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煒
〔關鍵詞〕認知失調(diào);性格;破窗效應
在被逼上梁山之前,豹子頭林沖的形象一直是溫文爾雅、沉穩(wěn)有度的。
即便是落難途中,被董超、薛霸這樣的小角色當面欺辱,也沒見他發(fā)過火,反而是一直小心翼翼,唯唯諾諾地接受著命運的不公安排。
而在風雪山神廟之后,不得已殺了人的林沖,性格卻變了。
就在逃離火場不久,穿越風雪的林沖看到前邊有一座草屋,里邊有人,便進去烤火??就昊?,又饞人家的酒了。想要買酒,可人家說,酒是自己留著驅(qū)寒的,不賣。這時,一向溫厚老實的林沖竟然火冒三丈,且看當時情景:
林沖怒道:“這廝們好無道理!”把手中槍看著塊焰焰著的火柴頭,望老莊家臉上只一挑;又把槍去火爐里只一攪。那老莊家的髭須焰焰的燒著。眾莊客都跳將起來。林沖把槍桿亂打,老莊家先走了,莊客們都動彈不動,被林沖趕打一頓,都走了。林沖道:“都走了!老爺快活吃酒!”
這么囂張!之前也從沒見過林沖自稱“老爺”吧?
剛剛逃離仇人的大火,又用柴火去燒無辜的老人,林沖這是怎么了?
一
林沖的性格轉(zhuǎn)變,在心理學上,有個經(jīng)典理論可以解釋,就是認知失調(diào)(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這個理論認為,人有一種保持認知與行為一致性的趨向。
一個人,當他的自身定位與自身行為發(fā)生沖突,兩者處于失衡狀態(tài)時,他就會感覺到痛苦。
這種痛苦會讓他改變自己一貫的態(tài)度和行為,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風雪山神廟事件之前,林沖對自己的定位一直是個遵紀守法的好人。
即使身陷囹圄,他仍然隱忍,始終保持平和的情緒。
而殺人之后,在逃離現(xiàn)場的路上,他對自我身份的認知已經(jīng)發(fā)生了改變。
現(xiàn)在的自己,不再是那個“順民”林沖,而是身負數(shù)條人命的殺人犯。
自己的認知與行為開始失衡了,他很痛苦。
于是,他不惜用驅(qū)打莊客、搶酒這些野蠻行為,來尋求與自我身份定位的一致。
一不做,二不休,這也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破罐子破摔心理。
二
明朝有個大官,也是大學問家,叫王廷相。
有一次,他給同事們講了個段子。
他說,有一天,他坐著轎子進城時,遇上了大雨。
他發(fā)現(xiàn),抬轎的轎夫中,有一個人這天剛好穿了雙新鞋。
為了躲避路面上的泥水,這個轎夫一開始還小心翼翼地擇地而行,怕弄臟了新鞋。
可進城后,泥濘漸多。轎夫一不小心,一腳踩進了泥水。
然后,他就“不復顧惜”,像往常那樣走了起來,再也不去躲避了。
反正已經(jīng)弄臟了,何必再去患得患失?這個轎夫的行為很好理解。
而王廷相說:“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世間萬事始于初。
古人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不矜細行,終累大德?!?/p>
自古至今,很多人就是因為最初沒能把住第一關,從一針一線、一分一毛開始,邁出了危險的第一步,最終“不復顧惜”,踏上不歸路。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破窗效應”?!暗谝簧绕拼啊背3J鞘虑閻夯钠瘘c。
一向隱忍的林沖一反常態(tài),肆意追打莊客、搶酒的行為,正是“破窗效應”的例證。
三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時常遇到這些情況。
一些孩子屢教不改,犯錯之后還毫無悔過之心,就是因為他們已經(jīng)在內(nèi)心把自己的姿態(tài)放得很低,用“反正我已經(jīng)做了錯事”“我是壞孩子”的心理來與自己的不當行為尋求協(xié)調(diào)一致。
作為家長、教師,如果再給他們扣上“孺子不可教”的帽子,插上“朽木不可雕也”的標簽,那么,他對自己是“壞孩子”的心理認同就會越來越強烈,其言行也會隨之變得越來越離譜,越來越不可理喻。
所以我們說,孩子是需要鼓勵和贊美的。
幫助犯了錯的孩子糾正錯誤,更需要從正面引導開始。
鼓勵和贊美,可以幫助犯錯的孩子找回本該屬于他的自尊心,提高其對自我的認知。
當這種自我認知轉(zhuǎn)變到積極的一面時,再去引導他體驗自我定位與自我言行的失衡,才能真正幫助他糾正自己的錯誤,主動去尋求行為與積極認知的平衡和一致。
總之,面對犯了錯的孩子,積極引導其情緒走向正面,防止其陷入自暴自棄的漩渦,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
就像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簡·尼爾森(Jane Nelsen)在《正面管教》這本書里所說的,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yǎng)出孩子自律、負責、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泰山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院,濰坊,261000)
編輯/趙 磊 終校/丁 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