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的輪回并非無意義的重復,而是同宇宙一起領受復蘇、繁盛以及休息的周期性運行。這樣的重復往往彰顯著變化的真實與重要,隨著時令、季節(jié)的過渡,相對應的生活方式也不盡相同。在春天,萬物皆主動或被動地獲得再生,與世界重新締結(jié)聯(lián)系,默契地回歸到日常生活。《過渡儀式》就曾提及:“冬去春來是分隔禮儀,春天為再生?!?古時春日唯二事,即耕與樂,而眼下我們也變著法子設計自己的一年之初,像小兒女般游戲春天。
初春時節(jié),古人會相邀好友到梅花樹下賞花,名為“采花會”。春風料峭,眾人折梅于銅瓶內(nèi),并研究出“瓶水下硫磺一二錢,不凍,或用煮肉汁插花?!本褪遣恢溃绱斯殴值酿B(yǎng)花之法如今是否有人仿效。
古時三月初三的上巳節(jié),在民間諸多熱鬧的市集廟會之中,有一種“花甲市”尤為特別:即神棍術士們紛紛“集水橋游人盛處,開司懸簾。斷人休咎”??梢韵胍娔切┐蛑黝愓信频臄偽磺耙欢ㄈ藵M為患,觀梅、炙龜、打筊、相面、拆字……無論相信與否,找一攤,算一卦,也算是踏青途中的小樂趣。
上巳節(jié)作為古代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也是祓禊之日。古人會臨水洗濯以除不祥,有簡單清洗的戲水派,也有以草藥熏香的精致派。沐浴之后臨水飲酒宴樂,魏晉的士大夫們興起了流觴曲水的玩法,讓酒杯隨波流轉(zhuǎn),飲酒、吟詩皆率性而為,也算是一種文藝范的迎春方式吧。
宋代的立春,一些小頑童會出門叫嚷“賣春困咯!”假如有人不慎回應,就算是把春困買走了,范成大估計被套路過,才會寫詩提醒“吳俗立春日兒童以春困相呼,以掉頭不應者為黠。”倘若是失眠的人,盡可以到街上去閑晃,向頑童們買困,然后回家春眠不覺曉。
時下的年輕一代在春天流行一種名為“Flower Potluck”的新式賞花方式,即在春天時,各自帶上喜愛的花來舉辦聚會,交流花藝,分享花食,分享彼此對春天的感知與體驗,以此在都市中營造出大自然的氛圍,也是一種回歸自然的方式。
據(jù)大地旅人環(huán)境工作室的江慧儀老師介紹,如今在臺灣有人在春天種植盛行期開始交換自己保留的種子。因種子代表生命,保存種子是保存基因多樣性,也是保存食物相關的種植技術以及烹飪文化,這也算是一個有意義的迎春風潮。
︳
日本著名的“Go Green Market”每年春季都在城市公園內(nèi)舉辦春日市集,以“植物/環(huán)?!睘橹黝},販賣與春天相關的植物、手作、藝術品,以及舉行小型音樂趴,讓年輕人在此以嬉游的心態(tài)享受春天,也是另一種方式的“春日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