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魏魏 郭玉成
摘 要:《手臂錄》的解讀對了解明清武藝流變的趨勢極具啟示意義。從槍法應用的角度,對《手臂錄》中的槍法技理進行概括整理和分析,為武術長兵運動的開展和槍術套路演練的發(fā)展提供理論和技術依據(jù)。認為:1) 《手臂錄》槍法運用的思想主線是法于陰陽,陰陽互根;2)《手臂錄》槍法的陰陽踐行之道是雙手相合,兩腕互轉(zhuǎn);3)《手臂錄》槍法重虛實之巧斗是強弱互用,示虛還實; 4)《手臂錄》槍法的攻守之法是見肉貼桿,戳中有革 ;5)《手臂錄》槍法的格斗實戰(zhàn)性是不尚虛花,手手殺人 ;6)《手臂錄》槍法重身心之修煉是三尖相照,內(nèi)外相從; 7)《手臂錄》槍法的臨敵戒謹之道是死生之地,謹慎果斷?!妒直垆洝肥侵袊湫g槍術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是當代槍術運動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動力源泉。對《手臂錄》槍法思想的開掘更凸顯出時代意義, 讓《手臂錄》槍法永葆時代生機,活態(tài)傳承,服務于當下社會的發(fā)展。
關鍵詞:武術;手臂錄;槍法;技理;吳殳;武術傳播; 活態(tài)傳承;武術傳承
中圖分類號:G 852 學科代碼:040304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The interpretation of "Shoubilu"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Wu Yi's rheolog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is paper makes summary and analysis on the technique of spear in Shoubilu, and provides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Wushu long weapons and spear-play exercises.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the philosophical thread of spear fighting is the law of Yin and Yang, where Yin and Yang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2) the spear technique of Yin and Yang practice is the joining hands and changing wrists; 3) the essence of spear fighting is strong and weak, virtual and actual play of the spear. 4) the method of attack and defense of spear is to stick to the spear and to cut in poking; 5) the aim of spear combat is not flowery performance, but actual attack; 6) the approach of spear fighting is the parallelism of the three points and the agreemen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d 7) the key of spear fighting is life and death as well as caution and resolution. Shoubilu is the classic form in spear-play in the martial arts history of China, and the indispensable power sou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ports spear-play. The excavation on spear technique idea of Shoubilu show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Shoubilu spear technique should maintain the vitality of the times, and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society.
Keywords:martial arts; Shoubilu; spear technique; technical theory; Wu Shu; martial arts communication; living inheritance; Wushu heritage
《手臂錄》是明清武術文獻中傳承下來的重要典籍之一,對各家槍法和單刀法作了精辟的論述,內(nèi)容多為當時武術家不傳之秘,槍法論述為該書主體和瑰寶。從留存的武術典籍看,該書提出的槍法技理是武術槍法的經(jīng)典之作,值得武術學界探討?!妒直垆洝返慕庾x,對我們了解明清武藝流變的趨勢極具啟示意義[1]。為此,本文從槍法應用的角度,對《手臂錄》中的槍法技理進行概括、整理和分析,為武術長兵運動的開展和槍術套路演練的發(fā)展提供理論和技術依據(jù)。
1 《手臂錄》槍法運用的思想主線:法于陰陽,陰陽互根
吳殳在《手臂錄·附卷上·攻守篇》中說:“攻為陽,守為陰” “善攻者,攻人之所不守;善守者,守人之所不攻” [2]。攻防就是技擊,在雙方相互較量的過程中,攻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相互轉(zhuǎn)化的。在每一次的攻防過程中,攻方總是隨時準備著一旦對方防守成功而使自己處于被動時迅速轉(zhuǎn)為守方,守方也隨時準備著一旦破解了對方的進攻使自己處于主動時迅速轉(zhuǎn)為攻方,所以在進攻的方法和過程中往往包含有防守的因素,在防守的方法和過程中往往也包含著進攻的因素 [3]。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武術,本身就具有樸素的辯證哲理基礎,在其發(fā)展完善過程中,又不斷從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吸取和借鑒哲學原理和用語,使武術理論和技法體現(xiàn)出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色彩[4]。武術槍法運用中的傳統(tǒng)哲學色彩相對更為鮮明。高低、長短、上下和進退的陰陽變化是《手臂錄》槍法運用的思想主線。
《手臂錄·卷二·槍法微言》中寫到:“長對短,勿竟進,竟進必敗。進而忽退,又進,則必勝矣。短當長,若長竟進者,易破也。于其忽退時,能追入粘住,不令脫去,則勝?!遍L代指長槍,短代指短槍。長槍對峙短槍的時候,若執(zhí)意仰仗自己的優(yōu)勢一直進攻,過多地展現(xiàn)自己“陽”的一面,陽的方面此時過于飽滿,就易向?qū)α⒌摹瓣帯钡姆矫孓D(zhuǎn)變,此時的優(yōu)勢也會變作劣勢,從而陷入失敗的危險。假若在持續(xù)的進攻中忽然退步,將對方轉(zhuǎn)化為進攻的一方,然后憑借自身槍長的優(yōu)勢再進攻,對方就會因猝不及防而陷入失敗的境地。這種“陽—陰—陽”變化的槍法,也正是吳殳所提倡和贊同的。對于持短槍的一方,想要勝利就需根據(jù)“陽”的變化。若持長槍一方一直表現(xiàn)為進攻的“陽”,持短槍者使用革法貼入長槍一方,將自己的“陰”轉(zhuǎn)化為“陽”,使長槍的優(yōu)勢無用武之地,便可勝利;若持長槍者于進攻中忽然倒退,待持長槍者倒退之中持短槍者迅速跟進粘住長槍,將陰轉(zhuǎn)化為陽,也可勝利。從另一方面而言,槍勢取高與取長,就會占有進攻的機會,也即陽的一面,此為搶先占據(jù)優(yōu)勢,對手如若再想由陰變陽,便不易施行了。《手臂錄·附卷上·形勢篇》中寫到:“我取高而與彼以下;我取長而與彼以短。取高則彼不能侵突,我得乘勢而臨之;取長取勁則彼不能攻我,因而困之?!睒尫ㄖ杏小胺鼨C”一說,“機者”就是“伏而待用者也”。《手臂錄·卷一·槍法圓機說》寫到:“收者發(fā)之,伏機也;發(fā)者收之,伏機也;進者退之,伏機也;退者進之,伏機也;左者右之,伏機也;右者左之,伏機也;上者下之,伏機也;下者上之,伏機也?!薄妒直垆洝ぞ矶尫ㄎ⒀浴分杏钟小皽\可破深,深又可以破淺;……有師承、有工夫、有悟門者,自能明之。孫子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之變而取勝著(者),謂之神”。這些都說明了攻防的陰陽變化需要因敵之變而變。防守時隨時準備進攻,只守不攻沒有勝利,進攻時隨時準備防守,以防不測,也正是拳諺“攻手之根在防手,防手之根在攻手” [5]之意。只有深切地了解了兩槍對抗時的陰陽之道,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
《手臂錄·附卷上·馬沙楊三家用法說》中寫到:“硬槍妙在進,進則煞,軟槍妙在退,退則活”,硬槍進、軟槍退,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軟硬槍進攻和防守的主旋律——硬槍主進攻,軟槍主防守。這其中的一硬一軟、一進一退,又從整體上構成了矛盾的相互對立和統(tǒng)一,使得硬槍和軟槍都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硬槍主進攻,但一定也有防守的部分,軟槍主防守但也有進攻的部分,不論防守或進攻,它們的陰陽變化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取得勝利,都無形地遵循著中國傳統(tǒng)的陰陽思想,并貫穿于《手臂錄》槍法的始終。
2 《手臂錄》槍法的陰陽踐行之道:雙手相合,兩腕互轉(zhuǎn)
武術的形成萌芽于中國傳統(tǒng)思想之中,正所謂“起于易,成于醫(yī),附于兵,揚于藝” [6]。“槍”作為冷兵器中的“百兵之王”,不自覺地會受到陰陽學說的熏陶。其中,雙手相合、兩腕互轉(zhuǎn),正是《手臂錄》槍法的陰陽踐行之道?!皹屧粭l線”,槍的進攻方法以扎為主。直扎中右手握緊槍把,槍把置于右手手心并與右小臂直對,左手緊抱右手手背,兩手手心皆向上,2個陽手合力扎出,此時“陽”氣飽滿,然后兩腳蹬地,全身之勁節(jié)節(jié)上傳,最后貫于槍尖,力達槍尖奮力扎出。加上手臂和槍桿長度,扎槍攻擊距離較長,直線出入,再加上疾扎快收,槍勢迅猛,威力強大。另外有一種單手扎出的槍法叫做青龍獻爪勢,又稱作單殺手,它是出槍更長、更有力的一種槍法,練習時“十二分硬槍”“一發(fā)透壁”,對手若防守不住,就一舉取得勝利;但是因為是單手向前扎槍,另一手就無法握槍,所以在進攻的時候持槍就會不穩(wěn),一旦被對方革住,就面臨著被扎的危險。青龍獻爪勢具有特殊的威力,若被格擋,程沖斗槍法一般用活掤?qū)ψ鳛榻饩戎?,具體來說就是對手扎我的時候,唯有用右手將槍斜舉頭頂掤起對手的槍,因我左手沒有持槍,身體便可從槍下翻越到槍的右面,然后退步,就可再扎對方。最有效的進攻方法,對于攻者來說也可能是最危險的方法。由暗藏著危險單手的“孤注”到單手的“掤退”,再到扎槍,其中手腕“陰—陽—陰”的變化具體反映在攻防效果上,若把手腕變化比作水底的暗涌,槍法效果比作水面的水花,手腕稍作變化,水面已波濤洶涌。
雙手握槍防守時槍技使用的變化是基礎的兩腕陰陽變化,在中平槍中兩腕陰陽之理更為突出。雙手持槍時手心向上為陽手,手心向下為陰手,例如:《手臂錄·卷二·革法》中的“中四平持槍,腕前陽后陰,彼槍圈外扎來,我前腕向后一仰,后腕向前一覆,槍項于彼前手外六寸閉下也,即可扎之”?,F(xiàn)在拿基本的攔拿槍來說,以中四平勢持槍,前手手心向上握槍,后手在腰間手心向下握槍,槍持水平,攔槍時槍頭由下向左向上再向下,前手手心由向上轉(zhuǎn)為向下即陽轉(zhuǎn)陰,后手手心由向下轉(zhuǎn)為向上即陰轉(zhuǎn)陽;拿槍時槍頭由上向右向下再向上,前手由陽轉(zhuǎn)陰,后手由陰轉(zhuǎn)陽。這是槍法防守使用時基礎的兩手陰陽變化之法。槍法中非常講究四平槍勢,四平槍勢有“高四平槍勢”“低四平槍勢”和“中四平槍勢”之分,“中四平槍勢”常被稱作中平槍?!妒直垆洝ぞ硭摹す耪撟ⅰ酚醒缘馈爸衅綐?,槍中王”,中四平槍勢“居中”,可上可下,可防可攻,迅捷靈便。中平槍右手緊靠腰部,左手與腰平,持槍水平,鼻尖、腳尖、槍尖三尖相照,成半馬步,半馬步比高四平槍勢低,比低四平槍勢高,兩腕陰陽變化無窮。此外,槍法進攻中的一些要害部位也叫做“槍眼”,例如心、手、腹、目、鼻、喉、膝臁等,而心、手、腹、肋都位于人體的中段部位,中平槍出槍路線短,出槍快而長,出槍易發(fā)力,進攻較為方便,同時,中平槍也難于革防,故稱中平槍為槍中之王,深藏兩腕陰陽變化之理。
3 《手臂錄》槍法重虛實之巧斗:強弱互用,示虛還實
“龍”在《手臂錄》文中代指槍,“兩龍相當,先審其強弱虛實。施之以強,以觀其弱;施之以弱,以觀其強;施之以速,以觀其遲;施之以遲,以觀其速;施之以守,以觀其攻;施之以攻,以觀其守”[2]。兩槍對峙時,先審視對手的強弱虛實,用強弱、速遲、攻守來探視對方,探知對方的優(yōu)勢和劣勢,從而采取有效的策略、技術和戰(zhàn)術。夢綠堂槍法非常講究槍法的虛實巧斗,它不提倡硬對硬,主張避敵之力,然后以軟破硬、借軟用硬或者借硬用軟。舉例說明可知,兩人較槍,對方強硬進擊,一方若也以剛硬接招抵抗,就犯了硬碰硬的錯誤,長時間進行下去力量小的人必定要失敗,而兩人力量相當即勢均力敵,誰能戰(zhàn)勝誰就不一定了。一方如果退步用沾連引進穿鉤之法,卸掉對手的進勢,等待對手進擊至深而招法用老、新勢未生的時候,斜上步扎槍,對手就面臨失敗了。而如果一方先進行發(fā)槍,對手大力向左右提拿,我方乘勢變軟,使對方提拿槍落空,然后乘其不備再行發(fā)槍,則是“以軟破硬”的方法。巧,就是己之剛遇阻化柔,柔化而進,彼自不知 [7]。如果我方以軟勢吞吐進出,讓對方不加防守,此時我方就成功一大半了,槍勢進去之后再用力急速扎槍,這個是“借軟用硬”的方法。以上3種方法,第1個對手強勢攻來,為“以軟用硬”;第2個我方剛硬直取,是“以軟破硬”;第3個我方示弱于人,是“借軟用硬”。
《手臂錄》槍法在長短、大小、遠近、輕重方面也提出了科學、準確的虛實用法。在長短方面,長槍對峙短槍,進而忽退然后再進;短槍對峙長槍,抓住長槍退倒的時機追入黏?。辉跇寗荽笮》矫?,槍勢闊大要想戰(zhàn)勝槍勢緊小,需要在彼此槍勢都小的時候,忽然用大,才可戰(zhàn)勝;在距離遠近方面,長短槍對抗中,長槍伸長距離遠,可以虛實相間,而短槍距離較近,只能用實;在輕重方面,兩槍相遇時應先不使全力,到達對手身體時再用力,起手重,則形成孤立無援、自己無法救應的形勢。這些虛實技巧都是槍法實戰(zhàn)中可靠致用的道理,經(jīng)長久對抗總結得出。
習槍心悟一共3條內(nèi)容,槍法虛實是心悟的第1條和第2條內(nèi)容?!妒直垆洝纷髡邊庆澰S少林槍法的內(nèi)容,但極力反對程沖斗槍法中剛硬的一些技法,主要原因在于它只取少林槍的剛強而沒有以柔制剛,缺少虛實的巧妙轉(zhuǎn)換。吳殳認可的槍法不是“說一就是一”的槍法,而是“不知是一是二”的槍法,這也反映出了吳殳在一對一的對抗中,站在“游槍”角度注重虛實巧斗、以智取人,并追求嫻熟技戰(zhàn)術的對抗謀略思想。
4 《手臂錄》槍法的攻守之法:見肉貼桿,戳中有革
《手臂錄·卷一·槍王說》開篇即說,以諸器遇槍立敗也,人們之前若沒有見過真槍,就會迷心于其他器械。吳氏認為槍法是至高無上的,在兩丈之內(nèi),真槍手手殺人,敵手基本到不了一丈之內(nèi),也用不到其他器械;而在兩丈之外,可用“弓弩鳥銃”之類的射發(fā)、盾牌防御,直言槍是“諸器之王”?!妒直垆洝窐尫ǖ墓ナ刂ㄊ恰耙娙赓N桿”。吳氏認為“見肉貼桿”4字為心傳,失掉這4個字即是偽學。具體而言,“見肉貼桿”是針對防守和進攻2個方面來說的,防守時在對方槍扎出并且槍尖將要觸及到自己身體時,此時對方槍已發(fā)出且槍勢已“老”,只要輕輕一革他的槍,對手必然會無法控制,也無法瞬時再變作其他槍勢(扎槍的二次變化),所以,此時格擋防守成功率很高。如果防守太早,對方出槍未“老”,還會有其他運動路線的變化,此時對方力量剛出來,也可避開防守繼續(xù)進攻;如果防守太遲,對方已經(jīng)攻入,防守也失去了意義。只有在這“見肉”的一瞬間防守住,對方進攻受阻防守無門,處于“舊力略過,新力未發(fā)”之時,守方才可發(fā)動進攻。而進攻時為了避免對手將自己防開,就需要順著對方的槍桿進入,此時兩槍桿距離較近,對方的防守不便于發(fā)力,進攻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在“見肉貼桿”這4個字中,“見肉”只是槍尖較近距離地“見”到人的肉體,而這個距離是多遠,在與速度的較量中如何把握這段距離,以及“見肉”時的膽量、勇氣與魄力,都是因人而異的。見肉分槍的實踐不僅是技術上的表現(xiàn),更是心理堅定與智慧判斷能力的卓越表現(xiàn) [8]。
程宗猷在《耕余剩技》中說:“槍法亦不過二手持以陰陽,一仰一覆運用而已。”攻守之法在敬巖、真如槍法使用過程中,戳中有革,革中有戳,直中有橫,橫中有直,這也是矛盾統(tǒng)一性的表現(xiàn)之一,雖然戳在直線上運動,是直力,革在弧線上運動,是橫力,但是螺旋線是直線和弧線的結合,它將直線和弧線光滑而圓活地連接起來,它既向前又向左右,這也是峨眉槍法的獨到之處。其他人用槍,戳用直力,革用橫力,力量分而不合,槍法就會破碎而不能圓通,峨眉槍法將攻守融為一體,攻中有防,防中有攻,不拘泥于一式,而又隨機應變地應用了各式。
5 《手臂錄》槍法的格斗實戰(zhàn)性:不尚虛花,手手殺人
吳殳既是一位文學家,又是一位武術家,吳殳學習槍法是為了應對戰(zhàn)時的需要,他學習槍法的初衷是注重實戰(zhàn)的,不論是“兵槍”思想還是“游槍”思想,都是從技擊實戰(zhàn)出發(fā)習練槍法的?!氨鴺尅睆拇笠?guī)模軍隊作戰(zhàn)出發(fā),“游槍”注重個人技法的精益求精。
從歷史維度考察,技擊性是亙古不滅貫穿于武術發(fā)展史的恒久驅(qū)動力 [9]?!妒直垆洝窐尫m未明確提出反對花法套路的主張,但其所輯錄各種槍法的捷便性、攻擊部位的致命性、攻防實戰(zhàn)的巧妙性、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切身性,以及圍繞最大限度發(fā)揮實戰(zhàn)性而進行的扎實牢固的訓練等,都可將《手臂錄》槍法定位于重實用而反虛花 [10]。槍法訓練的實戰(zhàn)性可從敬巖對吳殳的訓練中窺見,在練習扎法時,戳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臨敵殺人,練習革法時,雖然槍桿周圍包裹了葦絮,腹部前部捆綁了紙竹,然而革法練習完畢后仍留有青紫甚至流血,若有一人革稍不合法,槍桿打到身上,此人便倒地上,可見,2人互革練習的逼真。在辨別石家槍和程沖斗槍上,《手臂錄·卷二·槍法微言》中寫到:“須槍槍見血,以論勝負,然后能辨敬巖、沖斗之得失。此事非獨口不能傳,對槍稍留情面,即不能辨,此真破假也?!痹跇尫▽崙?zhàn)中,稍留有情面就會高低難辨,若要分出誰高誰低,就要槍槍見血,這也是吳氏槍法“不尚虛花尚實戰(zhàn)”的最終目的。
槍法行著的實戰(zhàn)性主要體現(xiàn)在步法上,剪刀步、十字步、進步、退步是槍法格斗主要使用的步法,而少有躥蹦跳躍和騰空動作。步法都是單腳交替移動,下盤穩(wěn)固,無論進攻還是退卻,都是雙腳同時著地,“或一只腳處于運動和離開地面狀態(tài)時,另一只腳處于靜止和接觸地面狀態(tài)” [11],這些步法都是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結晶。另外,在人體部位中,有一些易被槍法攻擊的要害部位被稱作“槍眼”,例如食指、虎口、心、目、鼻、喉、膝臁等,槍法針對“槍眼”的進攻是槍法格斗實戰(zhàn)性的集中體現(xiàn)。
6 《手臂錄》槍法重身心之修煉:三尖相照,內(nèi)外相從
槍主要有3件大病,身法不正是一大病,二大病是當扎不扎,三尖不照是三大病。身法作為心法的主要表現(xiàn)載體,身法不正,心就沒有了主弦,從而手足失措。槍分為六品,分別為力斗、偏長、守法、精熟、通微、神化,六品中的力斗(六品)、偏長(五品)和守法(四品),厥品居中,注重于手足身目的學習。在武術訓練中,長時間反復地習練實戰(zhàn)槍法,身法和心法會自然而然匯聚于身體和內(nèi)心,若一心只為尋得心法上乘而不加強練習,只會誤入歧途。身法在四平槍勢中強調(diào)“三尖相照”,即《手臂錄·卷四·古論注》中的“上照鼻尖,中照槍尖,下照腳尖”,意為鼻尖、槍尖和腳尖要在一個豎直的平面里。上照鼻尖,則兩目前視,既可觀察對方的動靜,更便于相機攻守,也利于做到頭正頂平;中照槍尖,則槍尖正指前方,離對方近,出槍方便,宜攻宜守;下照足尖,則前腳斜向前方,利于腳步移動 [12]。三尖相照,即為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協(xié)調(diào)照應和配合。
峨眉槍法強調(diào)“治心”,把槍看作身體的一部分,認為槍法運用由心而生,追求的是“心身合一”的狀態(tài)。比如,槍法6品中的第3品為精熟,覺悟沒達到很高、思想沒有完全領會;第2品為通微,沒有全面掌握于心,只掌握了核心的“元神”;第1品為神化,心法、身法和實戰(zhàn)已出神入化??梢?,此3品盡管均為上品,但由第3品到第一品的提升過程,實際上正是槍法修煉的“治心”過程。《手臂錄·附卷上·治心篇》中的“他行任他行,他搭由他搭。惹動真主人,龍動如摧拉”是“治心”的實戰(zhàn)狀態(tài),雖類似于“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動迅靜定;但其中的身心狀態(tài),則是在人的槍法技術精熟、心理狀態(tài)穩(wěn)定、心態(tài)良好、身體熟練靈敏等各方面均達到要求并協(xié)調(diào)配合下才能實現(xiàn)的。同時,吳殳所強調(diào)的“持龍之道,身心為本,身法不正,則心無主,而手足失措”,也體現(xiàn)了《手臂錄》槍法注重內(nèi)外相從、身心合一的特點。
7 《手臂錄》槍法的臨敵戒謹之道:死生之地,謹慎果斷
傳統(tǒng)武術在發(fā)展過程中具有保守性的特點,其擇徒條件是極其嚴苛的,相較于身體條件,關注的根本點還是被擇者的道德狀況。擇徒是嚴格武德的第一關口 [13]。峨眉槍法訓練在技法上追求精益求精的同時,又總結了在一些特殊環(huán)境下使用槍法的注意事項,其中涵蓋了地點、時辰、光線、飲食及心志等方面,稱為游場“臨敵八戒”,在師徒傳承中“不知者不與言,不仁者不與傳”。
“臨敵八戒”告示練槍用槍之人在8個方面的注意事項,這些事項的重要性已達到“事關生死”的程度。臨敵交戰(zhàn)至兇至險,局勢不定,著著殺人,法法取命,稍有一著不慎,便會斃命。兩人若在特殊未知的環(huán)境里相遇,雖然一方持有長槍,但是在泥濘雨濕的地方,腳底易滑,槍法行著難以發(fā)揮,所以要避開泥濘濕滑的地方;而在天剛破曉的早晨,面朝東方一則自己眼睛被太陽光芒照射無法辨識對手形勢,二則敵暗我明,敵手取勝較為容易。槍法在光線的要求上也較為苛刻,燈前太亮,月下較為朦朧,槍法技術精細而刁鉆,此2種都會降低槍法使用的準確性,此情境中對手極有可能趁虛而入。此外,飲酒亂人心目,臨敵會戰(zhàn)時飲酒使人身心不一,導致性命丟失,后悔莫及;饑餓腹空使人心力渙散,無力持槍,注定失敗。“臨敵八戒”視男女之事也為一戒,臨敵會戰(zhàn)前宜養(yǎng)精蓄銳,固守陽氣,保持充分的體力和精神,否則易失敗。最后一戒從心志方面提示交戰(zhàn)者要堅毅果敢,凡遲疑、緩慢、心慈手軟的都會敗亡。戒謹篇的“臨敵八戒”是《手臂錄》槍法的臨敵戒謹之道。比武勝負是由多種因素綜合決定的,槍法技術精熟、戰(zhàn)術運用得當固然重要,而在地點和光線、飲食和心志等方面若不注意,往往在一開始就注定失敗的結局。
8 結束語
槍術以其獨特的技術理念和文化蘊涵,凝聚著武術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妒直垆洝房胺Q中國武術器械中的“槍經(jīng)”[14] ,是中國武術槍術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是當代槍術運動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動力源泉。對《手臂錄》槍法思想的開掘凸顯出強烈的時代意義。面對廣大的武術和槍術愛好者,望讓《手臂錄》槍法永葆時代生機,活態(tài)傳承,服務于當下社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馬明達.說劍叢稿(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7:300.
[2] 吳殳.手臂錄[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65-166.
[3] 溫力.中國武術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180-181.
[4] 康戈武.中國武術實用大全[M].北京:中華書局,2014:49.
[5] 馬國興.古拳論闡釋[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53.
[6] 于志鈞.中國傳統(tǒng)武術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3.
[7] 馬國興.古拳論闡釋續(xù)編[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94.
[8] 郭肖波.明代兵槍及其競技運動化的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07.
[9] 郭玉成,李守培.武術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定位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9):9.
[10] 張銀行.《劍經(jīng)》研究[J].體育科學,2014,34(12):18.
[11] 程大力.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1.
[12] 溫力.六合大槍[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9:28.
[13]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審定.武術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184.
[14] 代凌江,趙斌.峨嵋武術中峨嵋槍法的歷史淵源考證[J].四川體育科學,2008(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