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亮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fā)表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富有創(chuàng)見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形成了系統(tǒng)完整、邏輯嚴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新聞輿論思想。筆者在學習中體會到,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一脈相承,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境界,豐富了黨的新聞理論寶庫。做好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須把握四個重點:黨性原則、新聞觀、正確輿論導向、正面宣傳。
[關鍵詞]黨性原則 新聞觀 輿論導向 正面宣傳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新聞輿論工作要想在紛繁的時代格局下更好地凝聚社會主流價值、凝聚億萬人民的價值共識、鼓舞億萬人民的斗志,必須把黨性原則視作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把新聞觀視作新聞輿論工作的靈魂主線:把正確導向視作新聞輿論工作的核心要義:把正面宣傳視作新聞輿論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聞輿論工作是一種具有極強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特殊性工作,具有區(qū)別于文學、藝術、歷史等工作的鮮明實踐性,不講將黨性,就會弱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看齊意識、核心意識,就會使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思想出現(xiàn)混亂、出現(xiàn)波折、出現(xiàn)動蕩,導致社會主流輿論被迫讓步于支流輿論,黨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將會受到干擾,黨的意志和主張將會得不到有效貫徹,黨的權威就會遭受挑戰(zhàn),全黨的團結就會受到威脅。
堅持用黨性原則指導新聞實踐活動,關鍵要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tǒng)一,“采取忠實的態(tài)度,把人民的要求、困難、呼聲、趨勢、動態(tài),真實地、全面地、精彩地反映出來。”講真話、報實情、寫心聲,不添油加醋,不隔靴搔癢,不戴有色眼鏡,以滿腔的熱血投入到人民事業(yè)的偉大洪流中去,“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
從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的演進歷程和進入新世紀以來黨的新聞思想的新發(fā)展來看,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tǒng)一關鍵要做到新聞輿論工作的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當好黨的“耳目”和“喉舌”,把人民群眾的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新聞輿論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滿懷深情地報道人民群眾戰(zhàn)天斗地的鮮活故事、典型場景、感人瞬間,書寫忠于黨、忠于人民的新聞佳作和新聞精品,以強有力的黨性意識鼓舞人、激勵人、塑造人。
所以說,能否堅持黨性原則,當好黨和人民之間的橋梁和中介,就成為衡量一個新聞輿論工作者黨性意識強不強、理想信念堅定不堅定、工作稱職不稱職的一個關鍵因素和核心要義,因為“沒有這些橋梁,黨和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就斷了,黨和人民之間就有了鴻溝,”黨根深葉茂的“生存土壤”就會被污垢侵蝕。
從本質上說,新聞觀就是一種思想,一種理念,一種指針。沒有深度的思想,新聞輿論的靈魂就無所歸依,沒有眼界的頭腦,新聞輿論的高度就無法擎起,沒有指針的方向指引,新聞輿論的導向就會出錯。
作為描述一種社會現(xiàn)象,報道一個新聞事實,挖掘一個事實真相時所堅持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新聞觀,它本身就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導引,決定著新聞輿論工作者采訪時的重點、方向和成效,攝影時的角度、方位和重心,提問時的方式、語氣和聲調,詢問時的輕重、緩急和語速。所以說,用什么樣的新聞觀指導新聞實踐活動,就成為衡量一家媒體辦報方針、辦臺指向、辦網宗旨的一個首要因素。
從新聞輿論工作的實踐來看,講新聞觀就是在講黨性、講人民性。試想一則新聞報道不講黨性,一篇副刊稿件價值導向錯誤,一段專題節(jié)目一味地迎合受眾的心理,庸俗、低俗、媚俗,一句廣告詞故作忸怩之態(tài),這樣的輿論導向、價值取向、精神指引,相信除了娛樂大眾、麻痹大眾、討好大眾外,再無任何價值可言。為此,只有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才能保障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在大是大非面前,在履行新聞職責和使命的過程當中,全面、真實、客觀、深刻地闡釋黨的意志、黨的主張,不片面、不極端、不刻板,始終把維護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作為行動的指南、發(fā)聲的遵循。
在新時代,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新聞輿論工作者的頭腦,就要常懷“政治家辦報”的胸懷和大局意識,用政治家的眼光、眼界、智慧分析問題、研判形勢、審時度勢。自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永葆高瞻的時代眼光、卓越的遠見思維、深深的為民情懷:把握好新聞輿論工作的“時”,及時、快速地報道新近發(fā)生的事實,做到先聲奪人,把握好新聞輿論工作的“度”,做到恰逢其時,張弛有度,把握好新聞輿論工作的“效”,注重新聞輿論傳播的正面效果,力爭做到雙向、共享、互動。
對新聞輿論工作來說,正確的輿論導向就是永不倒的旗幟、永不改立場、永不變的信仰。習近平指出:“現(xiàn)在,媒體格局、輿論生態(tài)、受眾對象、傳播技術都在發(fā)生深刻變化,特別是互聯(lián)網正在媒體領域催發(fā)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適應輿論生態(tài)的變化,積極搶占輿論陣地和輿論制高點,已經成為考驗新聞輿論工作能否適應新形勢下網上網下斗爭的一個鮮明表征。如果不增強新聞輿論工作的主動性,牢牢掌握主動權,那么打贏新時期的新聞輿論攻堅仗就會成為一句空談。為此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則要求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必須主動發(fā)聲、及時發(fā)聲、適時發(fā)聲,不斷提升新聞輿論工作的話語權、影響力和傳播力,只有這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才能牢牢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
“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陛浾撟鳛楦兄鐣榫w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傾向的溫度計,在一定程度上,能映照出社會發(fā)展和事態(tài)進程的趨勢和動向。一則新聞,就是一種客觀存在的事實,它的產生必須經由新聞輿論工作者的加工,而加工的過程就是一個創(chuàng)新、提煉、重組、凝練的過程,因為整個流程的運作都是一種“人為”的思想性、藝術性、精神性的濃縮過程,所以產品的出爐就會帶有新聞輿論工作者鮮明的傾向性,或是一種態(tài)度,或是一種意識,或是一種立場。于是,導向是否正確,直接決定著民心向背,重要性自不必代言。
正因為新聞輿論工作有著濃厚的人為主觀性,所以就必須把黨性和人民性統(tǒng)一起來,矯正思想航線,學會用群眾的語言描述百姓生活,學會用群眾的思維分析家鄉(xiāng)變化,學會用通俗的語言表達枯燥的理論,學會用生動的話語闡釋晦澀的政策,及時準確地把人民群眾積累的豐厚經驗和鮮活實際反映出來,把分散、零碎、現(xiàn)象、無系統(tǒng)的百姓訴求,凝練成集中、綜合、深刻、全面的觀點主張,達到政策理論應有的高度、思想闡釋應有的深度、作品表達應有的溫度,以一種強有力的力量來維持、協(xié)調和促進良性輿論的傳播和表達,讓主流輿論成為人們的共同的追求、前進的向導、精神的信仰。
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中國號這艘巨輪在航行中盡可能地減少阻力、減少風浪的阻遏和干擾,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凝聚強大的思想共識、輿論支撐、社會合力,讓社會正氣、豪氣、銳氣充斥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和空間,讓邪氣、歪氣、怒氣失去生存的空間和成長的土壤,
“如果你想感化人,你必須是一個能鼓動和推動人前進的人。”試想,一個不能給人帶來希望、帶來曙光、帶來精神感召力的人,要想讓人感動、流淚甚至哭泣那是萬萬不可能的。作為新聞輿論工作者就要以受眾為中心,用內容豐富、尖銳潑辣,有朝氣、有生氣,反映人民群眾火熱奮斗激情、創(chuàng)業(yè)豪情的新聞產品,來增強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新聞既已發(fā)生,就是客觀、真實、具體的存在。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就要求新聞輿論工作者在堅持新聞報道全面性的基礎上,站在全局的高度,認真分析新聞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認清新聞的主流和支流,把新聞所要傳遞的信息、告知的事項,以群眾的眼光、群眾的心理、群眾易于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做到既全面客觀,又真實準確;既實事求是,又完全真實:既合情合理,又趣味新奇。
值得注意的是,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要正確處理好與輿論監(jiān)督的關系。習近平強調,輿論監(jiān)督和正面宣傳是統(tǒng)一的,原因就在于輿論監(jiān)督本身也是群眾監(jiān)督,是為反映群眾呼聲而開展的一種批評監(jiān)督方式。“批評要正確,要對人民有利,不能亂批一陣?!比绻f新聞媒體開展輿論監(jiān)督是為了單純地揭短、亮丑、曝惡的話,那么,這種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tài)來嘲弄弱者,以“仇官”“仇富”“仇強”的心理對抗社會主流輿論的導向就會把社會的美好一筆抹殺,這樣的新聞監(jiān)督即使堅持下去也不會開展的好。
總之,做好新時期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首選必須旗幟鮮明地講導向,堅持以正面宣傳引領多元多變多樣的社會輿論,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宣傳思想陣地,強勢傳播;其次,要勇當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為時代風云掌舵,為社會進步謳歌,為公平正義鼓與呼:最后,要把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作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職責,不斷推陳出新,將生產一些融思想性、藝術性的好欄目、好作品、好稿件作為自己的使命和職責,提供更多、更好、更精、更深的文化精品、道德精品、華夏精品,讓中國的聲音傳遍世界各個角落。
[1]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2頁
[2]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3頁
[3]劉少奇:《劉少奇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8頁
[4]《習近平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強調堅持軍報姓黨堅持強軍為本堅持創(chuàng)新為要為實現(xiàn)中國夢強軍夢提供思想輿論支持》,《人民日報》2015年12月27日
[5]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3頁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一哲學手稿》,劉丕坤譯,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頁
[7]毛澤東:《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7頁
(嘉峪關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