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熟市星城小學(215500) 范金翠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課堂效率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學習的效果。走進低年級語文課堂,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的學生根本無法做到全程靜心。追根溯源,是學生在課堂上“心散”導致了“神聚”的難度增加。要想讓課堂成為學生目光的焦點、思維的磁場,就應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課堂有效注意的時間只有15至20分鐘。他們的思維發(fā)展水平、心理認知水平都處于形成初期,教師通過有效手段進行刺激、吸引是提升其注意力的關(guān)鍵。鑒于兒童的生理特點以及課堂教學的需要,筆者覺得,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授課形式,能夠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內(nèi)驅(qū)力。
同種形式的教學,會落入形式單一的怪圈。所以,想要增加學生持久注意力和學習欲望的砝碼,我們就得從類似的教學內(nèi)容中去體察微妙差異的教學點,提取與眾不同的生長處,呈現(xiàn)別樣的教學過程。
例如,在剛?cè)雽W進行的拼音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單調(diào)地出示ɑ、o、e……總是重復著讀音、字形、四聲、書寫規(guī)則,這樣毫無創(chuàng)造力與新意的教學,會讓語文學習的魅力蕩然無存。
針對實際,教師可采用變式教學法。如用實物輔助教學是從古至今低年級課堂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且實用的手段之一。學習“ɑ”時,教師可利用鏡子進行教學,在學生對鏡子的作用感到好奇的時候,引出嘴型的不同,引導學生用寫手掌握發(fā)音方法,又輔助以順口溜,讓學生記得更牢。在教學“f”時,教師可以像變戲法一樣,讓一根拐杖帶領(lǐng)學生形象又直觀地記住“f”這個字母。
同一類內(nèi)容的教學有其自身內(nèi)在的規(guī)律,挖掘其中不同的“教點”,是提高學生注意力的關(guān)鍵所在。唯有這樣,學生才會在不知不覺中汲取到課堂生長力。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說過:學校中求知識的目的,不在于知識本身,而在于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服務對象是學生,舞臺的主角更是學生。
例如,在進行識字教學的時候,由于低年級的識字量較多,如果僅僅靠死記硬背來認識抽象的漢字,無形中會加劇學生的識記量。教師若能通過有意安插,教給學生識記的方法,相信課堂上學生的注意就會很有張力。
特別是在象形字的教學中,以“燕”字為例——
電腦屏幕出示燕子的圖片:
繼續(xù)出示:“燕”——“廿”“口”“北”“灬”。
教師邊演示邊念:“二十多只燕子,從北面的水上飛過來。看,‘廿’就是燕子的頭部,‘口’是燕子圓滾滾的身子、‘北’就是它的雙翼?!帷褪撬奈舶汀G?,多么舒展的身姿啊!”
通過圖片以及文字的拆解,加上形象地描述,學生的眼睛接觸到的與思維聚焦處都變成了知識點,這將永久凝固在學生的頭腦之中。
諸如此類的還有實物演示法、教學表演法,或唱,或演,或說,教師用多樣化的形式刺激學生的敏感神經(jīng),使他們在一個接一個的新花樣中,消除疲倦,集中精力,從而順利又持續(xù)地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的注意發(fā)自學生內(nèi)心真實的需要,充滿了張力。
兒童喜色彩艷麗的事物,好卡通動漫形象,故而低年級的語文課本,無論是內(nèi)容選擇還是色彩編排,都體現(xiàn)了這個特點。而語文教學既要指引學生有目的地注意,又要讓他們的注意有重點。這個重點,除了課文中提供的內(nèi)容之外,再無其他。
針對學生的特性,教材課文在內(nèi)容的設(shè)置上大部分都比較生動,符合學生的愛好、品位。而課文的插圖既是教學內(nèi)容的補充,也是淺易的畫面襯托,往往比較能喚醒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喜好,能夠激發(fā)學生用多一倍的注意力去關(guān)注、去表達,更易于在學生頭腦中建構(gòu)起一個比較系統(tǒng)、形象的知識鏈。
如課文《小池塘》,塑造了活潑可愛的雨點形象。
這個“頭大,有活動手腳”的雨點,或在池塘里睡覺,或在小溪里散步,或在江河里奔跑,或在海洋里跳躍。學生們十分喜歡這個卡通形象。教師配合文字教學,把課文里凝固的形象化成動態(tài)的呈現(xiàn)。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教學活動中,更易獲得對文章內(nèi)容的深入理解。這樣富有生動性,具有情趣的課堂,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注意力始終保持在高刺激水平上。
根據(jù)斯金納的刺激反應心理學理論,學習的過程是對外界事物刺激的反應過程。教師如能努力挖掘教學內(nèi)容里蘊含的教育契機,就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奮度,從而使教學達到預定目標或是超過既定的目標。如這個課例中,教師就巧妙運用了卡通形象,刺激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認為自己就是那不斷活動的雨點。這樣一來,學生的注意有了焦點,注意力就會呈現(xiàn)出最大化的價值。
教師的強行灌輸,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是最要不得的。唯有增強學生的內(nèi)驅(qū)力,激發(fā)他們?nèi)ブ鲃荧@取知識,他們才能收獲知識的營養(yǎng)。這份營養(yǎng)不僅僅是優(yōu)美的聲音、美倫美奐的畫面,飽滿的形象人物,更是其背后更大的舞臺——生活。
如蘇教版第二冊《蘑菇該獎給誰》的教學片段。
課件出示兔媽媽的話:“因為他敢和高手比??!”
師:“高手”是誰?
生1:跑步厲害的人。
生2:跑步比賽第一名的人。
師:是啊,高手就是指在某一個方面本領(lǐng)特別大的人。課文里的高手是指跑步好的人。那么,生活中還有哪些人我們也可以稱為“高手”?
生3:小璐是寫字高手,她的字寫得特別好看。
生4:小敏的體育很好,她也可以稱為“高手”。
師:說得真好!學了課文,在以后的學習中,你知道怎么做了?
生5:以后我要和寫字好的人比寫字,和讀書好的人比讀書,和上課認真的人比認真,這樣才會有進步。
師: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需要尋找別人的長處進行比較。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低年級學生習慣用形象思維去判斷周圍的事物,習慣以身邊的事情去擴散思考,用自己熟悉的去引領(lǐng)未知的,用形似的去導向神似的,這是一種學習的過程。教師潛移默化的教學,無痕跡的滲透,讓學生懂得了許多生活的道理,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反饋又能更好地刺激學生在課堂上的運用,可謂相輔相成。用課堂所學指導生活所用,用生活能用來刺激課堂所學,讓課堂教學成為一個活動場所,生活是其中永久的熱點,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會持久。
課堂教學中,阻礙學生學習的東西挺多,但是,注意力分散是大忌。因此,課堂上得學生之注意,就是得到了閱讀教學乃至語文教學的天下。我們要把學生呆滯的目光變靈活,分散的注意變集中,無神的表情變靈動,不斷提高注意的成效。有了注意這個課堂的靈魂,學生學習的靈魂也就永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