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婧
摘要:元雜劇作家鄭光祖的代表作《迷青瑣倩女離魂》被認為是元代后期雜劇中的翹楚之作,受到歷代學者的青睞,給予了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豐富成果。這些成果除了對《倩女離魂》的思想意蘊、人物形象和藝術特色等方面的研究之外,還大大擴寬了從橫向縱向比較的角度來切入對《倩女離魂》承繼嬗變的考察范圍。
關鍵詞:《倩女離魂》 ? 研究 ? 綜述
中圖分類號:J8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5-0146-02
元雜劇作家鄭光祖的代表作《迷青瑣倩女離魂》被認為是元代后期雜劇中的翹楚之作,受到歷代學者的青睞,給予了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豐富成果。這些成果除了對《倩女離魂》的思想意蘊、人物形象和藝術特色等方面的研究之外,還主要從橫向、縱向比較的角度切入對《倩女離魂》承繼嬗變的考察范圍大大擴寬。針對《倩女離魂》研究掀起的高潮,筆者認為對其研究的問題較為集中,研究方法多樣,視野較為開闊,同時也更加接近文學本質。
一、主題思想
《倩女離魂》的主題思想研究歷來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倩女離魂》充滿著反封建思想的光芒,謳歌了純貞的愛情,對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的斗爭溢滿了頌揚之情。
姜志信、張成武的《<倩女離魂>新探》認為《倩女離魂》豐富和深化了《西廂記》反封建的主題,使得元代愛情戲更為豐富、深刻和多樣化。同時,魂離、夢遇的藝術構思,也在以現(xiàn)實主義為主的《西廂記》和以積極浪漫主義為主的《牡丹亭》之間,起到了承前啟后的橋梁作用。
馬濤的《鄭光祖在<倩女離魂>中對相思之苦的發(fā)掘》認為元代雜劇家鄭光祖在雜劇《倩女離魂》中對相思之苦的發(fā)掘最具特色,它不僅延續(xù)了相思之苦的憂郁美和凄柔美,而且創(chuàng)造了相思之苦的離奇美和浪漫美,形成了積極浪漫主義的相思模式。
焦瑛的《<迷青瑣倩女離魂>對“離魂”母題的繼承與發(fā)展》通過分析“離魂”故事情節(jié)的吸收及轉變和“離魂”社會意義的繼承與改變,得出《倩女離魂》在“離魂”母題的創(chuàng)作上推陳出新,顯示了元代女性對于愛情的執(zhí)著以及他們的大膽、坦誠,表現(xiàn)了不同社會背景下,士子文人所獨有的文化氣質。
張勤的《論<倩女離魂>的思想價值》認為《離魂記》本是一個富于浪漫色彩的愛情故事,鄭光祖巧妙地利用故事原有的情節(jié),寫出舊時代女子在禮教扼制下的精神生活。從戲劇結構、語言風格、人物形象看出《倩女離魂》的思想價值體現(xiàn)出獨特的風格,對后來湯顯祖的《牡丹亭》影響較大。
二、藝術特色
(一)情節(jié)結構
《倩女離魂》的情節(jié)在《離魂記》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變化,呈現(xiàn)出瑰麗無比的畫面。吳乾浩的《<倩女離魂>的藝術特色》主要分析了作品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情節(jié)關目安排得當,簡潔有力,變化有方;結合人物在離魂階段的特殊性的細節(jié)、細膩的心理活動與微小的感情變化等運用想象與夸張手法。楊宏的《至情至意話離魂——淺談元雜劇<倩女離魂>的文學價值》認為《倩女離魂》在戲曲史上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顿慌x魂》是一部才子佳人戲的典范之作,它上承《西廂》余韻,下啟《牡丹》新篇,劇作宣揚了作者的至情思想,曲詞雋永自然、意境深邃。通過解析《倩女離魂》這一經典名著,重新認識它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曹靜宜、陳永的《<倩女離魂>一劇的兩大亮點芻議》通過分析《倩女離魂》一劇,認為該劇具有兩大亮點:獨一無二的女性形象塑造和細膩入微的心理刻畫。其中,獨一無二的女性形象塑造主要從追求愛情的方式、情愛觀等方面與杜麗娘這個人物形象作對比分析;細膩入微的心理刻畫主要從“一切景語皆情語”和“雅俗渾然一體的語言結合模式”兩方面來進行細致地論述。
(二)人物形象
在人物形象的研究方面,研究者們大都對倩娘持正面贊揚態(tài)度,對男主人公的形象分析則較為多樣化、深刻化。呂珍珍的《從<王宙>到<倩女離魂>——論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人物塑造》認識到從《王宙》到《倩女離魂》,男主人公的形象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王宙和王文舉對待功名和愛情態(tài)度的比較,結合唐、元兩代迥異的思想文化背景,探索男主人公形象變化的深層動因,揭示其鮮明的時代內涵和作家特殊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禑畹摹?lt;倩女離魂>人物形象新解》通過分析張倩女、王文舉和老夫人的形象,找到鄭光祖更重于其文采的價值,他真實地寫出了蒙漢交融的特殊時期,時代的陣痛造就的矛盾人物和矛盾思想。黃姣雪的《鄭光祖<迷青瑣倩女離魂>王生形象分析——兼與唐傳奇<離魂記>對比》認為王生的形象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其對科舉功名、封建禮教和愛情的不同態(tài)度上。改變性格之后的王生被刻上了時代印記,其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有元一代的文人的艱難處境和創(chuàng)作心態(tài)以及理、欲相爭背景下女性意識的覺醒。
三、比較研究
周貽白在《中國戲劇本事取材之沿襲》中曾指出:“中國戲劇的取材,多數(shù)跳不出歷史故事的范圍……甚至同一故事,作而又作,不惜重翻舊案,蹈襲前人”。《倩女離魂》取材于唐傳奇《離魂記》,對戲劇沖突、人物形象、藝術特色、情節(jié)結構等方面對《離魂記》與《倩女離魂》做出比較,進而從時代背景和文人心態(tài)兩方面探索造成兩部作品差異的原因。其中,馬利文的《推陳出新——試論<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繼承與發(fā)展》分析比較細致獨到,也更為全面。于俊的《情與禮孰重——淺談<離魂記>與<倩女離魂>的差異》認為二者雖然都是離魂,但是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人物性格、愛情態(tài)度、矛盾沖突都是具有各自的特色,前者比較注重愛情本身,而后者比較重視禮教觀念,二者不同的原因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除了縱向研究,橫向研究將《倩女離魂》與《西廂記》《墻頭馬上》《牡丹亭》等比較,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
張漪的《“私奔”主題下的<墻頭馬上>和<倩女離魂>之異同淺談》認為《墻頭馬上》和《倩女離魂》雖然兩劇在主題旨歸、思想內容等方面如出一轍,但在寫作手法、藝術風格及人物形象的刻畫上還是存在諸多不同之處。通過對兩篇劇目的異同進行淺析,更好地對這兩部元雜劇各自的藝術成就進行掌握。
毛義玲的《<倩女離魂>之繼承與發(fā)展》認為《倩女離魂》在繼承《西廂記》現(xiàn)實主義成就的基礎上,成功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在從《西廂記》以現(xiàn)實主義為主向湯顯祖的《牡丹亭》以浪漫主義為主的發(fā)展道路上,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趙依的《夢里夢外都是情——以<西廂記><倩女離魂><牡丹亭>的比較研究為切入點》認為三者均是傳統(tǒng)的才子佳人戲,在時代背景、選題以及故事的最終結局方面均敘寫了封建科舉時代才子佳人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滿”故事。同是反封建禮教之作,甚至都用了夢幻描寫這一藝術表現(xiàn)手法。
以上這些成果,顯示了學術界對《倩女離魂》的熱切關注和取得的成績。學者們對《倩女離魂》的研究范圍較廣,涉及到思想內容、藝術特色、比較研究等方面,有從鄭光祖生平經歷出發(fā)研究《倩女離魂》的思想傾向;有從人物形象、語言等角度探析《倩女離魂》的藝術風格;有從文體學角度出發(fā)研究《倩女離魂》改編的演進過程,這些成果大大豐富了《倩女離魂》的研究,使之漸近大眾視野。但是作為元雜劇的四大喜劇之一的《倩女離魂》,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姜志信,張成武.《倩女離魂》新探[J].社會科學輯刊,1988,(03):130-133.
[2]馬濤.鄭光祖在《倩女離魂》中對相思之苦的發(fā)掘[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07):92-93.
[3]張勤.論《倩女離魂》的思想價值[J].電影文學,2013,(10):78-79.
[4]焦瑛.《迷青瑣倩女離魂》對“離魂”母題的繼承與發(fā)展[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2,(01):51-53.
[5]吳乾浩.《倩女離魂》的藝術特色[J].戲劇文學,1986,(03):67-69.
[6]楊宏.至情至意話離魂——淺談元雜劇《倩女離魂》的文學價值[J].戲劇文學,2014,(12):89-94.
[7]曹靜宜,陳永.《倩女離魂》一劇的兩大亮點芻議[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3(02):38-41.
[8]呂珍珍.從《王宙》到《倩女離魂》——論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人物塑造[J].藝術百家,2006,(04):29-31.
[9]康燁.《倩女離魂》人物形象新解[J].電影文學,2009,(14):105-106.
[10]黃姣雪.鄭光祖《迷青瑣倩女離魂》王生形象分析——兼與唐傳奇《離魂記》對比[J].荊楚學術,2017,(04).
[11]馬利文.推陳出新——試論《倩女離魂》對《離魂記》的繼承與發(fā)展[J].文教資料,2007,(34):58-59.
[12]于俊.情與禮孰重——淺談《離魂記》與《倩女離魂》的差異[J].文學界(理論版),2010,(12):35+72.
[13]張漪.“私奔”主題下的《墻頭馬上》和《倩女離魂》之異同淺談[J].文學界(理論版),2013,(01):35-36.
[14]毛義玲.《倩女離魂》之繼承與發(fā)展[J].電影評介,2008,(05):110-111.
[15]趙依.夢里夢外都是情——以《西廂記》《倩女離魂》《牡丹亭》的比較研究為切入點[J].四川戲劇,2011,(05):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