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連科
欲偉大,先世俗;欲崇高,先庸常。這是小說的一個特性,也許是小說和詩歌、音樂、美術(shù)等文藝作品的一個不同之處。就小說而言,總括起來,一定逃離不開那樣一句話:偉大和崇高,必然要世俗和庸常。
這么小就去思考俱往矣,未免太早了,童年有夢想,少年有野心,青年有莽撞,中年有靜思,老年看世界,一切都可淡然一笑而了之,這才是人之生意哦。
今天,中國文壇到了一個被誤導誤讀的時代,為什么會這樣說呢?我們今天都非常清楚,社會要求作家和文學必須承擔起太陽、月亮的功能,而文學恰恰又沒有這個功能。文學是非常寒冷的,作家也是非常寂靜的,他只是希望在太陽下邊曬曬暖,在月光下邊交談交談,散散步而已。
有一次,博爾赫斯在美國講學,學生向他說:“我覺得哈姆雷特是不真實的,不可思議的?!辈柡账箤δ菍W生道:“哈姆雷特比你、我的存在都真實。有一天我們都不存在了,哈姆雷特一定還活著。”這件事情說的是人物的真實和生命,也說的是作品的永久性。但從另一個側(cè)面說,探討的是作品和作品中的內(nèi)部時間。作家從他的自然生命之河中派生出作品的生命河流。而從作品的生命河流中,又派生出作品內(nèi)部的時間和生命。作品無法逃離開時間而存在。故事其實就是時間更為繁復的結(jié)構(gòu)。換言之,時間也就是小說中故事的命脈。故事無法脫離開時間而在文字中存在。時間在文字中以故事的方式呈現(xiàn),是小說的特權(quán)之一。
這是非常有趣的,我們說的是魯迅、托爾斯泰、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但我們寫的是村上春樹,是卡佛,是弗蘭森。這是非常有趣的,我們說的是另外一些偉大的人,但我們寫的是另外一條河流另外一種文學,這是我們文學今天的一個特殊的情況。你去談論文學,每一個人談論的都是上面說的偉大的作家及其創(chuàng)作的偉大的經(jīng)典,但寫的文學和那些基本沒什么關系。小說形式上,當代作家說的都是要創(chuàng)作要創(chuàng)造,但實踐上恰恰是在后撤。
一個作家之所以要繼續(xù)寫作,源源不斷,除了生存的需求,從根本上說,他還是相信,或者僥幸自己可以寫出好的乃至偉大的作品來。
博爾赫斯的寫作給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寫作的空間,就是夢的空間。他給我們提供了第三空間,就是小說可以不在想象中間,也可以不在生活中間,完全不在現(xiàn)實和想象中,就在夢里。他給我們提供了第三種展示故事的平臺。有時候我們講,誰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展示故事的平臺,那誰就是世界上偉大的作家。我們永遠把我們的故事固定在現(xiàn)實和想象這兩個平臺,但我們沒有想到生活中間有第三個平臺,第四個平臺,第五個平臺,博爾赫斯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可能性。
我的寫作,并不是如大家想的那樣,要從內(nèi)容開始,“寫什么”是起筆之源。而恰恰相反,“怎么寫”才是我最大的困擾,是我的起筆之始。而在“怎么寫”中,結(jié)構(gòu)是難中之難。在這難中之難里,時間的重新被條理化,可謂是結(jié)構(gòu)的開端。所以,我說:“時間就是結(jié)構(gòu),是小說的生命?!?/p>
我用小說中的時間去支撐我的作品。用作品的生命去豐富我自然生命存在的樣式和意義。反轉(zhuǎn)過來,在自然生命中寫作,在寫作中賦予作品存世、呼吸的可能,而在這些作品內(nèi)部虛設的時間中,讓時間成為故事的生命,這就是一個作家關于時間與死亡的三條河流。
生命的自然時間派生出作品的存世時間;作品中的虛設時間獲得生命后反作用于作品的生命;而作品的生命,最后才可能讓一個作家在年邁之后,面對夕陽,站立高處,可以喃喃自語道:“生命于我,剩下的時間就是笑著等待死亡的到來?!?/p>
《邊城》中那來自生活底層的世相之美,在今天的商業(yè)社會中已經(jīng)蕩然無存。然而這種不復存在的人情世事,卻讓我們更進一步地想念那隅遙遠的邊城之地和《邊城》中的細微描繪。這是直到今天仍然使寫作者與讀者對《邊城》懷想的原因之一。當然,更為不可小覷的是,《邊城》那漢語本身的美和詩意。不為了故事和人物,僅僅是隨手翻開的半頁幾行,它的行文之字詞,就給人帶來一種深巷老酒的享受,這是沈從文和《邊城》獨有的魅力。
與此可同論同說的,還有汪曾祺的寫作,幾乎是以三二短篇立足天下,受到的寵戴讓他同代和后代的作家們望塵莫及,不免會使許多人心生妒意。這都證明中國讀者和研究者對世相小說之世相真實的偏愛,但這有一難以達到的前提,那就是這類小說必須有準確、真實的世相描寫和精美獨立的語言文字。
張愛玲的《金鎖記》《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從世相描繪到世相真實的努力,都與《邊城》一樣,放棄對生命真實進一步逼進的可能,為世相世俗真實而不惜文墨,并都樂此不疲,不遺余力。但這也正說明一點,在中國的文學傳統(tǒng)中,批評家的大度與讀者無邊的寬容,昭示并證明著世相真實的世相現(xiàn)實主義,在中國文學中不比生命真實的生命現(xiàn)實主義趨矮趨弱,同樣可以不朽。因為我們不僅有《紅樓夢》那生命真實的生命現(xiàn)實主義的偉大作品,也有《金瓶梅》世相真實的世相現(xiàn)實主義這脈文化傳統(tǒng)。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文化中由來已久的控構(gòu)真實的控構(gòu)現(xiàn)實主義的存在與旺茂,使得世相真實對控構(gòu)的虛幻真實有了反動的力量,從而也使世相現(xiàn)實主義有了別樣的意義和生命力。
世相現(xiàn)實主義的另一代表作品是錢鐘書的《圍城》,它的受寵也同樣得力于對控構(gòu)現(xiàn)實主義寫作的反動之力。但《圍城》里的世相和張愛玲、沈從文小說中的世相不同。張愛玲的寫作,成就了都市世相小說,而《邊城》是典型的民間世相經(jīng)典,《圍城》則大抵屬于社會世相范疇。
民間世相有獨立而相對封閉的文學地域,村舍里弄的坊間是故事與人物的舞臺。而社會世相小說則有無限開放的文學環(huán)境,整個社會、民族、世界都可以是它人物活動的無邊疆域。民間世相以民間文化為底色去描繪個人和地域的人生相貌;社會世相以社會背景和社會文化為底色,去描繪社會人和個人在社會激蕩中的命運和相貌。而析同存異,它們根本上又都是世相現(xiàn)實主義的一脈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