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穎懿
(青島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慢性心力衰竭為臨床各種心臟病終末階段,研究顯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顯著高于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其死亡因素包括猝死、心律失常、左心功能衰竭等,血漿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主要是由淋巴細胞或者巨噬細胞分泌而來的,具有較強的親和力,是預測慢性心力衰竭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1-2]。因此,我院將血漿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含量(LP-PLA2)與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關聯性進行分析和研究,見我院各項研究內容中的描述。
選取我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共100例,收取時間在2016年3月1日~2017年3月1日,對患者進行資料采集以及指標檢測,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隨訪12個月,根據隨訪結果是否發(fā)生心血管事件分為兩組。
排除標準-(1)其他嚴重疾病患者、(2)臨床資料不完整患者。
納入標準-(1)1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2)經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和同意。
觀察組;年齡:患者年齡在41~65歲,平均年齡(53.01±1.24)歲,性別:25例女性患者、25例男性患者。
對照組;年齡:患者年齡在42~65歲,平均年齡(52.12±1.18)歲,性別:26例女性患者、24例男性患者。
觀察組患者以及對照組患者各項指標(平均年齡以及性別)無差異,兩組患者之間能進行對比(P>0.05)。
所有患者均在清晨抽取靜脈血,測定血漿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含量,將肝素當做為抗凝劑,在標本采集30 min后離心15 min,分離上清液,將其保存在EP管中,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同時對患者進行LDL-C、hs-CRP、ALB、HDL-C、TC、TG等指標檢測。
對比以及分析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的血漿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含量。
記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LP-PLA2(0.95±0.21)ng/ML高于對照組患者LP-PLA2(0.70±0.21)ng/ML(P<0.05),見表1。
表1 分析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的血漿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含量(±s)
表1 分析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的血漿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含量(±s)
注: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相比較P<0.05。
組別 n LP-PLA2(ng/ML)觀察組 50 0.95±0.21對照組 50 0.70±0.21
根據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LVDD增加、LVEF降低、BMI升高以及LP-PLA2增加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慢性心力衰竭為臨床中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的最終表現形式,慢性心力衰竭發(fā)展和發(fā)生嚴重影響患者預后以及生活質量,但是該疾病發(fā)病機制尚未十分明確,除了已知的交感神經活性增高、內分泌調節(jié)機制等,研究逐漸發(fā)現,血漿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為新的炎癥介質,與慢性心力衰竭之間密切相關[3-5]。
血漿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為人體血管內皮損傷獨立預測因子,也是慢性心力衰竭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能通過介導炎癥信號或者其他炎癥因子相互作用,啟動心肌細胞凋亡,誘發(fā)心肌重塑以及心臟擴大,導致猝死。在隨訪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不佳,發(fā)生心血管事件。心血管事件主要是由于人體血漿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含量則持續(xù)升高,血漿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異常分泌,易導致促炎細胞水平增加,導致患者血流動力學發(fā)生紊亂,引起的,易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該指標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發(fā)展和發(fā)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7]。
經研究表明,觀察組患者LP-PLA2(0.95±0.21)ng/ML高于對照組患者LP-PLA2(0.70±0.21)ng/ML(P<0.05),根據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LVDD增加、LVEF降低、BMI升高以及LP-PLA2增加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血漿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含量(LPPLA2)與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密切相關,為預測該疾病的獨立危險因子。
[1] 章蓓蓓,徐 新,馬紹椿,等.脂蛋白磷脂酶A2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關系[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7,15(4):332-335,封3.
[2] 姚 峰,劉 波,莊 紅,等.蛋白尿和血清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水平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影響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7,25(3):19-23.
[3] 董曉蕾,常文靜,蔡 輝,等.炎性細胞因子與慢性心力衰竭[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4):438-441.
[4] 黃雨昕.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臨床治療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下旬刊),2014,24(7):3864-3865.
[5] 趙玉清,袁桂莉,張進順,等.和肽素聯合N末端B型利鈉肽原評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價值[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4,29(4):275-278.
[6] 齊 宏,黃 珊,馬祥生,等.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應蛋白及胱抑素C和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與冠心病的相關性[J].廣東醫(yī)學,2014,35(14):2253-2256.
[7] 王偉佳,張秀明,王 前,等.NT-proBNP和BNP檢測在急性腦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診斷性能比較研究[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35(10):890-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