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妍,陳家歡
(1.銅陵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安徽 銅陵 244061;2.華南理工大學 建筑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近年來,我國對高等教育事業(yè)越來越重視,大學校園建設也隨之得到發(fā)展;而教學樓建筑作為校園建筑的主體,其內部空間的設計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現代教學樓建筑空間布局與以往各個教學樓分散獨立的布局不同,更加注重空間布局的聯(lián)通性與功能的多樣性,正在逐步向綜合性與多樣化方向發(fā)展.現代高校教學樓規(guī)模越來越大,其中公共交往空間的發(fā)展是引人深思的,值得建筑師去細細推敲.
本文主要就高校教學樓建筑的交往空間設計展開論述,并把范圍限定在除教學空間外的內部空間.高校教學樓建筑交往空間是指為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交流、休憩、休閑等日?;顒拥拈_放性空間.
在高校教學樓建筑中,中庭空間是交往空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空間設計常常引入一些休息設施、展示臺、綠化、景觀小品等,為學生們提供交流、學習與討論、展示作品等場所.例如安徽建筑大學北校區(qū)建筑與規(guī)劃學院的中庭空間展示了各年級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學生們去參觀的過程中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促進他們之間的交流與交往活動.
通道空間分為橫向通道和豎向通道,在高校教學樓空間中研究的橫向通道主要為走廊與連廊;豎向通道主要為樓梯.其中走廊屬于教學樓交往空間主要的構成形式之一,不僅為師生的活動提供便捷的交通,也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活動提供了場所.在課間休息過程中,很多學生愿意在走廊中逗留交談,放松自己.而連廊是建筑與建筑之間聯(lián)接的重要樞紐,如華僑大學綜合教學樓的連廊,在功能上作為樞紐連接兩棟建筑,在形式上采用了交錯的鋼構架與木制地面的結合.連廊在不同角度的陽光照射下,鋼構架在地面上形成不同的光影變化,給整個教學樓空間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通過觀察發(fā)現,該連廊的使用頻率很高,成為大學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是師生駐足和畢業(yè)生攝影留念的重要場所.
樓梯是建筑垂直交通的一種重要解決方式,用于解決樓層之間或高差較大時候的交通聯(lián)系.[1]樓梯的類型多種多樣,造型空間層次豐富,在空間上具有連續(xù)性.在教學樓空間樓梯的設計中,根據需要采用不同的樓梯形式和構成方式,與其他空間相呼應或者相對比.當在較封閉的空間中布置樓梯時,它會成為沉悶空間的視覺焦點,引導性更為明顯.例如華僑大學建筑學院的木質樓梯,在建筑系館中布局像一個藝術品,它的褐色木質材料給整個空間帶來溫暖.在功能上,樓梯使得上下空間的交流更加便捷,而且能夠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其組成部分中間休息平臺,無疑也成為了小型交流的重要場所.
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勒·柯布西埃提出新建筑5點:底層架空、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橫向長窗、屋頂花園.他認為,底層架空可讓人們獲得更多的陽光和空氣.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將底層架空這個觀點運用其中,如薩伏伊別墅等.在高校教學樓建筑中,局部或者全部采用底層架空形式已是一種趨勢和手段.例如在教學樓主入口處設置底層架空空間,不僅滿足學生交往的需求,還對整個建筑形式上產生了虛實變化.有些底層架空空間設置在教學樓的一些隱蔽區(qū),為寒冷天氣上體育課的師生提供了場地;這些都是積極的空間表現.另外,我們發(fā)現有些底層架空空間凌亂地擺放了一些自行車,影響整個空間的美觀,成為了消極空間.因此,在進行教學樓底層架空空間的設計時,可以考慮多布置一些綠化種植、休息座椅、景觀小品等,增添空間的活力,促進學生對空間的利用.
格羅皮烏斯在《新建筑與包豪斯》中說到“平屋頂被利用作地面,就為我們提供了在大城市中這片鋪滿石頭的不毛之地上重新調節(jié)氣候的條件,每一塊被占用來蓋房子的地塊,可以在屋頂上得到補償.從天空上俯瞰屋頂蒼翠的未來城市,將會呈現一片無盡的空中花園景.”[2]屋頂花園不僅可以節(jié)約用地、美化環(huán)境等,而且可以為師生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空中活動場所.屋頂花園與外部環(huán)境既有一定的聯(lián)系又有一定的分隔,師生們可以在空中欣賞周圍的美景.因此現代教學樓建筑充分利用其屋頂平臺,設置活動休息設施和綠化種植,使其作為師生愿意到達的交往空間.屋頂花園因離地面有一定的高度,所以空氣清新、光照充足,師生們在教學樓空間直接親近自然、聆聽自然,感受自然.
老子在《道德經》有這樣一句話: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建筑空間的重要性.而空間又是以人的使用為目的.關注人的使用的空間理應體現人的需求.因此,在教學樓建筑交往空間設計中“以人為本”的原則應體現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滿足學校師生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是注重大學生的行為心理需求.
3.1.1滿足學校師生的使用功能
高校教學樓交往空間的使用功能主要包括:(1)休息功能.為師生課間休息提供良好的空間.(2)交流功能.為師生、學生之間更好的交流,促進他們之間的和睦相處,同時交流通常與休閑、娛樂等功能結合,能滿足現代教學生活的全方位的多重需求.(3)展示、集會、演講等功能.這種主要是依賴于他人參與的各種活動.
3.1.2注重大學生的行為心理需求
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類需求理論層次包括5大需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現代大學生的心理普遍成熟,他們想法新穎,情感豐富,通常對交往空間表現出更多的需求.我們把大學生在教學樓內進行的交往活動的心理需求分別作如下理解:其中,生理上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是高校教學樓空間中學生進行交往時的一種最基本需求,包括學生在學習與休息過程中自身的安全、良好舒適的空間環(huán)境等,這就要求交往空間設計時考慮到環(huán)境優(yōu)美、私密性較好的場所.社交的需求是在校大學生一種情感的需求,人是社會的人,人都是有群體情感歸宿,尤其對于學生,長時間呆在教學樓的學習生活比較枯燥,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討論,能喚起他們情感的共鳴,從而在空間產生歸屬感.尊重的需求是指其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與尊重.大學生通過參與豐富的課外活動、與其他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作品成果展示等,通過這些交往活動,使得學生能夠得到認可,內心的需求得到滿足,學生能夠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與研究中.自我實現的需求是最高級需要,表現為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公共活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實現其自身價值.
根據高校教學樓調研發(fā)現,很多上個世紀建設的老校區(qū)教學樓建筑空間類型單一,空間形態(tài)缺乏變化,不能滿足高校師生對多樣化空間的需要,往往這些交往空間成為失落的空間.因此,在新建的高校教學樓空間組織中,保持交往空間的豐富和選擇多樣性是至關重要的,不僅能夠集聚更多的人參與到交往空間中,也能提升空間活力.在交往空間的設計時應盡量滿足師生不同交往需要的類型,如較為私密性的活動設在同一層角落內的休息區(qū),開放性的活動設在中庭空間、交錯的室內休息平臺、屋頂花園等.在空間形態(tài)方面,與比較規(guī)則的教學空間不同,交往空間的空間形態(tài)可以豐富多樣,滿足師生不同層次的交往需要.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資源能源的逐漸枯竭,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人類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針對這種情況,中庭空間、屋頂花園等交往空間環(huán)境設計被廣泛應用.中庭空間除了作為休閑和集會的場所,它可以將陽光、空氣、綠化等自然元素引入其中,使得建筑具有更為完善的生態(tài)機能;在中庭空間布置室內綠化,既美化了空間環(huán)境,又能調節(jié)局部小氣侯,從而體現了建筑的生態(tài)性與節(jié)能性.
當今在我國高校教學樓交往空間的設計中,各院校教學樓之間并沒有體現其自身的個性與特色,可識別性較差.“建筑空間環(huán)境也應當賦予一定的內涵,體現文化、歷史、地域等個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可識別性”.[3]它應該從高校所傳承的歷史、文化背景、地域環(huán)境、校訓、學科類型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并結合當代建筑設計理念、技術、思潮,才能創(chuàng)造出具有特色的可識別性交往空間.如廈門、廣州這樣的沿海城市在教學樓建筑交往空間的處理上可以考慮底層架空、連廊等形式的空間,而東北的寒冷地區(qū)在教學樓建筑交往空間的處理上更多地考慮到圍和封閉形式,起到保溫的作用.
現代高校建設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一項長期方針.教學樓建筑空間環(huán)境的營造在高校中意義重大,創(chuàng)造良好舒適的公共交往空間,能夠激發(fā)學生之間更深入的交流,促進更豐富的課外學術交流活動和交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