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麗娜
(中交二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江蘇 鎮(zhèn)江 212021)
地鐵建設是城市市政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由于歷史原因,城市地下分布大量人防工程,而且部分已經廢棄,在勘察過程中搜尋不到相關信息,當?shù)罔F區(qū)間隧道下穿廢棄人防工程時,特別是大斷面區(qū)間通過時,可能突然發(fā)生拱頂坍塌、區(qū)間涌泥和支護大變形等施工風險,是城市地鐵施工過程中的重大不安全因素。地鐵區(qū)間下穿城市道路、橋梁和建筑物等臨近構筑物取得了較多經驗[1-4],但對于復雜地質條件下區(qū)間下穿廢棄人防工程且突發(fā)涌泥涌水事故的預防、整治及安全施工技術研究較少。因此,在隧道施工過程中,對廢棄人防工程進行超前探測和合理整治,對城市地鐵的安全施工和運營十分重要。
某城市軌道交通為城市的重要環(huán)線工程,采用礦山法施工,地處廣闊的沖洪積平原,波狀起伏,隧道拱頂覆土厚度約8.5~21.2m,穿越地層為黃褐色~褐黃色粉質粘土和粉砂層。地鐵施工范圍內存在大量人防地道,人防通道的周圍巖土工程性質也比較復雜,直接到影響其臨近地鐵大斷面區(qū)間的施工和運營安全。
區(qū)間為暗挖單洞單線馬蹄形隧道,采用臺階法施工,施工至1#豎井右線小里程洞內時,從拱頂發(fā)生涌泥導致掌子面坍塌,涌入正線洞內約35m,平均高度約1.8 m。地面塌坑呈橢圓狀,坑口長9m,寬8m,深度3~6m,塌陷方量估算約280m3。塌陷處覆土深度19m。涌泥中夾雜舊磚塊,推測隧道臨近區(qū)域存在廢棄人防滲水產生局部泥囊,隧道開挖破壞水土壓力平衡,導致掌子面發(fā)生涌泥,地面發(fā)生塌陷,位置關系見圖1所示,地面塌陷如圖2所示。
圖1 區(qū)間與涌泥及塌陷區(qū)位置關系
在城市地下隱蔽工程探測中,通過機械設備進行地面挖探是查明地下工程位置、結構和臨近區(qū)域地質情況最直觀有效的探測方法。地面塌陷發(fā)生后,除采用三七土回填,在臨近區(qū)域開挖了四道探溝排查是否存在人防出入口或通風口,探溝深3m,其中正線右側開挖兩道25m長探溝,沿正線方向挖掘52m探溝,尋找其他出入口。通過地面挖探,可直接查明是否存在人防出入口,減少鉆探工作量。
地下隱蔽工程常用的物探方法包括地質雷達、多波勘探技術、瞬變電磁法及地震勘探方法等[5],受外界地形和安全生產因素要求,在塌陷區(qū)人防通道探測時采用一種基于天然震源的微動物探方法。微動探測采用類空間自相關法—SPAC法從微動臺陣記錄中提取瑞雷波頻散曲線,計算視S波速度Vx,再經插值光滑計算獲得二維視S波速度剖面,視S波速度剖面能客觀、直觀地反映地層巖性變化和隱蔽工程[6]。觀測系統(tǒng)采用圓形陣列,0.6m及0.9m臺陣半徑,測點點距5m。視S波速度剖面獲取流程如圖2所示,微動觀測系統(tǒng)如圖3所示。
圖2 視S波速度剖面獲取流程圖
圖3 微動觀測系統(tǒng)
地面塌陷臨近區(qū)間線路沿線大多位于城市道路兩側,來往行人和車輛較多。為保證原始記錄質量,現(xiàn)場測試時及時檢查原始記錄。微動探測共處理418個微動勘探點的實測微動數(shù)據(jù),獲得418條光滑的頻散曲線。微動視S波速度剖面和實測頻散曲線如圖4和圖5所示。
結果表明:在地面深度7~12m范圍內附近呈現(xiàn)明顯低阻異常,推測為人防通道充水表現(xiàn)。準確找到人防通道位置區(qū)域,為后期整治提供極其有益的信息。
區(qū)間涌泥為軟塑-流塑狀粉質黏土,與地勘報告上可塑-硬塑狀的粉質黏土不相符合。軟塑狀后,自穩(wěn)能力較差引起掌子面前上方土體的滑動。在地面用洛陽鏟開挖探孔三個,探測地下土質含水情況,并取土進行含水率試驗,探孔位于區(qū)間右線的右側2.5m,孔深度20m,含水率見圖6。
圖6 洛陽鏟含水率橫斷面圖
結果表明:涌出土體含水率為33%,遠大于勘察報告粉質黏土含水率18%,推測區(qū)間掌子面臨近區(qū)域存在富水層。
通過地面挖探、地球物理探測和洛陽鏟補勘,準確找到了廢棄人防通道的走向和規(guī)模,為后期整治提供了極其有益的信息。在地下隱蔽廢棄人防通道探測時,單純依靠一種探測方式,效率低,準確度不高,需采用多種手段綜合探測。
采用鉆孔注砂法不破壞原地層,對環(huán)境干擾小,是技術可靠性高的地下隱蔽空間整治方法[7]。鉆孔注砂法采用機械鉆進成孔,每20m一孔,成孔后檢查質量,人工完成廢棄人防通道的修復或補漏作業(yè)。由于廢棄人防通道內長期缺乏維護,通風不暢,可能殘存沼氣等有害氣體,當人工下孔檢查時,必須提前采取有效的防毒和不良氣體檢測措施,保證人員安全。
地面注漿采用后退式分段注漿工法。對地面塌陷處進行地面深孔注漿加固,以加固正線上方土質,采用單液漿注漿加固,此處覆土深度平均19m,注漿深度控制在22m,采用鉆機鉆桿進行注漿,間距1.5m梅花形布置,注漿壓力控制在1.0~1.5Mpa,注漿過程中當注漿壓力穩(wěn)定時停止該處注漿。注漿加固范圍如圖7所示。
圖7 地面注漿加固范圍
洞內開挖斷面采用全斷面注漿,注漿孔呈梅花狀布置,最深為4m。洞內注漿采用雙液漿注漿,在完成地面的深孔注漿加固后,在正線洞內對掌子面進行深孔注漿,以加固正線方向掌子面土體,注漿深度4m注漿壓力控制在0.8~1.0 Mpa,間距成1m梅花形布置。
通過地面及洞內深孔注漿,后續(xù)開挖過程中發(fā)現(xiàn)掌子面、核心土體中包裹著明顯的漿脈,有清晰的注漿痕跡,掌子面滲水情況明顯改善,推測掌子面土質含水率有明顯變化,表明注漿效果良好。通過注漿達到了止水和穩(wěn)固土體的目的。
地鐵下穿廢棄人防通道區(qū)間,掌子面臨近土體為富水土層,超前管棚鉆孔時易塌孔,無法提前成孔,采用跟管鉆施工工藝,依靠鉆機壓力直接將小導管直接壓入。棚管采用φ108mm*6mm鋼管,長度10m,分節(jié)長度1.5*6+1。鋼管布設圓心角為120°,環(huán)向間距30 cm。采用超前大管棚預加固的方式,解決了掌子面土體自穩(wěn)能力極差,開挖后易產生坍方的危險。
軟~流塑粉質黏土地層具有高壓縮性、靈敏度強、強度較低,易產生蠕動變形的特點,開挖后掌子面不能自穩(wěn),易坍塌涌泥,同時極易引起地面沉降[8-9]。在軟流塑地層中城市地鐵區(qū)間施工難度極大,需引起較大重視。隧道原設計采用臺階法通過,因為地質因素的變化,臺階法通過軟流塑地層時,拱頂沉降控制難度較大,施工過程中日沉降量均超過報警值,為確保區(qū)間隧道掘進施工安全,采用了CD法開挖,最大限度地降低隧道施工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
區(qū)間隧道從東西兩端對向掘進,變更設計后采用CD法開挖,保證掌子面軟流塑土體的穩(wěn)定,開挖方法主要為人工配合小型挖掘機開挖,采用豎井提升機運輸出土。區(qū)間下穿廢棄人防通道CD法開挖見圖8,支護類型見表1。
地鐵區(qū)間下穿廢棄人防通道涌泥區(qū)時,拱頂沉降是隧道安全變形的控制性指標,在選擇CD法掘進施工時,重點研究了復雜地質條件下荷載與隧道結構的相關關系,以保證支護結構有足夠的強度抵抗隧道的變形。
表1 區(qū)間下穿廢棄人防通道支護類型
隧洞支護結構采用Midas GTS進行非線性有限元分析,襯砌結構采用板單元模擬,支護外圍土體采用實體單元,同時考慮超前大管棚施工時注漿鋼管與漿液擴散體剛度等效,錨桿支護采用植入式桁架單元進行模擬。CD法三維模擬分析結果如圖9所示。
圖9 CD法開挖三維模擬剖面圖
從力學角度分析,對隧道變形控制最有效的手段是支護快速閉合,由于掌子面開挖斷面減小,便于支護快速架設封閉,軟流塑土體蠕動尚未形成破壞效應,結構已經閉合,可以對土體形成有效支護。計算模擬結果顯示,采用超前大管棚+CD法,區(qū)間拱頂累計沉降只有13.2mm,對隧道變形影響較小。
(1)城市地鐵區(qū)間下穿人防通道時,由于周圍巖土工程性質復雜,可能存在坍塌或滲水情況,影響臨近地鐵區(qū)間的施工和運營安全,采用挖探、微動探測和洛陽鏟補勘的綜合探測方法,可以準確快速的確定風險源。
(2)軟塑-流塑狀粉質黏土工程性質極差,當含水率超過30%時,掌子面有失穩(wěn)風險,極易發(fā)生涌泥事故。
(3)鉆孔注砂法、地面注漿和區(qū)間初支背后注漿是治理下穿廢棄人防通道的較好方法,對交通和環(huán)境影響小,工效高,整治效果較好。
(4)臺階法通過軟流塑地層時,拱頂沉降控制難度較大,應考慮變更工法,加強支護。采用超前大管棚+CD法通過軟流塑地層時,拱頂沉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便于安全快速通過不良地質段。
[1]朱正國,余劍濤,朱永全.區(qū)間隧道零距離下穿既有地鐵車站施工方案研究[J].現(xiàn)代隧道技術,2013,50(6):124-130
[2]馬宏偉.某地鐵區(qū)間隧道下穿悅來立交施工技術[J].隧道建設,2011,31(2):126-131
[3]曹國旭,沈奇.地鐵礦山法區(qū)間隧道下穿大型市政排水箱涵影響分析 [J].施工技術 ,2016,45(1):439-442
[4]畢俊麗,王偉鋒.新建地鐵車站零距離下穿既有線區(qū)間影響分析[J].現(xiàn)代隧道技術 ,2010,47(5):65-70
[5]朱永平.地下防空洞的若干探查方法及處理措施[J].甘肅科技,2005,21(7):147-148
[6]馬麗,金溪,賀正東.微動物探方法探測采空區(qū)[J].中國煤炭地質,2013,25(5):50-54
[7]張玉新,周虹霞,梁海生.結構遇地下防空洞的處理方法探討[J].廣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2(2):171-175
[8]周順華,張先鋒,佘才高,楊龍才.南京地鐵軟流塑地層淺埋暗挖法施工技術的探討[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24(3):526-531
[9]解方亮.軟流塑狀Ⅵ 級圍巖淺埋隧道施工技術[J].隧道建設,2010, 30(2):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