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韞秀
月亮是很美的。在古代文人的詩歌里,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憂傷凄美;有“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的靜謐悠然;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彷徨悲戚。于古人,花前月下是最美的景,鏡中水月是最絢爛的夢。
我卻曾對月亮有過深深地誤解。
小時候覺得,月亮上有一棵大大的桂花樹,還有個不知疲倦的吳剛在拼命砍樹,可大樹紋絲不動。月光并不刺眼,滿月時看去似乎真的能看見一棵樹的影子,是暗色的,動也不動,每根枝條都那樣頑固地僵直在那里。為什么月亮?xí)袌A缺?因為月亮上也有白天和黑夜呀,月上一天,人間一月。
在古代,人們依靠月亮的圓缺變化繪制了陰歷紀年表,月亮可謂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起了推進作用,功不可沒。而如今,現(xiàn)代科學(xué)家們也進一步揭開了月亮的神秘面紗─月亮是顆衛(wèi)星,而且與人們的主觀判斷相反,月亮并非是看起來那樣比其他星星大很多,它其實是顆很小的星。
長大后得到了更科學(xué)的回答:月亮是反射太陽的光來發(fā)光的,有亮面和暗面是因為日月地三球的位置關(guān)系在不斷發(fā)生變化。于是,一度憤世嫉俗的少年開始忿忿不平起來 :月亮是反射太陽的光來發(fā)光的。月亮自己不會發(fā)光,卻要偷太陽的光來裝扮自己,向世人展示美貌。它只是一顆晦暗的、陰沉的、很小很小的星,卻用從太陽那里偷來的光來涂抹自己的臉蛋,炫耀自己的美麗,讓世人寫下一篇篇絢爛的華章贊美它。它無法永遠保持圓滿,因為它畢竟不是恒星。哦,恒星,只有恒星才會發(fā)出永恒的光:它在劇烈地燃燒自己,燃燒——化為光和熱,滋養(yǎng)那片有生命的土地。而月亮卻偷了它的光,在那片它滋養(yǎng)著的土地上耀武揚威。
夜晚,我站在陽臺上眺望遠方,紅瓦的小屋籠罩在深沉的天幕下,陰云組成了深深淺淺的紫色天幕,小巷里傳來一聲渺遠的犬吠。一輪月從云后露出,淡淡地灑著銀色的光。我氣不打一處來,又是你這月,偷了太陽的光不說還借云朵來布置你的光影營造仙境的感覺。突然,我感到今天的月亮似乎有些不一樣,哪里不一樣呢?我瞇起眼睛細看,不一會兒,云朵退去,月亮整個露了出來,我這才想起,今天不是滿月,月亮有點兒殘缺。它的精致妝容迫不得已有了缺陷,照理說我該幸災(zāi)樂禍才對,可是,真奇怪,我竟感覺到一絲淡淡的傷感。
看著那純凈皎潔的月,那云朵織成的仙境,我感到那月亮仿佛是神的一滴眼淚,摔碎在人間的某個角落,于是哀戚地在天空中尋找。我靜靜地望著那抹劃破黑暗的光,那反射著銀光的紅瓦屋頂,還有深深淺淺的云,感到一股發(fā)自內(nèi)心的寧靜優(yōu)雅。那月,分明是那樣寧靜美好,不似在人間 。
我才發(fā)現(xiàn)我一直都理解錯了,那月偷了太陽的光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美麗,只是為了照亮人間的黑暗啊。它年復(fù)一年圍繞著地球,它怎能不愛?它自己是不會發(fā)光,但哪怕只能偷,它也要盡力把一點點亮光灑向人間。那缺失的一角,不是不完美的憤恨,而是深沉的愛與無奈。
分明是我硬生生曲解了月亮,無端地指控它,譴責(zé)它。換個角度看月亮,才發(fā)現(xiàn),月是憂傷的,易碎的,也是人間最美的。
(指導(dǎo)老師:張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