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濤
說到清末民初的家族收藏,蘇州吳氏家族是赫赫有名的。其中的“大咖”級人物吳大瀓精于鑒賞和收藏,喜收藏彝器玉石古籍文物。他因得“宋微子鼎”,銘文客字作意,所以又為自己取號意齋,并著有《意齋集古錄》《說文古籀補(bǔ)》《意齋磚瓦錄》《恒軒所見所藏吉金錄》《意齋詩文集》等著作。他同時(shí)又非常喜愛紫砂茗壺,經(jīng)常請紫砂名手黃玉麟、俞國良等制茶壺。
黃玉麟所制的壺選泥講究,作品瑩潔圓潤,精巧而不失古意,靈妙天然,在眾多清末民國的紫砂名家中堪稱翹楚?,F(xiàn)藏于坎薩斯市納爾遜愛堅(jiān)斯博物館的優(yōu)雅斗方壺便是由吳大瀓向他訂制的(見圖1)。該壺應(yīng)是制作于1868年吳大瀓被委任為湖廣巡撫之際。此蓋內(nèi)鈐“玉麟”印,一面刻畫一位坐著的老人,地上置一拐杖和一筐茶葉,這來源于陸恢模仿“揚(yáng)州八怪”之一的黃慎所作的畫。壺的另一面刻黃慎的采茶詩,下署“意齋”是吳大瀓的別號,壺底有古銅印的印文,證明其曾是吳氏的藏品(見圖2)。
我們重點(diǎn)來看看壺底的這方印,是壺做好未燒前,將印蓋到壺底的,這方印的印文是:易都邑圣徒盟之璽。
說起“易都邑圣徒盟之璽”這方古印可是有來歷的(見圖3)。易都即陽都,為地名,在今天山東沂水縣西南。“邑”與“口”都是古代較小的居住單位。這方印為戰(zhàn)國齊銅質(zhì)官璽。其縱52毫米、橫45毫米、高2.2厘米,壇型鼻鈕,四周刻有對稱云紋,是現(xiàn)存白文古鉨中最大的一方。傳此印于清光緒年間出土于山東沂州(今臨沂),即被濰縣古董商孫海平以八十貫錢購得,后轉(zhuǎn)售郭裕之,獲利十倍。該璽尺寸之巨、形制之奇、印文之多,可謂世間罕有的奇珍絕品。
那郭裕之又是何許人呢?其族譜上載名郭佑之(資料上多作郭裕之),字錫民,號申堂,清末山東濰縣人。郭裕之嗜學(xué)耽古,獲歸化所出古鉥官私銅印凡一千余鈕,乃編次而附于其舅高慶齡《齊魯古印捃》之后,而成《續(xù)齊魯古印捃》十六卷。此印譜成于1892年,存印量較高慶齡書相比多出近一倍,達(dá)1184方,其卷一至卷四錄古璽印287方,卷五錄官印80方,卷六至卷十六錄私印817方。
該“易都邑圣徒盟之璽”后又著錄于《尊古齋古鉥集林》,該書作者為黃浚。黃浚(1891年至1937年),字伯川,江夏人,后居宛平(今屬北京市)。黃浚是著名文物鑒藏家,精通英、法、德三國語言。其曾于北京琉璃廠開設(shè)古玩鋪“尊古齋”,平生嗜印,收藏古璽、玉印甚豐,輯成《尊古齋古鉥集林》初、二集、《衡齋藏印》等多種古璽印譜刊行。此后,此印于民國初散出后,幾經(jīng)輾轉(zhuǎn),現(xiàn)珍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再說到這方名印跟吳大瀓的關(guān)系,就不得不提這個有趣的故事。這方郭裕之曾經(jīng)的“壓卷之作”不久即被人仿制,字銹逼真,連慧眼如炬的吳大瀓也一度被蒙蔽。王獻(xiàn)唐先生的《五燈精舍印話一陽向邑鉥》里這樣寫道:“邑有劉學(xué)師,偽造古印能亂真,笸齋致吳意齋、鮑子年手札中的所謂劉小鬼者也,諸城尹孝廉祝年彭治金石有聲,時(shí)以偽物欺人。過濰訪學(xué)師,以陽向邑銖?fù)乇緦賱⒎轮?,字銹逼真,持售吳意齋,意齋重價(jià)得之。大喜。濰賈有奔走意齋門者,意齋出示……濰賈深悉底蘊(yùn),但額手日‘此大帥洪福而已。后知印在郭處,所得為贗作。”仔細(xì)對比一下圖2和圖4(該印“本尊”的拓片)可以發(fā)現(xiàn),璽印上方凸起部分有所不同,圖2的文字過于拘謹(jǐn),可見印在意齋款斗方壺上的印是方偽?。欢V挠∽V成書于1892年,由此可見此壺的制作應(yīng)早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