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書良
全國兩會的順利召開,長期困擾中小學生的課業(yè)負擔重問題,得到了教育部門明確而具體的回應。會議精神明確要求:學校要加強科學管理,把減負的任務落實到學校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校外要治理整頓各類培訓機構,包括超前教、超前學,違規(guī)辦學、沒有資質辦學等;考試評價減負要改變評價方式,建立素質綜合評價制度,不允許以分數(shù)高低對學生排名;老師要按照大綱足額授課,絕不允許課上不講課下講、課上少講課后講,甚至鼓勵引導學生參加培訓。從中體現(xiàn)出,初中生今后的課余時間充足,更具有學習的主導性,對老師及家長對學生的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農村初中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都很強,由于生活條件及經(jīng)濟條件影響,“知識改變命運”是最強烈的思想,要想有出路唯有踏踏實實地學好課本知識,但學校課外讀物少、網(wǎng)絡信息不發(fā)達、家長學歷知識不高等條件的限制和影響,限制了學生課外閱讀量,導致學生寫作水平一致處于口語化,而非書面語。所以,要想讓學生全面提高語文知識,增強寫作能力,老師和學生家長必須明確知識的貧乏,必須共同努力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盡最大努力給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指導閱讀,通過增加閱讀量來拓寬知識面,提高文學修養(yǎng),提升寫作能力水平。
指導農村初中生課外閱讀最好的內容就是古詩詞,古文言簡意賅、寓意深遠,對提高學生文采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需要老師不斷耐心的指點和輔導。如《登鸛雀樓》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边@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所著的一首名詩,雖然短短四小句,20個字,看似簡單,細細琢磨,用心看來非同一般??蓮乃膫€方面詮釋、理解這首詩:
1.查閱歷史,拓寬知識面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其位于山西省永濟市,共六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是唐代一座著名的風景勝地。
2.觸景生情,身臨其境 這首詩是王之渙登上鸛雀樓之所見所感,通過優(yōu)美的景色寄予自己內心地慷慨,表達一種積極向上的奮進精神。若只看文字平平如也,需將自己心境融入作者場景,逐句品讀,逐字琢磨。第一句“白日依山盡”,讀起來并不難,趁著陽光沿著山路走,就如同自己進入大山、深山的情景,農村的孩子這種情景經(jīng)常體驗過;第二句“黃河入海流”,單就字面看理解淺顯易懂,但是學生每見過黃河和大海,如何感受洶涌澎湃的氣勢,作為老師或家長可以通過網(wǎng)絡搜索對應的視頻或圖片,讓學生觀賞黃河和大海的畫面,勝似到此一游,讓心靈通過畫面體會此情此景,理解磅礴氣氛;第三句“欲窮千里目”,是作者對景色欲望的一種心境,還想看得更遠,看到遠處更多的美景;第四句“更上一層樓”,就是要想避開眼前遮擋物看到遠處的景色,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正所謂登高望遠。
3.以景敘情,帶入意境 前兩句寫的是作者所見,遠景寫的是波瀾起伏的山脈,以及所望見的整個景色畫面。近景寫的是水,把黃河和大海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通過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十個字眼,既形象又概括地把進入視野的大好河山描繪得相當?shù)轿?,恰到好處,一看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豁然開朗。
4.拓寬想象,寄予胸懷 后兩句寫所想,“千里”、“一層”都是作者想象中縱橫空間,“欲窮”、“更上”闡述了作者的希望和憧憬。正是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斷地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則后兩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讀了倍有同感。從整個詩句看作者是一個自信的人,對現(xiàn)實和未來充滿自信,貌似簡單卻博大精深,更是人生的哲理。
通過課外多對古詩詞的學習,使學生明白文字的博大精深、用詞的嚴謹性,每一篇短文,每一篇佳作都能陶冶人的情操,身臨其境,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是寶貴的精神食糧,提高學生表達思想和情感的語言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剛的人格,更是能將有關歷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類知識融于一體,讓學生受益匪淺,為今后面臨的中考、高考及成長中各類寫作打下扎實的伏筆。
在當前網(wǎng)絡信息時代,許多農村中學生易于迷失自我,很容易誤入網(wǎng)絡歧途,通過老師和家長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指點和引導,讓學生心靈沉靜、回歸真諦,會享受、汲取大自然風光之美,更是經(jīng)過多讀多寫,讓中國的文字發(fā)揚光大,讓中國的文學得以傳揚,更是讓學生的文采得以飛躍提高。
參考文獻:
[1]嚴黎慧.初中生課外閱讀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7.
[2]丁潔慧.初中生語文課外閱讀指導研究[D].渤海大學,2017.
[3]馮苗苗.農村初中生課外閱讀管理現(xiàn)狀及改進策略[D].廣州大學,2013.
[4]孫渝莉.初中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問題與教育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