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偉鋒
(浙江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是現(xiàn)代社會公民素養(yǎng)的重要內涵。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應該是大學生公民教育的核心。雖然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一直是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們的民族精神里普遍缺少“公共精神”基因,因此,加強對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關于公共精神,有學者認為其不僅具有政治學的意義,更是一個具有一般意義的哲學概念。就內涵而言,所謂公共精神是指孕育于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和公民社會之中,位于最深的基本道德和政治價值層面,以全體公民和社會整體的生存和發(fā)展為依歸的一種價值取向,包含著對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責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價值目標的認可與追求。[1]筆者認為,公共精神就是身處現(xiàn)代社會共同體中的公民,在具有平等主體意識的基礎上,對社會的普通責任感,對公共道德和公共利益的普通認同感,是一種現(xiàn)代社會公民的主體性的價值精神和人格特質。具體而言,現(xiàn)代社會公共精神的主要內容包括:公共性知識、公共性思維習慣、公共性的行為規(guī)則、公共價值意識、公共的倫理責任信念以及公共人格,等等。
筆者這里借用社群主義關于共同體倫理的基本內涵,試圖探討這一內涵下大學生公共精神培養(yǎng)的途徑?!肮餐w”一詞最早源于亞里士多德“政治共同體”的概念,后經(jīng)演變,涵義逐漸復雜。一般認為,共同體是指享有相似價值觀、具有某種共同倫理規(guī)則的群體,成員之間平等且有合作意向,并樂意為某種公共利益尋求努力。
社群主義主張“無限義務”的原則,重視共同體中的個體對他人的義務,包括對隸屬的群體和機構的義務,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應具有忠實、人道和自我犧牲的精神?,F(xiàn)代性給我們帶來巨大福利的同時,也讓人們付出了代價,其中最重要的代價就是相互信任、合作和承諾所依賴的社會聯(lián)系的弱化。當社會組織強有力時,這些東西就會繁榮,當人們被彼此孤立并以自我為中心時,它們則處于危險之中或消失。[2]按照社群主義的主張,現(xiàn)代社會應通過建立一種“共同體”,在共同體中,人們遵守并踐行公共倫理,維護某種公共利益和權力,對公共規(guī)則保有群體認同,人人在平等主體的基礎上愿意為公共價值的實現(xiàn)作出努力。運作良好的共同體,是一種寶貴的“道德資本”。菲利普·塞爾茲尼克提出了“作為道德資本的社會資本”,認為當群體生活營造了幫助人們共同工作和相互信任的資源時,社會資本也就形成了。與他人有效聯(lián)合、有共有理解并接受共同規(guī)則的人,人們將樂于彼此幫助,并顯示出自治。社會資本在維持信任、責任和合作的范圍內,它是道德資本。[3]這也是社群主義對共同體倫理的基本信念。
共同體是培育公共精神的重要場域,公共精神是共同體的核心追求。共同體成員的公共信念、公民身份和意識、對公共善的守護以及對公共價值的追求,都構成了公共精神的應有之義,這也是現(xiàn)代社會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由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比如農耕文化是以血緣和家族為紐帶的文化,群己界限不清晰,缺少公共生活空間,對公共生活的倫理規(guī)則也缺少應有的關注,加上文化中社會本位、倫理本位特質的影響以及社會制度發(fā)展的歷史脈絡,導致公民公共精神的普遍缺失。正如梁漱溟在所著的《中國文化要義》中指出:“人們的品性,固皆養(yǎng)成于不知不覺之間;但同時亦應承認,公共觀念不失為一切公德之本。所謂公共觀念,即指國民之于其國,地方人之于其地方,教徒之于其教,黨員之于其黨,……如是之類的觀念。中國人,于身家而外漠不關心,素來缺乏于此。特別是國家觀念之薄弱,使外國人驚奇?!盵4]
在工具理性主導的社會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重要社會功能——培育公共理性、培養(yǎng)為社會正義代言的公共知識分子的功能有式微之勢,高等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有流于蔡元培就曾擔憂的“職業(yè)養(yǎng)成之所”的趨勢,與此相應,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公民意識、公民責任缺失現(xiàn)象。
表1 大學生最關注問題調查(N=239)
注:答案要求每人選三項內容作為最關注的問題,根據(jù)結果整理出每項的百分比
在筆者對239名大學生“最關注問題”的相關問卷調查中發(fā)現(xiàn)(見表1),在各種大學生關心的選項中,“就業(yè)”排在首位,其次為“個人幸?!薄凹彝ズ湍馈保缓蟛攀恰吧鐣健薄叭鮿萑后w利益”“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對個人命運的關注遠遠勝于對社會公共問題的關注,對前者的熱情和對后者的冷漠也反映出高等教育和現(xiàn)實生活中嚴重的功利傾向。
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在給人類帶來豐厚物質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各種深層危機。其中最主要的危機有:人與人自身關系的危機,表現(xiàn)為心理問題增多,精神歸屬感缺失;人與他人關系的危機,微觀方面表現(xiàn)為人際交往的信任危機,人對社會價值的認同危機,宏觀方面則表現(xiàn)為不同國家和地區(qū)間的隔閡升級導致局部爭端、戰(zhàn)爭不斷。要解決人類面臨的這些危機,需要發(fā)展一種普遍的公共理性精神,才能在解決自身危機以及自身與他人關系的危機中找到出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8年發(fā)表的《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中提出:“高等教育本身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而且必須進行從未要求它實行過的最徹底的變革和革新,以使我們目前這個正在經(jīng)歷一場深刻價值危機的社會可以超越一味的經(jīng)濟考慮,而注重深層次道德和精神問題?!盵5]大學的使命除了知識的傳承,很重要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對人類命運深切關注的人文主義情懷,對社會公共福祉和制度進步的強烈責任感。
大學公民教育貧乏是當下高等教育的重要問題。在高等教育實踐中,大學公民教育的意識遠遠不夠,大學公民教育實踐也較為貧乏,而公民教育是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徑。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只有22%的人理解公民教育的涵義,僅有15%的人認為接受過公民教育課程(詳見下表2)。
表2 大學生公民教育情況的調查(N=239)
顯然,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對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啟蒙和培育尚沒有系統(tǒng)化。無論是相關課程的開設還是活動的組織,都還沒有把這一重要公民素養(yǎng)列入系統(tǒng)教育內容。[6]培育理性一直是教育的重要功能,其中對公共理性的培育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它關涉在公共空間里個體如何判斷和選擇的能力,如何超越權威和傳統(tǒng)而追求公共利益、維護公共價值的批判能力。公共理性是公共精神的內核,唯有運用公共理性,公共精神才能得以建構,而理性是需要啟蒙和培育的,但我國高等教育在這方面的實踐還很薄弱。
一個社會公民的公共精神很大程度上是這個社會文明進程的重要標志,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重視公民素養(yǎng)教育,“作合格的公民”是許多國家學校教育的重要培養(yǎng)目標。[7]55我國的基礎教育近些年來雖然也把公民教育的內容作為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歷史傳統(tǒng)等原因,公民教育一直僅作為道德教育的補充,沒有將它作為必要的、有特殊內涵的教育特別予以強調。大學生作為社會中高素質人群,對社會未來的精神道德面貌起著重要作用。[7]60從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來看,他們思維活躍,對社會公共事務敏感,理想信念逐漸形成,對公共倫理價值有一定的理解力和批判力,正是其樹立公共信念、建設公共倫理、培養(yǎng)公共責任等公共精神的黃金時期。因此,高等教育理應擔負起公共精神培育的使命,為我國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分析當下我國大學生公共精神缺失的原因,除了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代社會工具理性導致的大學教育職業(yè)化傾向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公民一直缺少公共生活領域,適合公共生活的各種團體自治組織很少。而個體是隸屬于整個社會的,在群己界限不明的情況下,私權不清晰,公權自然也就不明朗,既然權力不明,那責任義務也難擔當,這就導致了我國公民缺少擔當公共責任義務的精神根基。大學生一直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下,也就自然養(yǎng)成了一種重視自我利益、缺少對公共利益和公共價值認同的精神特質,因此要培養(yǎng)大學生公共精神,從社群主義共同體倫理的視角應該是一個有益的探索。
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絕不僅僅是“成才”的教育,還擔當“成人”的使命。[8]“成才”僅僅是人的社會化的一個方面,即滿足人掌握某種職業(yè)技能、在社會上謀生的能力,“成人”才意味著精神上的完整,表現(xiàn)為在處理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關系時,能夠把握好社會公共尺度,能夠用公民的角色身份關照社會事務,能夠有“公心”守護公共善。這種精神上完整的人才是現(xiàn)代社會真正的合格公民,培養(yǎng)這樣的人應該是現(xiàn)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社會使命。[9]同時,高等教育應該把培養(yǎng)具有公共精神的人作為高等教育內涵發(fā)展的核心價值追求。要實現(xiàn)這一價值目標,應通過課程體系的調整,把公民教育列入相關課程內容,把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作為重要的課程目標。
大學生對公共精神的理解和認同從認知上需要啟蒙,高等教育應該通過相關課程設置,從中西文化比較的脈絡,從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視角透視公共精神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以及中西群體人格特征在公共精神方面表現(xiàn)的差異。通過課程實現(xiàn)對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啟蒙、培育是高等教育實施公民教育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培養(yǎng)具有主體性的人是現(xiàn)代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10]主體性的人表現(xiàn)為具有自主意識和自主能力,具有運用理性選擇和判斷的能力,在一定的公共空間里則能夠主張權利并承擔責任,為共同體倫理價值的實現(xiàn)具備一定的志愿精神。社群主義者認為,在各種自由主義大行其道的時代,各種共同體性質的社會組織必須得到保護和培育。目前大學生雖然擁有某些自治組織,比如學生會、學生社團等,但這些組織在某種程度上還缺乏共同體的某些特質。學生會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官方組織,是學校管理工作的延伸,它直接對學生管理的有關部門負責并被相關部門領導,大部分學生并不覺得學生會這一團體是自己的身份組織,并沒有通過這個組織找到某種歸屬感,參加學生會的成員也并不覺得這是一個能夠代表大部分學生意志的組織,他們大多只是希望通過學生會的工作獲得鍛煉機會并提高某種社會生活的能力,為以后的發(fā)展謀求資本。
另外,在當前高校里,大學生缺乏公共生活的空間,沒有一種真正讓學生擁有歸屬感的共同體組織。[11]沒有公共生活,就缺少對公共生活的體驗,自然也就沒有承擔公共責任的機會,更難以了解公共生活的規(guī)則。長此以往,大學生關注的就只有自己的“私事”,缺少對“公事”的責任意識和正常健康的關注意識,即使通過高等教育,大學生的公民責任意識仍然沒有形成。為此,高校應該通過學生自治組織等共同體的建立,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治自主能力。高??梢酝ㄟ^組織各種學生團體參與學校公共管理,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公共責任意識,比如大學生宿舍自治協(xié)會,讓學生通過自主管理自主服務,實現(xiàn)對宿舍這一個公共空間的管理。再比如,可以成立像勤工儉學協(xié)會、各種志愿組織和社團等各種不同類別的自治組織,在某種范圍內形成一定的公共空間,在某種共同認可和追求的倫理價值視域內開展公共生活,組織成員有共同關注的公共利益,有必須要遵守的公共秩序和規(guī)則。在公共空間里,大學生公共精神包括主體意識、規(guī)范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協(xié)商意識等才會逐漸養(yǎng)成。
社群主義者特別重視現(xiàn)代生活中基于信任、責任和合作的社會共同體的價值,認為那種相互承擔和信任的資源是一種“道德資本”,而人的公共精神恰恰只有在這種“道德資本”的滋養(yǎng)下才能培育和發(fā)展。
有人提出通過建立社會實踐基地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公共事務參與能力。[12]高??梢院蜕鐓^(qū)內企業(yè)、政府、各種民間組織等建立聯(lián)系,形成穩(wěn)定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通過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特別是一些公益活動,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公共服務意識和志愿精神。只有參與公共事務,大學生才會逐漸形成一種“公共理性”,才會把公共利益作為個體利益的一部分,在面對公共事件的時候才不會抱著“圍觀”的“看客”心態(tài),才會用理性去判斷和選擇,才會通過理性行為去否定或者支持某個觀點。顯然,現(xiàn)代大學已經(jīng)失去了昔日“象牙塔”的安寧,全世界都在提倡“沒有圍墻”的大學,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已經(jīng)成為大學的重要功能,而任何服務都不是單向的,社會作為高等教育使命的助力系統(tǒng)也會反哺給大學,其中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尤其不能脫離社會的力量。[13]社會通過其強大的教育功能,不僅培育了大學生的社會化人格,在大學生作為現(xiàn)代公民素養(yǎng)教育方面也擔當著高校自身無法替代的功能。公民意識和公民精神的培育沒有社會這個平臺,就無法實現(xiàn)公民角色的內化。大學生只有真正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甚至社會事務管理,才能強化公民責任,才不會囿于自我的狹小天地,才會走出自我和家族觀念,才會在“兼濟天下”的公共情懷中成長和成熟起來。
志愿精神是公共精神的重要體現(xiàn),培育大學生志愿精神是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內容。志愿精神不是一種單純的奉獻精神,它是建立在公共視野和公共利益基礎之上的自愿擔當和付出的精神。它是一種道德選擇但不是一種簡單的“私德”,它體現(xiàn)了公德意識,是對公共利益的付出而不是為了成全某種個體利益,是一種重要的公共精神。在倫理本位的文化里,不乏對奉獻精神的弘揚,比如“雷鋒精神”,但是由于“公私”界限模糊,往往我們提倡的奉獻是一種簡單的以犧牲個人利益而成全群體利益的價值取向或行為選擇,這同時也意味著這是一種高標的道德標準,對許多道德能力一般的個體來講,要達到這種境界是有些難度的。志愿精神源于對公共利益的責任意識,任何公共成員都應該有自覺維護公共價值即“共同的善”的意識,都應該具備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公共利益主動付出的擔當意識,它應該是公民社會中公民應具備的社會責任。在許多社會活動中,大學生都有作志愿者的機會,高校應該利用一些契機把志愿精神培育和這些社會活動結合起來,通過這些社會活動,讓志愿精神成為大學生自發(fā)的公共精神,而不是帶有某種功利傾向的“資本積累”。
大學生公共精神的培養(yǎng),離不開正確的教育策略和良好的環(huán)境機制,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焙汀吧鐣钡挠行ЫY合與互動,才能夠逐步提升大學生的公共精神,使公共精神成為現(xiàn)代國民教育制度及新的民族精神培養(yǎng)的根本價值取向。公共精神不僅體現(xiàn)在公民與國家、政府之間相互尊重,彼此共融的精神態(tài)度,也體現(xiàn)在公民對公共事務所持有的自覺態(tài)度與情懷上,還體現(xiàn)在公民之間的相互尊重、包容與理解、平等相處、合作共事的精神氣度和行為習慣中。新時代呼喚具有時代精神并能夠投身于時代建設的青年,因此通過學習思想道德建設、愛國主義弘揚、誠信體系構建、公共文明傳承等方面培育大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啟發(fā)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培養(yǎng)其人文情懷為核心內容的公共精神意識,倡導他們在處理個人與國家、個人與政府、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不僅要依據(jù)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還要以高尚的奉獻精神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為引導。
現(xiàn)代社會面臨著多元價值的沖突甚至對抗,大學生在各種價值博弈的喧囂中,能否通過建立一種公共理性在各種公共事件面前審慎判斷和選擇,是目前高等教育面臨的責任。大學生在個人心智和社會經(jīng)驗等方面仍然不夠成熟,往往帶有某種盲目性。在價值多元的現(xiàn)代社會生活尤其是網(wǎng)絡生活背景下,大學生的這種盲目性體現(xiàn)得更為明顯。由于大學生的心智還不成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不能準確地把握自我,從而易讓自己處于一種盲目的狀態(tài)當中,一些大學生在對自我與他人及社會的認知上產(chǎn)生了雙重標準,他們往往對自己采用較為功利的尺度,采用較低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而對他人和社會則采用較高的道德標準來要求。在社會文化急劇變化的時期,許多傳統(tǒng)價值觀念逐漸喪失了魅力,而新的價值觀念還未完全建立。在這種新舊價值觀并存且相互沖突的復雜社會環(huán)境中,大學生很難根據(jù)他們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合理而準確地選擇某種價值觀念,從而使他們陷入無以參照、無所適從的境地。面對多元價值的沖擊,高等教育應當發(fā)揮應有的引導作用,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公共精神,真正承擔起培養(yǎng)現(xiàn)代社會合格公民的使命。
參考文獻:
[1]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當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論維度[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10-114.
[2]笪素林.社會治理與公共精神[J].南京社會科學,2006(9):92-97.
[3]黃禮峰.王寧寧.模范公民視野下大學生公共理性精神培育[J].當代青年研究,2015(1):74-78.
[4]戶曉坤.新媒介公共文化空間建構與青年學生公共精神培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7(8):80-84.
[5]葉飛.以優(yōu)良的制度培育學生的公民品質[J].中國教育學刊,2017(1):85-90.
[6]唐彬.論當代大學生公共精神培育[J].教育探索,2015(6):101-105.
[7]菲利普.塞爾茲尼克.社群主義的說服力[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9.
[8]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68.
[9]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01-103.
[10]徐勇.治理轉型與競爭——合作主義[M].開放時代,2001:70.
[11]楊立英,曾聰.全球化、網(wǎng)絡化境遇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7-70.
[12]萬俊人.現(xiàn)代性的倫理話語[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61-65.
[13]余維武.價值多元背景下的西方德育改革[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