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陽 鄭桂敏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風濕科,北京100010)
根據(jù)人體氣化理論,清代醫(yī)家黃元御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一氣周流”的理論學說,從最本質的氣的層次來解釋人體的生命活動及疾病產生的根本病機。“一氣周流”學說中所指的氣是元氣,周流就是元氣循行周身。所謂一氣周流就是元氣在腎氣(陽)的推動作用下隨脾升清作用而上升,升極而降,在胃的降濁作用下,心氣(火)下潛,即轉化為肺金肅殺之氣和腎之納斂的水(陰)氣,此氣循環(huán)不已,發(fā)揮各臟腑各自功能。一氣周流是一個循環(huán)無端的過程,必陰能升繼而陽能降,陽降已而后陰自升。人體的這一氣,升不上去或降不下來都會生病,中焦大氣轉樞不利也會生病。所以人罹患疾病從氣化論概言,乃乙癸(肝腎)升之不能,或者君傅(心肺)降之不及,或者中州(脾胃)樞軸不利。
在中醫(yī)古籍文獻中,無干燥綜合征相似的病名記載,因其伴發(fā)癥候多樣,侵犯臟腑廣泛,很難將其歸于某一種病證。大多數(shù)臨床醫(yī)家根據(jù)其表現(xiàn)的“燥象叢生”癥候群將其歸入“燥證”范疇。筆者運用“一氣周流”學說解讀本病病機,現(xiàn)淺析如下。
上焦的功能特點為“清肅”“若霧露之溉”,乃津液敷布之場所,以降為順。上焦內居心肺,其中肺為嬌臟,喜潤惡燥,開竅于鼻、主喉,在液為涕,外合皮毛。上焦之氣化,依靠心肺之陽氣以宣通,心血旺盛,則心火下交腎陰,蒸騰腎陰上濟于口;肺主宣肅,通調水道,宣降有序,則水道通暢,精微隨肺之宣肅,外敷皮毛官竅,發(fā)揮其溫潤皮毛、濡養(yǎng)肌膚、滑利官竅的作用,津液得以布散苗竅。若上焦氣化失司,肺氣虛衰,宣降失職,或心陰血虧虛,或五志過極、肝升太過,君火不降,均可使火熱炎上,傷陰耗血,使口眼清竅得不到氣血津液的濡養(yǎng)而脈澀竅閉。再則肺為水之上源,肺氣萎弱,也可使脾胃轉樞的津液不歸正化而生濕釀痰,阻礙正常氣血運行,使清竅失養(yǎng)。
中焦脾胃為整個人體氣機貫通上下、灌溉四旁的樞紐。脾升胃降,帶動肝腎心肺的左升右降,形成整體的氣化運動。《四圣心源·勞傷解》指出:“脾升則腎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則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滯,火降則水不下寒,水升則火不上熱,平人下溫而上清者,以中氣之善運也。”[1]認為中氣是“濟水火之機,升降金木之軸”。肝氣升發(fā),肺氣肅降,心火下交,腎水上濟,皆有賴于脾胃升降的斡旋,對津液的敷布也至關重要。如中焦脾胃軸運遲廢,則脾不能升精微至心肺,滋養(yǎng)灌溉臟腑,營潤周身;胃不能降濁出魄門,而積生痰濁,阻滯氣機暢達。則心火不能右降獨亢于上而爍津,腎水不能左升孤寒于下而飲成,肝木郁于濕土之中而失于調達,三焦五臟氣機衰憊,氣血津液巡行乖戾,則燥象壞病叢生。
腎為先天之本,內藏元陰元陽,溫煦濡潤全身臟腑形體官竅,也是促進一氣周流的先天動力。腎陰腎陽充沛,蒸騰上濟于口眼,方能充養(yǎng)苗竅,滋潤口腔。反之,若腎陰腎陽一方不足,則化源虛真水乏,元陽發(fā)動無力,一身周流之氣就無力推動,津液敷布就會失常。肝腎同源,肝腎之氣血俱不足,斂降失常,虛陽浮越,也可導致口眼干澀脹痛。此外,痰飲既是阻礙津液敷布的病因又為津液不歸正化的產物。痰飲的生成與肝的疏泄和腎的溫化也密切相關,肝疏泄正常,腎溫化得宜,則氣機通暢,水津四布,五經并行,若肝失條達,腎失溫化,則影響脾胃對水津的運行輸散,郁滯生痰,也可阻滯精微上輸清竅,造成燥象。
綜上所述,三焦氣化失司,一氣周流功能障礙是干燥綜合征的根本病機,火、飲、虛是本病之標。三焦氣機阻滯,升降失常,津液失布,氣化及君相之火功能失調,郁而化熱傷津致燥,是導致干燥綜合征的病因基礎。通過一氣周流理論指導臨床,使中土得運,左升右降一氣流通,則郁火散,痰飲消,先天精氣不受干忤,人體氣機循環(huán)無端而燥除,進而營衛(wèi)之氣營養(yǎng)五臟六腑及四肢百骸,氣化、溫煦、推動、固攝復健,保證精微物質不斷上輸清竅、敷布內臟,以及糟粕的順暢排泄,維持人體氣化的正常運行。因此,從中醫(yī)學整體觀念下的人體氣化過程角度看,氣機調暢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保障,氣機運動以調達為順,調達則氣機無阻,升降出入有序。假使氣機升降有序,則雍去塞通,痊病可期,故應用一氣周流理論可指導干燥綜合征的中醫(yī)治療。
本病病機通常被認為是陰虛,臨床中采取養(yǎng)陰法治療,卻有時無效,患者對方藥反應不一,這也督促我們審證循因從津液氣血轉樞環(huán)節(jié)細思之。《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說明人之津液巡行有賴于五臟氣機的推動,一臟失常,四臟俱病,精微不能隨宗氣周流敷布全身、滋養(yǎng)濡潤眼目口齒,如遇內外燥邪及七情郁火耗氣傷津,則可出現(xiàn)口干咽燥、眼干無淚。失治日久燥邪成毒,損傷絡脈,竅道閉塞,臟腑受損。
[1] 黃元御.黃元御醫(yī)學全書[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