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梅艷
傳統(tǒng)課堂,學生的學習過程總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知識傳授的階段,第二是吸收和消化的過程,即知識內(nèi)化的過程。顛倒的課堂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吸收和消化的過程,第二是知識講解的過程。傳統(tǒng)課堂是先教后學,顛倒的課堂是先學后教。其實先學后教早就成為一種理念提出,比如變35+10為10+35,也就是說45分鐘一節(jié)課,教師講得精,學生練得多。顛倒課堂,是指教育者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教室外,讓大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識;而把知識內(nèi)化的過程放在教室內(nèi),以便同學之間、同學和老師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標準最大特點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科學理念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在執(zhí)導的過程中,側重以下五方面環(huán)節(jié),試圖讓中職語文課堂更加生動高效。
教師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制定切實可行的導學案。導學案的設定,可由幾位教師參與,相互討論,使教學目標明確化,設問層次化,具有挖掘的空間。教師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錄制相關微視頻,將需要講解的知識點加入其中。或將教師精心準備的問題以課件的方式共享在網(wǎng)上。學生自主學習,記錄所得。同時,記錄自學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便于課上提出,小組討論,為語文《錯題集》鋪墊。導學案的設定,內(nèi)容要有層次,包括課內(nèi)課外知識,拓展鞏固練習等等。以《合歡樹》為例,學習目標、知識鏈接、字詞積累、問題研討等學案于課前分發(fā)學生,在學生對課文有初步的了解后,寫下自己的困惑,課堂中針對問題進行研討,學生在研討中思想火花四射,課堂生成效果明顯。
學習小組。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以及綜合表現(xiàn),按照“異質(zhì)分組”、“自愿”的原則進行了分組,每個小組6人,每組有組長一名,負責小組整體的學習和常規(guī)工作。
小組展示。每組派組員上臺展示導學案所習。展示形式多樣,不拘一格。
開展評比。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學習評比活動,有利于強化學生合作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合作探究,讓小組長按學習的質(zhì)量、態(tài)度等標準給每位同學打分,再按小組總分進行評比。評比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每天有同學督促和幫助,學習成績有較明顯的提高。同時,結合課堂表現(xiàn),由組員討論,給其他組展示環(huán)節(jié)打分,評選出最佳展示組,給予獎勵。小組合作貫始終兩個理念,一是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能力和健全人格的訓練場;二是使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學會溝通、傾聽、尊重、包容、欣賞。
為了充分發(fā)揮每一位同學的積極性,組長對組員進行分工,如展示代表、提問代表、回答代表、記錄代表等,各代表一周一輪換。這就要求每位同學一周負責一個“項目”代表完成課堂任務,這樣就避免個別學生發(fā)言展示的弊端。
學生展示完畢,各小組內(nèi)部討論,提出小組展示過程中的疑問,羅列自學過程中的疑惑,大膽猜測,加以揣摩,及時提問。教師給予指導。學生自己所悟,登記于《錯題集》中,便于復習與鞏固。
如在《合歡樹》一文的學習中,學生對文中作者為什么要寫到孩子和合歡樹的關系,有學生覺得多此一舉。這個困惑對解讀文章的主旨還有幫助,教師順勢就該內(nèi)容“可刪還是不可刪”展開激烈的討論,最后在辯論中理解作者對母親的那份特殊的情感,從而突破本文的教學難點。
展現(xiàn)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優(yōu)秀,成績突出的學生,內(nèi)化知識,總結出知識點可遷移范疇,以說讀寫的方式加以呈現(xiàn),完成知識遷移的過程,有一小組把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進行聯(lián)系,加深對本文的理解。教師通過練習檢測學生自學效果,檢測是否達到教學目標。不足者,給予面對面指導。
教師在過程中注意傾聽,注意區(qū)分學生水平層次的不同。將學生精彩的展示加以記錄,待分享肯定。將學生的提問歸類,從易到難,結合學生互助和教師精講的辦法,掃除學生知識障礙,傳道授業(yè)解惑。
導學案中的研討的話題一般設置三個以上,在課堂中,教師帶領學生完成這些問題的研討,必有著重點,根據(jù)學生的反饋情況有重點的精講部分研討話題,以此提高課堂的效率。
“翻轉課堂”也不完全將課堂交給學生,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爭吵不休,教師得參與其中,為“爭吵不休”作出公正的評判,引經(jīng)據(jù)典,讓學生信服或讓學生有所悟,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掃除障礙之后,學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課堂所習??赏ㄟ^列表格、畫圖、講故事、寫作文、作賦填詞、朗誦、書摘、照片墻等形式,形式不一,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提升語文自主學習成就感。
在教室一角,每次課后,學生就將學習的成果張貼到“作品展示區(qū)”,同時,教師整理好這些“資料”,待家長會時,給予家長欣賞,告知家長學習情況,有力地提升學生語文學習自信心。
教師運用科技手段和技術支持將自己要講解的內(nèi)容做成視頻或課件,學生提前觀看視頻或者課件,通過導學案自學并記錄,研究上課時教師給予時間給學生展示所習,并通過練習方式檢測習得程度、幫助困難生答疑,通過小組合作方式,學生最后以自己的方式展示學習效果,提升教學質(zhì)量。導學案教學模式優(yōu)于傳統(tǒng)的教學體系,在于在導學案教學把“教”與“學”融合在一起,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可以能動的發(fā)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導學案模式,從學生入手,變講堂為學堂,通過導學案讓學生動起來,課外真正發(fā)生了深入學習,課堂上真正能夠相互碰撞引向更深層次,導學案,打破枯燥課堂的金鑰匙,真正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張良田.初中語文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顧存根,郭裕源.新課標初中語文探究性教學實例[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4.
[3]宋祥.初中語文課程與教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王玲.淺談職高文化課如何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能力[J].青年科學,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