用是關鍵,最確切、最有個性的動態(tài)語言,能夠讓標題產生“立體感”。
如《信息時報》2013年4月20日一新聞標題是:貨車“飛”磚砸爛收費亭,運磚貨車疑過快失控,車上的數百塊磚被甩下來,砸爛了收費亭,用了一個“飛”字,把貨車甩下磚的場景再現讀者眼前,同時也暗含了收費站遭遇“飛來橫禍”這一事實。
2、數詞的運用
在新聞標題中使用數字,可以使表述更具說服力,引起讀者的關注和感情共鳴,起到化平凡為新奇的作用。
如人民網2017年10月19日一新聞標題:習近平作報告現場71次掌聲,此處最密、此處最長。做報告不可能給觀眾提示“此處應該有掌聲”,但習近平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卻收獲了代表們71次掌聲。文章運用數字做標題,“用數字說話”,表現了代表們發(fā)自內心的對報告內容認同和肯定。
再如《南方都市報》2013年5月9日一新聞標題:僅維持72天的婚姻用了536天來離婚。在一條關于報道美國娛樂界著名名媛真人秀明星金·卡戴珊離婚了的消息中,標題運用數詞說話,72天和536天,婚姻的短暫和離婚過程的拖延形成鮮明對比,比直接說“金·卡戴珊離婚了”更發(fā)人深省,更有視覺沖擊力。
3、流行語的運用
流行語的使用往往既體現了創(chuàng)新特質,也使得新聞標題充滿了時代感。在新聞標題的制作中,使用流行語已經成為了一種貼近受眾,增強受眾心理認同感的表達方式。
半月談網2017年1月23日新聞標題:半月評論:傾出“洪荒之力”,減貧1000萬人?!昂榛闹Α痹柑斓爻蹰_之時足以毀滅世界的力量。2015年在仙俠玄幻劇《花千骨》中,趙麗穎飾演的花千骨的妖神之力被稱為“洪荒之力”。2016年里約奧運女子100米仰泳半決賽,中國選手傅園慧接受采訪時說:“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并配上搞怪的表情,快速走紅網絡。標題直接套用該網絡用語,將“扶貧攻堅”時政熱點與“洪荒之力”網絡熱詞連用,既含蓄地表達了扶貧攻堅干部“狀態(tài)很拼”,同時又使標題顯得詼諧俏皮,很接地氣,拉近了與讀者心理,引發(fā)讀者情感共鳴。
中國文字博大精深,在世界各種族的語言中,唯有漢字是單體方塊結構,且一字一音,這為我們在語言表述中尋求韻律節(jié)奏的巧妙融合、追求音樂美感提供了可能。富于節(jié)奏美感的新聞標題使讀者讀起來瑯瑯上口,便于接受和記憶。
1、用押韻協(xié)調韻律
如南方都市報2013年7月13日新聞標題:春晚不好搞,幸虧有馮導,馮導加山導,不怕搞不好。觀看春節(jié)晚會是中國人除夕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近年來,隨著中國觀眾藝術文化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的提升,大家對春晚節(jié)目的需求愈加多元化,春晚導演壓力很大。2014年春晚由馮小剛為總導演,趙本山為副總導演,這兩個重量級的人物聯手導演,觀眾對此次春晚抱有很大的期待。標題用打油詩的形式,又押韻在“ao”這個韻腳上,幽默風趣而調侃味十足,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2、用反復強化音調
雖然新聞標題力求簡潔避免重復,但有時為了突出某一事物、強化某種感情而運用反復辭格,這樣的標題不僅不顯冗雜,反而會增添文采。如西安晚報2013年2月1日新聞標題:(引題)婁勤儉當選省長后在媒體見面會上表示,(主題)公心待事公道辦事公正理事,(副題)要時刻保持對事業(yè)的敬仰之心,對人民的敬重之心,對權力的敬畏之心?!肮薄笆隆弊址磸褪褂?,使三個詞語組成的句子一音相承,讀起來順暢連貫,同時提升了詞語的音調,增強了標題的聲勢,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修辭為新聞標題提供了廣闊的語言藝術空間。標題中運用修辭不僅可以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而且可以形象、傳神地表達新聞作品的內容,揭示新聞主題。新聞標題中常用的修辭有比喻、仿擬、設問、對比、雙關等。
1、比喻
在新聞標題中使用恰當的比喻,可以把讀者所陌生的事物變?yōu)槭煜さ氖挛?,把深奧的事理變得淺顯易懂,能夠起到化平淡為神奇的效果。如中國青年報2018年1月12日新聞標題:(引題)他們努力的樣子閃閃發(fā)光,(主題)殘障外賣小哥活出“騎士”范兒。標題中把殘障外賣小哥騎著電動自行車為顧客提供隨叫隨到的外賣服務比作“騎士”行為,形象地表現了這群殘障外賣小哥自食其力、任勞任怨、竭誠服務的良好品質,標題生動有趣,又很形象。
2、仿擬
“仿擬是一種巧妙、機智而有趣的修辭格。它有意仿照人們熟知的現成語言材料,根據表達的需要臨時創(chuàng)造出新的語、句、篇來,以使語言生動活潑,或諷刺嘲弄,或幽默詼諧,妙趣盎然。”在制作新聞標題時,巧妙運用古典詩詞、諺語、歌曲、警句等,使原意轉化,可以起到引人入勝的效果,又不落俗套,余味無窮。
如七一網2017年1月6日一新聞標題:紀檢干部要常在“河邊走”永遠“不濕鞋”。標題仿擬了民間俗語“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反其意而用之,告誡警醒紀檢監(jiān)察干部雖然常在“河邊走”,經常接觸腐敗分子,但要時刻繃緊黨風廉政建設這根弦,永遠“不濕鞋”,確保監(jiān)督權始終在制度的軌道上運行,比直接用“紀檢干部要防止自身腐敗”更能吸引讀者。
3、設問
設問,是作者胸中早有定見,故意用自問自答的形式做標題,給人以懸念,引人關注,催人思考。
如中國青年報2017年12月12日新聞標題: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的愛成了孩子的負擔。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句古訓。標題運用設問,自問自答,強調了過于嚴厲的愛反而成了孩子的負擔,更能引發(fā)讀者的思考。
再如華商報2010年5月13日一新聞標題:豆芽為什么這么肥?激素催的。標題運用設問,精煉、貼切,既包含了核心的新聞內容,又顯得先聲奪人。
4、對比
對比是通過對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或兩個對立的事物進行比較,深刻地揭示事物的矛盾對立。標題中運用對比,能夠彰顯鮮明的是非愛憎,給讀者留下鮮明的印象,使新聞的主旨更加突出。
如華商報2004年8月6日第8版新聞標題:(引題)不到200米的大荔縣司令部,(主題)縣委這頭是水泥路村子那頭是泥水路。標題中“水泥路”和“泥水路”形成強烈的對比和反差,表明了媒體鮮明的立場和愛憎。
5、雙關
雙關,就是充分利用漢語同音、近義相偕以及一詞多義的特點,用同一個詞語同時關涉到兩種不同的事物,表面上明說的這個意思,實際上卻暗指的那個意思。5雙關一般分為諧音雙關和語義雙關。
(1)諧音雙關
利用漢語音同或音近詞語間的關系構成的雙關,這種詞語之間的關系只是音同或音近,而詞義卻完全不同,明借同音詞的音,暗表對應同音詞的義,表意恰切,耐人尋味。如西安晚報2013年8月8日新聞標題:業(yè)內人士一致看好西安寫字樓“錢景”?!板X景”與“前景”諧音雙關,表達了西安寫字樓發(fā)展空間很大,“錢景”一詞用在這里一字雙關,語約而義豐,調動了讀者的聯想,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語義雙關
通過在待定語言環(huán)境中引申語義而形成的雙關,話外有話,弦外有音,明朗而不失蘊藉。如新京報2012年2月23日新聞標題:歸真堂開放基地看熊樣。百余記者目擊活熊取膽全過程;環(huán)保人士擔心“眼見不一定為實”。熊樣”一般指人沒本事受欺負,和“孬種”近義。標題中的“熊樣”,是指熊的生存現狀?;钚苋∧?,引起動物保護協(xié)會的強烈反對,并且引起社會如潮爭議,因此歸真堂開放養(yǎng)熊基地,邀請來自各地的百余名記者進入養(yǎng)熊基地,目睹“活熊取膽”全過程。
綜上所述,新聞標題是新聞主題最簡明、最有力的體現,是吸引和引導受讀者的重要手段。新聞從業(yè)者要根據新聞內容適當地從語法、音韻、修辭幾個方面來考慮,增強新聞標題的表現力,讓讀者“一見鐘情”。
[1]楊牧之:《編輯藝術》,《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胡范鑄:《試論新聞言語行為的構成性規(guī)則》,《修辭學習》,2006年
[3]徐國珍:《仿擬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1孫立:《經濟新聞擬題如何活用修辭手法》,《新聞傳播》,2009第4期
[5]班吉慶、張歆:《試論報紙新聞標題的語言魅力》,《現代語文》,2008年
(嘉峪關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