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松
摘要:從2012年開始,享譽全球的MOOC三大運營商推出了成百上千門課程,在全球內引起了巨大反響。并且隨著中國互聯(lián)網產業(yè)的持續(xù)升級,手機用戶在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長。MOOC浪潮下,探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思想政治工作道路也是必然的勢
關鍵詞:MOOC;碎片化;思想工;混合式學習
一、中國MOOC的發(fā)展及前景
在我國2013年被稱為是中國“MOOC”元年。2013年,以北大、清華為首的國內高校紛紛加入Edx、Coursera、Udacity這MOOC三大平臺,并且紛紛推出自己的高質量的課程。中國高校還走出國門,積極需求與國外大學的深入合作。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就和英國最大規(guī)模的在線教育簽署了MOOC課程備忘錄。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由上海市教委發(fā)起,30多家上海本地高校參與成立的“上海高校課程中心”。在這個平臺上,上海市的大學生可以選修多個院校的課程,并且彼此承認學分。這就出現(xiàn)了,優(yōu)質課程有大批追隨者,而劣質課程則鮮有人問津的場面。從教學這個角度,促進了課程更加精細化的發(fā)展,也更加促進了教師的快速成長。
二、MOOC浪潮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強調互聯(lián)網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fā)明,已經成為改變教育的重要力量。他提出以MOOC、微課程為代表的基于互聯(lián)網教學模式,突破了學習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共享課程資源,促進優(yōu)質教育均衡發(fā)展,國際化課程的共享勢必通過互聯(lián)網技術來更加有效的傳播。但這也是傳統(tǒng)教育面臨嚴峻挑戰(zhàn),因此要講究多角度的融合。尤其是學生思政領域,點多面廣,紛繁復雜,對于學生的引導不能一味的灌輸,要講究方式方法。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聶風華闡釋了在“互聯(lián)網+教育”的大時代下,我們應該有“融合”的概念,在融合的前提下實現(xiàn)多角度共同發(fā)展。也是現(xiàn)在整體教學大趨勢——“互聯(lián)網+教育”形式的倒逼。目前,在中國排名前100的高校,絕大多數(shù)都參與或參加了MOOC平臺的建設,這種教學先行的情況,我們育人模式也要及時跟上時代的潮流,不能坐以待斃,仍然以經驗來處理問題,就會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在教書育人的道路上,出現(xiàn)重大的短板。我們廣大從事一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師們,要特別留意。此外,聶風華還指出要通過機構融合、地域融合、領域融合以及學校與企業(yè)的融合,實現(xiàn)全社會共同發(fā)展。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縱六第一次把在線教育引進了政府工作報告。這是對“互聯(lián)網+教育”莫大的鼓勵,更是為MOOC的發(fā)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MOOC浪潮下達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引領,可以借助MOOC平臺,強調融合,充分發(fā)揮學校之間、師生之間、校企之間的關系,采取線上線下、正式與非正式、個人自學與學習小組、混合式學習等多思維方式,其核心思想是充分利用MOOC平臺上的優(yōu)質資源+混合式學習,即為“1+1+N”的教育模式。1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課的老師,利用MOOC平臺,提前把上課內容更新在平臺上,學生在課前利用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自學、討論,發(fā)現(xiàn)問題,再到課堂上進行集中解決,同時,輔之以一定數(shù)量的助教,在幫助各個有困難的同學進行答疑解惑。另一個1是班主任或者年級輔導員,通過思想政治課,發(fā)現(xiàn)學習困難或思想異動的同學,要及時一對一跟進,掌握情況,及時疏導。以問題為導向,多思路、多方向來處理問題。N指的是多種學習方法與手段2。把利用一切可以學習的方式,化整為零,順應潮流。多開發(fā)思想政治類的MOOC課程,當然,這些課程是適應現(xiàn)代大學生的基本興趣,要以此為導向,區(qū)分網絡視頻公開課那種單向傳遞信息、無法反饋的弊端。同時,現(xiàn)在手機的普遍使用,開發(fā)移動數(shù)據(jù)終端,暢通學生和老師的溝通渠道,實現(xiàn)碎片化教育、學習。同樣,可以利用翻轉課堂的概念,在非正式場合的談話、談心,在某一種情況下反而效果會出奇的好。比如,利用中午吃飯的時候,與學習困難學生一起共進午餐。大家可以暢快溝通,大不必有在辦公室那種拘謹,也方便在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
三、對MOOC未來發(fā)展的憧憬和誤區(qū)
教育部科技發(fā)展中心主任李志名稱互聯(lián)網不僅僅改變了行業(yè)形態(tài),同時給人類帶來全新的生活方式?;ヂ?lián)網對教育改變主要在于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降低教育成本,未來,教育要發(fā)揮人類文明引領作用,而技術將促進人類文明走向新的臺階。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副主任曹培杰認為隨著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發(fā)展,模糊了虛擬和線束的邊界??梢宰屆恳晃粚W生都在叫誰的最中央。未來教育將發(fā)展為個性化、私人訂制的教學育人模式。對于學生思想正式教育的方式更不是簡單的苦口婆心,可以借助“SPOC”平臺,采取“VR+教育”的方式,最終目的是為學生提供有選擇、更有個性、更加精準的教育。不同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不是因為技術的需要,而是因為教育的需要,是為了適應未來社會生產力的需要。我們做學生工作的一線教育者,要始終保持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要因地制宜、全方面、多維度、全空間的組成立體網絡來進行適應性教育,促其自主跟進式學習。
四、對MOOC未來發(fā)展的幾個誤區(qū)
1.不可以因為有了MOOC,就認為是所有的工作都變得輕松了。只需要在網絡上進行辦公室,與學生的談話、溝通、了解都可以在網上進行。這其實錯誤的想法。事實上,恰恰相反,MOOC是來縮短我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但不能脫離學生,“互聯(lián)網+教育”的精髓就是利用MOOC平臺,達到融合的目的。充分發(fā)揮各家資源,實現(xiàn)校校之間、校企之間、同事之間、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相互融合,以正式與非正式的方式展開教育,只有這樣,教育才能有地氣,有旺盛的生命力。
2.MOOC會對整個高等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管理進行全新洗牌。在“互聯(lián)網+教育”的浪潮下,MOOC順應而生。北京大學副教務長、慕課工作朱組長李曉明始終認為在線教育史一場社會博弈,如今這一波在線教育浪潮,與十多年前的那一波有顯著不同,優(yōu)勢在于在線教育成本的大大降低,效果明顯提升。要以開放的精神去合理化應用,必將提高我們的工作的效率,為我們更好的進行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工作方式。
3.MOOC的思政類課程十分簡單,就是視頻的剪輯即可。其實一門真正意義上的MOOC,光前期就要花費上百個小時的準備,而且,更多的時候,是需要一整個團隊的配合,除了前期的調研學生群體樣本進行分析,還得集體備課與任務分工,后期還得花費大量的人工進行視屏的剪輯,盡量做到短小、精悍、信息全等特點。只有這樣的課程才會吸引學生,留住學生。
參考文獻:
[1]殷丙山,學習分析技術將成為未來分析重點[J].中國網絡教育.2013,12(7):41-44
[2]張寧.通識類微課在高職院校開設的可行性研究[J].品牌.2104,24(18)20-24
[3]馬照瑞,粟娜.MOOC沖擊下的在線教育模式改革與應用[J].計算機教育.2014,12(7):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