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峰
摘 要:學術興趣、學術樂趣和學術志趣(以下簡稱“學術三趣”)是一組前后展開的邏輯鏈條。學術興趣是基石,學術樂趣是橋梁,學術志趣是彼岸。對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者來說,具備學術三趣是一個基本的要求。然而,由于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學術三趣的部分缺失,在不盡科學的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評價機制的引導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出現(xiàn)了偽學術繁榮現(xiàn)象。改變這一局面除了要改革學術評價機制,更重要的是培育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的學術三趣,要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真正熱愛學術。
關鍵詞:學術興趣;學術樂趣;學術志趣
學術研究是一項崇高的事業(yè),也是一項艱辛的工作,不是興之所至天馬行空地抒發(fā)感想,更不是為了完成任務東拼西湊寫幾篇文章。在學術研究的路上要能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經(jīng)得起誘惑,不能投機取巧,更不能有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然而,當今中國高校的學術研究,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在表面的虛假繁榮之下(筆者稱之為偽學術繁榮),掩蓋的是學術創(chuàng)新的無力、學術動力的不足和學術生態(tài)的破壞。以上問題追根溯源,是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學術興趣、學術樂趣、學術志趣的缺失。
一、學術興趣、學術樂趣、學術志趣
興趣、樂趣、志趣貌似是三個概念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興趣與樂趣,許多人在使用中都把它們當成了可以相互替換的同義語。對學術研究來說,三個詞匯確實有很大的差異,并且互相之間構成了一個可以前后展開的邏輯因果鏈條。
所謂興趣是指“喜好的情緒”,比如,很多人對下棋感興趣。所謂樂趣是指“使人感到快樂的意味”,比如,工作中的樂趣是無窮的。所謂志趣是指“行動或意志的趨向”。通俗點講,興趣是指喜歡做一件事情,樂趣是指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快樂,志趣指是愿意把做某一件事情當成終生的追求和努力方向。如果這件事情是學術研究,那么相應的學術興趣、學術樂趣、學術志趣的概念也就再清晰不過了。學術興趣是對學術研究的一種愛好(不見得會轉化成學術研究的行動,或者轉化之后難保會“葉公好龍”)。學術樂趣是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感覺到了快樂,不管快樂的原因是因為物質上的收益或者是精神上的滿足(不見得因之而把學術研究當成畢生的追求)。學術志趣是把學術研究當成了自己終生的行為追求和價值取向,也就是達到了馬克斯 韋伯所說的“以學術為業(yè)”。學術興趣是基石,學術樂趣是橋梁,學術志趣是彼岸。三者之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并且是逐步展開,依次遞進,漸入佳境。一般意義上來說,有了學術興趣,接著會有學術樂趣,最終會產(chǎn)生學術志趣。但事不盡然,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了學術興趣,不一定有學術樂趣,有了學術樂趣也不一定有學術志趣,甚至學術興趣、學術樂趣都具有了,也不一定會產(chǎn)生學術志趣,倒果成因、反向推理也是成立的,也即是,如果有了學術志趣,往往都會有學術樂趣,有了學術樂趣,也往往會有學術興趣。借用邏輯學的說法,三者構成的是必要不充分條件。歷史和現(xiàn)實中的大量例子也證明了這點,大凡有學術志趣者,皆是學術興趣和學術樂趣兼?zhèn)涞模缇永锓蛉?、陳景潤等,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
對從事學術研究的工作者來說,最為圓滿的結果就是實現(xiàn)學術興趣、學術樂趣和學術志趣的有機統(tǒng)一。有了學術三趣的統(tǒng)一,從事學術研究就不再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而是由內心生發(fā)出的一種神圣使命感,是一種內心的呼喚、一種夢想的召喚。只有這時,做學術才不會感到枯燥乏味,再苦再累都會為之終生付出,無怨無悔。這樣的學術才是真學術,得出的才是真成果,學術的繁榮才是真繁榮。
二、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研究現(xiàn)狀
由于高校學術研究者學術三趣的部分或者全部缺失,導致在當今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貌似繁榮的科研大軍中,缺少真正的“以學術為業(yè)”者。有些人具備學術興趣,但缺乏學術樂趣,難得既有學術興趣,也有學術樂趣,甚至相當有學術天分者,又因為經(jīng)不住社會方方面面的誘惑而沒有學術志趣,不愿意獻身學術。正是因為缺失學術三趣者太多,學術研究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很多時候成為一種考核機制逼迫下的痛苦任務,成為了撈取功名利祿的進身階梯,這樣的學術僅僅是為“稻粱謀”,不是“道良謀”。
學術三趣的缺失尚不可怕,更為可怕的是,在缺失學術三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許多高校又實施了一刀切的機械量化式學術評價機制。人文社會科學學者主觀上的學術三趣缺乏,加上客觀上高校學術評價體系的僵化偏執(zhí),伴隨著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突飛猛進,直接催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大繁榮??上У氖?,這種繁榮泥沙俱下,雖然不乏真知灼見,但更多的是荒草叢生。無非是學術論文數(shù)量的一再增加,學術刊物的遍地開花,但有價值和意義的學術成果寥若晨星。這種繁榮甚至可以稱作“偽學術”的繁榮。所謂偽學術是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研究成果雖然沒有錯誤,也算不上學術不端,但是這些成果并沒有豐富人類知識的寶庫,更談不上啟迪智慧、創(chuàng)新思想,只是在說著正確的廢話,換個角度重復著已經(jīng)被證明的真理,出版的成果無人問津。偽學術的繁榮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生態(tài),一步一步侵蝕著本來就不多的學術生長空間,禁錮了學術三趣的培養(yǎng)。
應該指出,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偽學術的繁榮基本上和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相同步。經(jīng)濟GDP增長有多快學術GDP增長也有多快,二者成正比例的關系。但是,就像經(jīng)濟GDP有虛高一樣,學術GDP也會有水分。近年,我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急劇擴展,高校的增多意味著高校教師的增多,特別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只要是個高校都開設一些相似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這直接導致了人文社會科學師資的急劇膨脹。由于當今高校對人文社會科學教師的科研評價機制基本上是機械量化考核,這就導致了人文社科教師(特別是地方高校的人文社科教師)要拼命地發(fā)文章與做學術,拼命地去“創(chuàng)新”。學術著作汗牛充棟,學術論文堆積如山,學術價值少得可憐,除瘋狂地拉高了學術GDP之外,還制造了數(shù)不盡的學術垃圾。虛假的繁榮掩蓋的是真實學術的貧瘠和學術創(chuàng)新的滯后。長此以往,高校人文社科學者逐漸對學術研究產(chǎn)生了厭惡和自我鄙視,學術自信日益消解,學術三趣更是難以建立。
三、培養(yǎng)學術三趣需要改革學術評價機制
(一)學術研究是慢功夫,不能催逼太急,更不能揠苗助長
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研究需要漫長的學術積累,厚積薄發(fā)是正常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guī)律。對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者來說,特別是青年學者,尚處于學術積累時期,正在慢慢培養(yǎng)自己的學術興趣點,處于學術研究的厚積階段。可惜,社會往往失去等待的耐心,催促著青年學者在這個時候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早出成果。違背學術規(guī)律進而揠苗助長,除了造成偽學術泛濫,更為可怕的是青年學者剛剛興起的學術興趣遭到了摧殘和扼殺。高校科研管理部門需要做的就是創(chuàng)造溫馨寬松、自由自在的學術研究氛圍,給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充分的自由和尊嚴,等待他們慢慢積累后的學術爆發(fā)。有了成果積極獎勵,沒有成果耐心等待,既不相逼也不相催,以平靜之心等待果熟蒂落,最終會形成一片果園萬果飄香、芬芳四溢。當學術研究者有了學術興趣和學術樂趣,再樹立起學術志趣時,還怕沒有源源不斷的科研成果嗎?同理可知,如果沒有培養(yǎng)起學術三趣,暫時的些許成果只不過是應景之作或者揠苗助長結出來的果實,是經(jīng)不起陽光的暴曬和時間的打磨的。特別是不要奢求創(chuàng)新,不是不要學術創(chuàng)新,作為學者,創(chuàng)新思維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要強、創(chuàng)新的嗅覺要敏銳,但是不能沒有創(chuàng)新亂創(chuàng)新,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不是創(chuàng)新假裝創(chuàng)新。拾別人的牙慧經(jīng)過自己粗糙的加工,就加上“創(chuàng)新”兩字,那是投機取巧,結出來的肯定是不折不扣的偽學術成果,這樣的成果雖不敢說是欺世盜名,也是一種“高明”的學術不端。創(chuàng)新值得鼓勵,非創(chuàng)新性成果也有很多,同樣值得歡迎,要秉持創(chuàng)新思維、堅守學術良知、做好學術規(guī)范,心存敬畏、勤勉敬業(yè)。
(二)學術評價機制不能機械量化
目前,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評價機制過于機械量化。刊物分級、數(shù)量至上、崇洋媚外、形式八股,而且評價模式單調劃一,評價方法簡單機械,操作流程行政官僚,諸如,輕視高校教師的教學表現(xiàn)、過分追求論文數(shù)量、人為劃分刊物級別等。對凝結著學者思想和智慧的科研成果優(yōu)劣高下的評價僅僅用量尺和磅秤來測量,這不像是知識分子云集的高校的做法,反倒像農貿市場。單純的機械量化考核,使得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偽學術層出不窮,學術GDP虛假虛高,非但沒有培養(yǎng)起教師的學術三趣,而且逼迫教師做無意義的學術創(chuàng)造,扼殺了高校教師的學術樂趣和學術志趣。此外,學術成果評價實行的是一刀切,唯有科研成果算是成就,漠視教學效果優(yōu)劣與否。事實上,高校特別是地方性高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人才,其次才是科學研究。難道授業(yè)解惑低人一等嗎?通過上課培養(yǎng)很多有學術興趣的學生就不算成績了嗎?須知,在我國,研究型大學畢竟占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的高校還是教學型或者是教學研究型。特別是剛剛啟動的高等教育結構改革,全國有將近一半的高校要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對于這一類型的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占比不大,職稱評聘恐怕要更多考慮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在應用型技能型實踐中的貢獻。最近清華大學正在試點的高等教育改革就是把教師分為兩類,允許教師自己選擇是學術型還是教學型。兩類教師采取兩種考核體系,地位平等,沒有高低之別。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一刀切式的單純量化學術評價機制亟需改革,這種學術評價機制“會造成一種荒謬的導向,鼓勵低層次或速成式的寫作,造成‘成果的泛濫,在虛假的學術繁榮表象下堆積起無數(shù)的泡沫文字,湮沒真正有價值的學術研究。面對數(shù)量的盲目追求,同時也會影響到學者自身的知識積累和學術深化”。在這樣的學術評價機制下,教師的學術興趣要么被閹割,要么轉而化成通過學術尋求商機和沽名釣譽的動機,總之,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轉化成學術志趣。我們可喜地看到,針對這一弊病,教育部在2017年發(fā)布了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方面的改革意見,對之前那種單純追求論文數(shù)量的量化式評審方式進行了改革,同時賦予高校職稱評審方面的自主權,各高校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制定符合自身類型和定位的職稱改革方案。
(三)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要凈化,更要靜化
學術研究除了需要干凈的環(huán)境,還需要安靜的環(huán)境,高校科研管理部門要學會凈化并靜化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所謂干凈就是去除學術雜質,清除學術污染,擠掉學術泡沫,杜絕學術造假,嚴禁搞任何形式的學術不端。就像農田,農作物的生長繁殖速度總是慢于雜草的速度,如果雜草不除,農作物的生長空間只會越來越少。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也是同樣,“劣幣驅逐良幣”,當偽學術大行其道時,真學術肯定節(jié)節(jié)敗退。因此,需要定期清除學術雜草,扶持真學術開花結果,不給偽學術成長的空間。除需要干凈的環(huán)境之外,學術研究更需要安靜的環(huán)境。所謂安靜就是學術研究者要甘愿坐冷板凳,經(jīng)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克服浮躁之氣,保持知識分子的一種清修淡定和人格尊嚴?!肮麓宓綍元q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古人發(fā)奮苦讀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胺堑礋o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用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研究領域是最合適不過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需要研究的事情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更多,但是大多需要曠日持久之功,很少有三五個月就能解決的,更不會是一日靈光浮現(xiàn)所能達成的。作為人文社會科學學者一定要靜下來、慢下來,多讀書、多思考,等等自己內心的呼喚,有話可說則說,不能無病呻吟。西方有諺語講“匱乏的肉體養(yǎng)不活高尚的靈魂”,在現(xiàn)如今的高??蒲歇剳腕w制中,如果慢出成果、少出成果,科研工作者可能會面臨生存待遇下降之憂。高校要為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的清修淡定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能有淡定安靜研究的資本。這個時候學術興趣才會萌生,學術樂趣才會形成,然后才能奔著學術志趣去前行。
培養(yǎng)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者的學術三趣是解決當前學術研究動力不足、創(chuàng)新不夠、前景不明問題的不二法門,而培養(yǎng)學術三趣需要盡快改變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學術評價機制,凈化并靜化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讓學術研究慢下來,讓學者的興趣樂趣志趣追上來。只有這樣,學術三趣才能逐步樹立,才能迎來真學術的大繁榮。
參考文獻:
[1]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M].馮克利,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2]蔣寅.學術的年輪[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