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改革并不是僅僅是個起征點的問題,還包括稅率的檔次、稅收的分類與綜合征收等問題。如果我們把焦點只放在稅收的起征點上,反而會使得完善個稅的整體思路被忽略,所以完善的、全面的改革很重要。
個稅稅制應該與時俱進
日前,政府工作報告中一句“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引來廣泛關注。
每一次提升起征點,都會惠及不少人,但隨著全社會收入水漲船高,優(yōu)惠面又會不斷縮小,這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7年沒調起征點,壯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又有了新的“稅收焦慮”。
焦慮就是焦點。這屆兩會上,越來越多的代表委員聊起個稅收這個話題。丁磊委員“曬”了員工賬單,董明珠代表算了家庭教育賬,都關注著個稅起征點,指向公眾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據(jù)財政部統(tǒng)計,2017年個人所得稅同比增18.6%。個稅增速連年跑贏人均收入增長,這一方面說明更多中國人富起來了,個稅稅基不斷擴大,同時也在提示:要實現(xiàn)調節(jié)收入的初衷,個稅稅制應該與時俱進。
縱觀歷次個稅起征點調整,將扣除標準與城鎮(zhèn)居民住房、教育、醫(yī)療等情況結合起來考慮,保證普通群眾基本生活水平不受影響,是確定起征點的基本考量之一。這一次,則更進一步?!霸黾幼优逃?、大病醫(y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的新提法,也意味著或將有范圍更大、實惠更多的個稅抵扣。
目前,個稅起征點能提到多少?答案還沒揭曉。根據(jù)稅收法定原則,調整起征點必須進入立法程序,需要科學論證,也會根據(jù)征求意見適當調整。但根據(jù)以往經(jīng)驗,可以確定的是:交納個人所得稅的人群將減少不少。比如2005年個稅調整后,當年征稅人群減少到26%;2011年,納稅人群降低到7.7%。
但可以確定的是:交的稅少了,錢袋子鼓了,消費自然更有底氣。起征點的提升,將直接刺激消費、拉動內需,也能間接增加對勞動者的激勵,提升就業(yè)率。
起征點并非提得越高越好
起征點的提升,無疑有助于中等收入群體的壯大,但值得重申的是,分好財富的蛋糕,起征點并非提得越高越好,而應在公平與效率的最優(yōu)解處下刀。
一方面,國家財政與個人財富之間需要平衡,國家財政是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保障,某種意義上講,把稅金花在刀刃上,惠及全體人民,比收稅更為重要;另一方面,為了讓個稅真正起到調節(jié)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起征點也需要根據(jù)居民收入水平科學理性確定,讓實際經(jīng)濟福利向中低收入者傾斜。
這屆兩會上,全國工商聯(lián)提案建議個稅起征點由3500元提升至7000元,還有董明珠建議個稅起征點調整至一萬元。
對此,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財政科學院院長劉尚希稱,個人所得稅改革并不是僅僅是個起征點的問題,我們說到個稅的時候一定要綜合考慮各個稅制要素,除了起征點,還包括稅率的檔次、稅收的分類與綜合征收等問題。如果我們的焦點只放在稅收的起征點上,反而會使得完善個稅的整體思路被忽略。這將會削弱本來不強的個稅調節(jié)收入的功能。
個稅改革不單是起征點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財經(jīng)大學公共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劉小兵強調,個稅起征點的調整,更多影響的是中產階層或是工薪階層。但目前,我國的中產階層的人口相對較少。所以,如果從公平的角度來說,更重要的不是提高個人所得稅免征額,而是應該降低增值稅稅率。
劉小兵解釋道,目前的政府稅收,有將近70%不是通過直接稅的方式,而是通過間接稅的方式取得的。間接稅,是指納稅義務人不是稅收的實際負擔人,納稅義務人能夠用提高價格或提高收費標準等方法把稅收負擔轉嫁給別人的稅種?!熬褪俏医涣酥?,可以轉嫁給其他人”。
比如說,增值稅就是典型的間接稅。企業(yè)交完了增值稅之后,通過價格,再向消費者收回來。
這種比例意味著什么?
當一個國家的稅收,70%以上是靠間接稅收回來的,可以說,稅收制度不是十分公平的。這意味著,70%的稅收隱含在商品的價格里面,是含在消費者的消費支出的金額里面。有這樣一個規(guī)律:收入越高的人,消費支出占其收入比重越低。相應地,他承擔的間接稅,占他的收入比重越低。這意味著,高收入人群,在國家70%的稅收中貢獻得越?。坏褪杖肴巳?,在這部分稅收中貢獻得越大。
劉小兵稱,想要降低低收入人群的稅收負擔,不應該緊盯著個人所得稅,而是要盯牢間接稅,其中又以增值稅最大,“營改增”之后,增值稅要占到整個間接稅的一半以上。所以,如果能把增值稅的稅率降下來,意味著所有的商品勞務的價格都能降下來,那么,低收入人群也會因此得益。
由此可見,個稅改革不單是起征點問題,還包括稅率的檔次、稅收的分類與綜合征收等問題。所以完善的、全面的改革很重要,但達成目的的效率、時間也很重要。
(《人民日報》2018.3.5、《環(huán)球時報》2018.3.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