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緯
(百色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廣西 百色 533000)
大哲學家恩格斯曾經說:辯證法是對于自然、人類社會思維活動和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則的科學”,從恩格斯的這名言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辯證法是認識新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系統(tǒng)地看待、處理問題的一個基本準則,運用辯證法來觀察問題或分析問題會使我們把問題看得更清晰透徹,并且能夠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在聲樂教學中使用到辯證法,無疑會對師生雙方都起到良性的促進作用,而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聲樂教師,不但要有相關專業(yè)方面的技能,還需要培養(yǎng)自身運用辯證法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人們卻往往會忽視它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不會熟練運用辯證法教學就不能抓住教學中的主要矛盾:我們經??吹竭@樣的情況,有些教師本人唱得非常好,可在教學上面,卻存在諸多問題。在教學的每個階段所需解決的問題都不一樣,如果不抓住學生急需解決的問題,讓學生漫無目的的去訓練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另外,如果教師要求過高,從一開始訓練就把對學生的訓練要求提的很高,又是要求氣息下沉,又必須喉嚨打開,發(fā)聲位置還要高等各種要求,這樣一來就違反了“循序漸進”的教學宗旨,很難讓學生真正掌握學習要領。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根據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去處理學生每個階段存在的教學問題,才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快速成長。
辯證法是人類社會觀察事物規(guī)則的科學方法,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有許多關系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因此運用辯證法的法則來指導、解釋聲樂訓練中的一些問題,這樣就會使問題清楚,使學生更能理解問題的實質,從而提高技能。
在平時的聲樂訓練中,對于聲音是該靠前還是靠后這種問題聲樂界一直都爭論不休。持這兩種說法的人各自都培養(yǎng)出了高質量的學生,那么,到底聲音到底應該是靠前還是靠后呢?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沒有錯,只不過運用的手段不盡相同罷了。聲音靠前是結果,靠后是基礎,二者之間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打開喉嚨的靠后,就不存在高位置發(fā)生共鳴的靠前,絕不能單獨分開來單純地討論靠前還是靠后。我們搞弄清楚這個問題后,對聲樂練習就有了全新的認識,而不會只是要求學生要靠前或者靠后,這樣就會使學生不會走彎路。
在聲樂訓練中有著很多辯證關系,在唱高音時強調“欲高先低,欲上先下”的說法就包含了辯證法。我們知道,正確歌唱方法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喉嚨開放,喉位下沉,喉偉的向下除了擴大共鳴腔體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向下擋氣流,使聲音和氣息產生對抗。強大的氣流沖刷聲帶,聲帶單方面受力,會很容易造成聲帶損傷。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在歌唱時就要把喉位放下來擋住氣息。所以,在歌唱時“欲高先低,欲上先下”是有充分科學根據的。
入門歌唱的學生通常是用主觀的聽覺來指引導自己的聲樂訓練,這樣很容易造成偏差,對于初學者來說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因為他們普遍認為自己聽到的聲音應該和客觀別人聽到的聲音是一致的,可自己錄下音來聽到的聲音卻和主觀聽覺相差較遠,有時都不敢相信是自己的聲音,導致這種情況就是自己主觀聽覺和客觀音響之間存在的差別。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經常碰到這種情況,光靠教師示范、啟發(fā)學生的手段,學生很難理解。教師通過耐心地運用辯證關系來講解,學生就更加容易消化。
辯證法能夠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遵循量變和質變的統(tǒng)一。沒有大量的積累就不會有實質的變化。聲樂也是如此,如果不做好學習的過程,那么結果必定達不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在聲樂練習中,自然與否便能很好地反映出這個問題。初學時,由于發(fā)聲方法不夠熟練,發(fā)出的聲音肯定是不達要求要求的,經過日積月累的訓練后,掌握了聲樂技巧,還是需要繼續(xù)努力,這些都是必須的積累過程。當然,歌唱的最終追求是要求自然熟練地運用聲音去一展歌喉,且這種自然是建立在高強度下的自然,是練習過程的積累達到的階段。練習積累的過程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叫“欲速則不達”,從辯證法的角度說就是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這點是學習聲樂的學生應重點注意的。
辯證法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聲樂教學中許多有爭議的問題,可以對學生聲樂學習起到積極的示范引導作用,所以運用辯證法去引導學生是聲樂教師應有的能力。遵循唯物辯證法的規(guī)則,在對立統(tǒng)一中找感覺,在否定之否定中改善自己,當質量互變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出現新的量變,然后進行新的質量互變,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