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
〔摘要〕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繪畫作為一種心理輔導技術(shù)被普遍運用于學生心理篩查、情緒宣泄、心靈內(nèi)省、危機干預等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師淡化了教育和輔導的角色,提供了更隱私、低防御性的表達平臺。同時繪畫作為學生喜愛的一種活動形式,具有操作條件簡單,易于操作,便于推廣的特點。這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以預防發(fā)展性輔導為主,以矯治性輔導為輔的價值追求高度契合。盡管它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輔導的其他形式,但因為其充分利用投射、大腦偏側(cè)化、意象對話等理論的作用機制,在心理輔導中能夠更好地減少阻抗,了解輔導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提高輔導效果。
〔關(guān)鍵詞〕心理繪畫;心理輔導;操作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10-0049-04
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常通過心理活動課、團體輔導、個體咨詢等形式開展學生的心理輔導。心理繪畫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讓學生在自主選擇或特定情景(指定材料、指定主題等)下自由作畫,教師通過觀察分析學生繪畫過程和學生繪畫作品,了解學生心理狀態(tài)的一種技術(shù)。心理繪畫不要求學生的繪畫技巧,更容易真實地表達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心理需求,在實踐中也常常被用于學生個體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輔導,了解、判斷、評估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心理教師根據(jù)投射、意象對話等理論,通過觀察繪畫過程分析繪畫作品,對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分析、評定和解釋,以此來了解學生的心理現(xiàn)象和心理狀態(tài),為心理分析、心理評估、心理篩查、心理輔導服務。
心理繪畫減少了輔導中的阻抗,且在操作上因為對場地、場合、條件的要求更為簡單,因此也更有其可操作性,其同樣適用于心理活動課、團體個體心理輔導等不同形式,因此心理繪畫也是對現(xiàn)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一種豐富和創(chuàng)新。
一、心理繪畫輔導的方案設計策略
(一)方案對象的分析
心理繪畫輔導可以用于個體輔導也可用于團體輔導。通常個體心理繪畫輔導針對的是來訪者的問題中心和個人系統(tǒng),而團體心理繪畫輔導針對的是團體對象的問題類型和團體系統(tǒng)。因此在方案設計時個體輔導可以很私人化、個性化,更有針對性,在輔導進程中根據(jù)需要可以連續(xù)使用;而團體輔導需目標明確、主題感突出、概括性強,因此一次團體輔導一般只在熱身活動和主體活動中使用一到兩次。
(二)內(nèi)容選擇的策略
心理繪畫團體輔導側(cè)重于發(fā)展性輔導,目標是大多數(shù)學生可能會面臨的問題。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將學生問題的主要類型劃分為六大板塊: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diào)適、升學擇業(yè)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據(jù)此可以設計六大板塊的繪畫輔導主題的內(nèi)容序列(見表1)。
在同一板塊內(nèi)容上,根據(jù)中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對設計的著力點會有不同。
二、心理繪畫輔導的實施操作策略
在實施心理繪畫輔導中,個體輔導的操作策略多依賴于個體心理咨詢技術(shù),在團體心理繪畫輔導中有如下的操作策略。
(一)學生團體心理繪畫輔導五步法
學生團體心理繪畫輔導五步——學生原圖、原圖描述、團隊添加、自主分享、老師分享(見表2)。
五步驟作畫過程中,通過參與團體輔導結(jié)合畫面和文字看到這幅畫的初始狀態(tài)、繪畫過程和最終狀態(tài),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并利用團體動力促進學生的心理成長。
在此僅以一幅輔導作品為例,簡單闡述。
A學生(編號7)原圖(見圖1)描述:高考就像一個巨大的石頭,壓得我喘不過氣來。(說了這一句話,學生已經(jīng)滿眼淚水。指導老師暫停了順序性的分享和分析,改讓其他同學談談在面對高考的時候,自己有沒有感受到壓力,于是告訴這位學生:“你看,我們都體會到巨大的壓力,在壓力面前,你不是一個人。”)
團隊添加:
編號6:畫了一個人一腳踩在石頭上,并說:“哈哈,一點也不重!”
編號4:左下角畫了一棵樹,次生演變或初生演變后,它會變成森林。
編號3:I can do all things——Carry.
編號2:有石頭,踢開就行,它算個什么?
編號1:我在清華等你哦。
編號9:不要因為壓力而內(nèi)心太沉重!加油!我們要贏!
7號學生自己添加了一個站在石頭上的人:“總會有一次會站在高峰!”并畫了一個笑臉。
自主分享:
最讓自己感動的是6號學生給自己的添加,他讓我明白了即使壓力再重,我們也要有把壓力踩在腳下的勇氣和心態(tài)!
教師分享: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明顯感覺到7號學生從一開始感受高考時的淚流滿面,到經(jīng)過團隊添加、相互分享影響后的笑對壓力,不僅感受到了團隊的支持,更多的是激發(fā)了個人的力量。盡管是外人看似凌亂的一幅畫作,但是給學生在面對高考的時候帶來了勇氣和力量。
(二)團體心理繪畫輔導中教師的技術(shù)要領(lǐng)
團體心理輔導中,通常都會有主訓和帶組老師共同參與輔導,心理繪畫團體輔導也如此。在心理繪畫團體心理輔導中主訓和帶組教師根據(jù)操作的五步驟各有不同角色定位和分工(見表3)。
在團體心理繪畫輔導中主訓教師更多的是負責調(diào)控輔導過程,觀察輔導中各小組的情況,綜合了解輔導的情況;帶組教師的角色更像個體咨詢輔導教師,要充分利用共情體驗建立與所在小組成員之間的聯(lián)結(jié),認真參與整個輔導活動,觀察作畫、說畫、添畫、議畫過程,通過傾聽、面詢、澄清等心理咨詢技術(shù)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并進行積極的引導。
在團體心理繪畫輔導中“團隊添加”的添畫環(huán)節(jié)是尤為重要的一環(huán),在此環(huán)節(jié)中要求帶組教師組織小組成員根據(jù)畫作者對原圖的描述,添加上自己認為作者可能需要的積極元素,并進行依次添加,直到原作者的畫作經(jīng)過團隊所有成員的輪流添加后再一次回到自己的手中。
帶組教師在輔導過程中要仔細觀察團員提筆的速度、提筆時的情緒、所畫物體的先后、對畫作的情緒反應、彼此議論的話題等,從而對團員進一步了解,篩選出特別需要關(guān)注的學生和畫作,提取精彩積極的元素以備分享點評使用。
在畫作重新回到原作者手上時,輔導教師一定要留出一個讓學生靜默的時間,要求學生細細體會和揣摩每一個添加元素的含義和期望,感受變化了的畫面帶來的新的情緒體驗,為后續(xù)的分享和碰撞做好準備。
在分享階段,可以先請教師觀察到的表達欲望更強的學生,這樣會讓整個分享有一個很開放的開端,后續(xù)的分享者也會受此暗示。分享的過程中,帶組教師需要讓整個團隊氛圍保持一個開放接納的狀態(tài),鼓勵表達感受。
三、團體心理繪畫輔導中的作品分析策略
在《心理畫——繪畫心理分析圖典》(李洪偉、吳迪著)中提出的繪畫心理分析三角理論模型認為:繪畫是內(nèi)在潛意識中情緒的表達;當圖像轉(zhuǎn)化為語言時,情緒也就表達出來了;情緒可以轉(zhuǎn)化為圖像,即潛意識中的情緒有了宣泄、物化的途徑。依據(jù)繪畫心理分析三角理論模型,形成了心理繪畫作品“望—聞—問—切”的作品分析策略:
望——敏銳觀察
聞——多維傾聽
問——開放提問
切——狀態(tài)判斷
具體操作策略如下。
策略一:整體“望”畫(畫紙的空間利用、色彩的搭配、畫筆的選擇)
1.空間利用
HTP(房-樹-人)投射測驗的研究證實,發(fā)給測試者橫豎為一定比例的畫紙,他們所描述的圖像、每個人所表達的空間是不一樣的。繪畫的圖像在畫紙的上中下、左中右不同領(lǐng)域和區(qū)域一定程度反映出不同人格特征,甚至某種程度的心理障礙。
2.色彩搭配
心理學研究表明色彩本身是沒有靈魂的,它只是一種物理現(xiàn)象,但是人的行為之所以受到色彩的影響,是因人的行為很多時候容易受情緒的支配。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情緒和心境。
3.畫筆選擇
美國心理學家愛維認為:“手寫實際是大腦在寫,從筆尖流出的實際是人的潛意識。人的手臂復雜多樣的書寫動作,是人的心理品質(zhì)的外部行為表現(xiàn)?!?/p>
策略二:局部“聞—問—切”畫
在繪畫輔導過程中可以通過學生對具體元素的含義描述來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對不同主題的團體輔導、個體輔導作品中具體的繪畫元素進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景觀、線條、幾何圖形、人物、動物等是最常見元素,因此以下就這五大常見因素作解讀分析。
1.景觀描述
景觀是人心境的反映,在繪畫中常出現(xiàn)太陽和花草這兩類景觀描述。太陽是力量和希望的象征,是溫暖的、永恒的代表。花草常用作觀賞,也常用作言志表情。學生繪畫作品中出現(xiàn)的這些元素代表的個體意義、有哪些象征的含義,需要老師通過開放式的提問去追問,去探討,讓學生更好地自我覺察。
2.線條描述
線條的流暢、頓挫、錯亂甚至是長短、粗細都可能在表達不同的心理含義。
在學生繪畫作品中我們常見兩類線條。
第一類:非?;靵y的線條,沒有規(guī)則,有“亂如麻”的畫面感。
第二類:由大量比較規(guī)則的線條組成的道路、窗戶等。道路,往來通行的地方,其他含義為思想或行動的方向、途徑。路意味著方向和方法,具有指引人們的行動的作用,路同時也意味著出口和連接,路很通達的地方人們的交流和溝通也會很頻繁。
3.形狀描述
幾何形狀是由點、線、面構(gòu)成的數(shù)學模型。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中,幾何圖形常常成為藝術(shù)家們的鐘愛,這些圖形看似簡單,卻包含著獨特的意義。在心理繪畫中學生也常常用幾何圖形來表達內(nèi)心的沖突和矛盾。
常見的學生作品中的幾何圖形有三類。
第一類:正方形、長方形、長方體等,這類圖形的特點是不易動、穩(wěn)定。
第二類:圓形、球體等,這類圖形圓潤、不穩(wěn)定。
第三類:角形,如三角形、三棱錐,這類圖形有比較尖銳、突出的角。
4.人物描述
人物通常是繪畫者本身的投射或者對作畫者來說很重要的人。有時也表達出作畫者對“人”所持有的一般性概念。
在人物的意象表達中常見到卡通圖像、神話人物、寫實人物。
第一類:卡通圖形,常來自學生喜歡的漫畫,或者創(chuàng)造出某個具有特殊能力的卡通人物。
第二類:神化人物,具有神奇特質(zhì)的人物,這種特質(zhì)常是學生內(nèi)心向往的投射。
第三類:寫實人物,一般情況是描述時空概念中的自己(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可以從人物的表情、動作、狀態(tài)等角度去探索學生的內(nèi)心軌跡。
5.動物描述
人類的意識形態(tài)中都以物種的特性決定動物與人類的親疏關(guān)系,因此便有兇猛與溫順之分,繪畫中動物的某些特性也投射出人的人格特征。在學生的繪畫描述中也時常有動物出現(xiàn),這些動物在作畫者的口中被幻化為自己,想象自己具有動物的某種特征或者能力。這是對自我以及環(huán)境的投射,教師要通過不斷挖掘信息發(fā)現(xiàn)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
當任何一個學生拿起筆的瞬間,心理的元素就開始了。學生的畫是整體的、有生命力的,因此需要教師用多維的視角、用投入的專業(yè)態(tài)度來分析。
輔導教師要特別注意不能受固化思維的影響,學生畫出的元素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都是代表某種含義,比如“太陽”“彩虹”“雨水”等,是學生常使用的添加元素,輔導教師容易忽略這些元素對個體的特殊含義。學生有時對自己畫出的元素可能會詞不達意,輔導教師需用語言不斷詢問和追問,幫助學生解釋想表達的觀點。學生在繪畫中表現(xiàn)出一些消極觀點,往往在無形之中,通過同學的添加和輔導教師積極語言的點評強化,能轉(zhuǎn)換消極元素,調(diào)整自己的認知。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qū)教育研究與教師培訓中心,成都,610200)
編輯/趙 磊 終校/丁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