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利利
(江蘇省淮安市淮劇團,江蘇 淮安223001)
淮劇,是江淮文化中的瑰寶,其歷史,可追溯到18 世紀清乾隆、嘉慶年間,迄今已延續(xù)了200 多年。江淮大地上的山歌、號子、儺戲文化,是淮劇之源,而“香火戲”則是淮劇文化之根?;磩v史上一些聲名顯赫的名伶,皆是從這鄉(xiāng)儺演出中起步,進而從廟臺、草臺轉(zhuǎn)向舞臺,成為中國淮劇最早的一批演員。
馬秀英(1932-2011 年),江蘇泰興縣口岸人,出身于淮劇名門,為“馬派自由調(diào)”創(chuàng)始者馬麟童之女。自幼隨父習曲學戲,并得馬艷琴親授,工刀馬旦和青衣花旦。馬秀英扮相俏麗,嗓音清亮。與前輩名家筱文艷、何叫天、徐桂芳等同臺獻藝,共撐上海淮劇發(fā)展一片天,有“上海紅伶”之盛名。其演戲、唱曲皆外重形象、內(nèi)重氣質(zhì),其聲腔之美、度曲之精,為同行之翹楚。而她口中之“淮調(diào)”,情意婉轉(zhuǎn)、鏗鏘上口,常令人聽了贊不絕口。數(shù)十年間,她多以塑造嬌艷甜美、端莊哀婉的古代女性形象見長,如由她扮演的《白蛇傳》中的小青、《探寒窯》中的王寶釧、《三女搶板》中的王玉環(huán)、《楊排風》中的楊排風、《八姐打店》中的楊八姐、《牙痕記》中的顧鳳英、《琵琶壽》中的秦香蓮、《鄭巧姣》中的鄭巧姣、《愛情的審判》中的凌鎖妹、《吳漢三殺》中的王玉蓮、《罵燈記》中的王月英、《李翠蓮》中的李翠蓮等不同人物形象,都是她演藝生涯中精彩片段的縮影。人們鐘愛馬秀英,常被她那著力于人物心靈刻畫的演唱所陶醉,曾笑稱她是“唱不死的馬秀英”。改革開放年代,馬秀英更加注重傳統(tǒng),并在創(chuàng)新中尋找自我,進而登上淮劇藝術高峰。在她參演的《金龍與蜉蝣》一劇中(扮演玉風一角),她以大幅度的形體動作和強烈的情感沖擊力,構成了多重藝術亮點。
黃素萍,江蘇泰州人,主工小旦、花旦、青衣。從藝50 載,無師自通,且熟知音律,非但在表演上有極高的審美悟性,而且逢戲還自己制曲、度曲,是淮劇界少有的全才,為當下淮劇旦行中強中之強。輕巧的語言、秀麗的音色、細膩的情感,是她一貫的藝術風格。而她那富有穿透力的嗓音、華美的聲線、扎實的唱功及濃郁的曲韻,更能彰顯其個人技藝與風采。半個多世紀以來,她塑造過古今無數(shù)婦女形象,先后扮演過《蓮花庵》中的谷素珍、《趙五娘》中的趙五娘、《天要下雨娘要嫁》中的林氏、《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新婚禮葬》中的竹妹、《小燕南歸》中的小燕、《荊釵記》中的錢玉蓮、《玉蜻蜓》中的智貞、《板橋記事》中的饒小妹等,以一種不失淮劇本體藝術的風格和獨具韻味的“黃氏唱腔”,唱紅大江南北。她開創(chuàng)了淮劇新的一代唱風,獲第八屆上?!鞍子裉m”表演藝術獎主角獎。
裔小萍,江蘇鹽城人,工花旦、青衣。一生癡迷淮戲,其個性化的演唱風格,不求濃艷,偏于淡雅自然、樸素清新,有著一派沉穩(wěn)淑雅的風姿,在當代淮劇演員中一枝獨秀。裔小萍40 年的舞臺藝術精華,便是追求聲腔藝術的創(chuàng)新,講究潤腔,重在韻味,強化表情意味和聲音的美質(zhì),這是她最為本質(zhì)的個性特征。自她踏入淮劇藝術門檻后,即在濱??h淮劇團、江蘇省淮劇團、裔小萍演出團挑梁領銜。先后主演過的名作有《秦香蓮》、《玉杯緣》、《吳漢三殺》、《柳燕娘》、《陳三兩》、《二度梅》、《武則天》、《慈母淚》《牙痕記》等。她那每出戲里所呈現(xiàn)的精醇純正的“裔腔”,以其獨特的氣質(zhì),征服了無數(shù)淮劇觀眾,每至一處,常常是掌聲雷動。裔小萍2009 年6 月被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淮劇傳承人。
徐桂芳(1913-1988 年) ,男旦演員,江蘇鹽城縣人,少年習演小旦,青年主工青衣、花旦,中俥改扮老旦,從事淮劇60 載,有“淮劇老旦泰斗”、淮劇的李多奎”之稱。徐桂芳一生以充滿激情和具有藝術功力的唱腔而聞名于世。其演唱風格不求華麗,崇尚自然,非但有內(nèi)在情感的張力,而且音色極有厚度,飽含淮劇聲腔的古樸氣質(zhì)。他的演唱有著優(yōu)美的旋律與令人驚嘆的技巧,高唱時強勁奔放,如行云流水,低詠時曲折婉轉(zhuǎn)、哀怨纏綿,人們將這種亮麗而凄美的唱腔,稱為“徐派”?!靶炫伞背坏镊攘Γ€來自徐桂芳個性化的情味特征。他所唱之“拉調(diào)”、“悲調(diào)”,總夾雜著較多的“淮調(diào)”旋律元素,凸顯出民間的氣息與活力,豐富了淮劇老旦聲腔的表現(xiàn)力。而他所承襲的“馬派自由調(diào)”,既有“馬派”聲腔的“剛”,又有“徐派”的“圓”,既有海派淮劇的精致淡雅,更有淮地聲腔的粗獷豪放。不難看出,徐桂芳的真嗓演唱,其聲音形象多為“寬”、“厚”與“脆”、“嘣”,他那蒼涼纏綿的濃重膛音和剛音多于柔聲的唱法,恰恰反映出他男演女旦所具有的另一類型聲音的特質(zhì)。
數(shù)十年間,無論是他主演過的《探寒窯》《鍘包勉》《機房教子》,還是塑造過的佘太君、岳母、王寶釧之母、大禹之母等老旦形象,皆以不俗的表演,一展“徐派”的風姿。他那獨特的嗽音、顫音、上下滑音及有大跨度、強烈對比度的技藝,引來徐派“粉絲”及追隨者無數(shù),無愧為淮劇男旦的拓荒人、一代淮劇大家。
總之,這類從粗野的原始狀態(tài)發(fā)展而來的“香火戲”,連同它那吟誦式的演唱、儀式表演的特征,至今還隱約地存留在淮劇舞臺之上,實屬淮劇歷史上存在于兩淮本土最為久遠的傳統(tǒng)戲劇樣式,正反映了淮劇的萌芽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