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科學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北京市網(wǎng)信辦、首都互聯(lián)網(wǎng)協(xié)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xié)會、北京地區(qū)網(wǎng)站聯(lián)合辟謠平臺共同發(fā)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科技傳播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萍紓鞑f(xié)會、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的支持。
流言:1月25日,新華社通報了一項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成功用體細胞“克隆”出了兩只小猴子。不過,也有人稱,這項技術突破并不重大,所采用的只是22年前的“克隆羊”技術。
真相:體細胞克隆,是一種將體細胞培養(yǎng)后注入去除遺傳物質的卵子,通過人工方式激活后再送入母體發(fā)育成個體的過程。歐美科學家在1996年首次成功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克隆出了綿羊“多利”。1999年,美國科學家通過胚胎分裂技術“克隆”出了世界上首只獼猴;不過,這種胚胎分裂技術幾乎不太可能大量克隆遺傳背景一致的動物模型。
在過去的十多年里,歐美科學界一直在努力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實現(xiàn)猴子的克隆。在2003年,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一度拿出700多個卵細胞進行克隆嘗試,最終卻無一成功。
據(jù)研究者介紹,克隆猴主要有三個難題:第一,細胞核不易識別,“去核”難度大;第二,卵細胞容易提前激活,導致克隆“程序”無法正常啟動;第三,體細胞克隆胚胎的發(fā)育效率低,絕大多數(shù)克隆胚胎都難以正常發(fā)育,往往胎死腹中。
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引入“表觀遺傳調(diào)節(jié)劑”、尋找新的細胞核來源、優(yōu)化實驗流程等創(chuàng)新性的實驗技術,最終成功通過體細胞技術克隆出了靈長類動物。
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和《大西洋月刊》都表示,這是因為中國科學家不僅只是采用、更是改良了當年克隆綿羊的技術,才令此前屢屢失敗的“克隆猴”終于在這次127個克隆卵細胞中取得了兩個成功的結果。
《細胞》雜志主編埃米莉·馬庫斯表示:“《細胞》能有機會發(fā)表如此令人振奮的重要研究成果,我們感到非常榮幸。我們也很高興地看到來自中國的高質量稿件不斷增長,這篇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論文就是一個例子?!?/p>
著名科學雜志《自然》也稱,中國科學家的突破或將給人類疾病的研究帶來一場革命。
流言:坊間一直流傳有“喝烈酒防凍瘡”的說法。在很多影視劇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喝口酒暖暖身子”的橋段?!昂染朴闭娴挠械览韱??
真相:所謂凍瘡,屬于非凍結性凍傷,在長江流域比北方更多見,是由于手足等部位長時間(一般在12小時以上)暴露在寒冷、潮濕環(huán)境中所致。其原因可能是低溫、潮濕使血管處于長時間收縮或痙攣狀態(tài),繼而發(fā)生血管持續(xù)擴張,血液淤滯,血細胞和體液外滲,局部滲血、淤血以及水腫等。有的毛細血管、小動脈和小靜脈受損后會發(fā)生血栓,嚴重者可出現(xiàn)水皰和皮膚壞死。
患了非凍結性凍傷以后,會出現(xiàn)寒冷和針刺樣疼痛,并且極易復發(fā),這可能與患病后局部皮膚抵抗力降低有關。
針對凍瘡形成的原理,要想科學預防,應遵循防寒、防水原則。對于患過凍瘡者,尤其是兒童,在寒冷季節(jié),要注意手、足、耳等部位的保暖,并可擦涂防凍瘡霜劑。發(fā)生凍瘡后,局部表皮未糜爛者可涂抹凍瘡膏,有糜爛或潰瘍者應用抗菌藥和皮質甾的軟膏。
所謂“喝酒防凍瘡”,并沒有什么科學依據(jù)。喝酒會使人體血管擴張,進而加大人體熱量損失;飲酒后,人對溫度的敏感性降低,經(jīng)常不注意防凍,可能產(chǎn)生更嚴重的后果。此外,長期過量飲酒還會導致肝臟損傷、血壓升高等,實在不是明智的選擇。
流言:有傳言說,“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經(jīng)失控并將撞向地球,對地面環(huán)境及安全造成威脅。
真相:自2015年起,當時已在軌4年的“天宮”一號就不斷被渲染要墜毀,甚至可能擊中某些重要城市。
實際上,“天宮”一號失控的說法毫無依據(j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至今仍定期發(fā)布其軌道狀態(tài)。最近一期公告顯示,2017年12月17日至24日,“天宮”一號運行在平均高度約286.5千米的軌道上(近地點高度約272.6千米、遠地點高度約300.4千米、傾角約42.85°),姿態(tài)穩(wěn)定,形態(tài)未發(fā)生異常。
“天宮”一號長約10.4米、直徑最大3.35米,僅重8.5噸,返回時重量應該更小。因此,對于“天宮”一號的體型、質量與初始設計(沒有熱防護)而言,即便精確瞄準,都幾乎不可能通過大氣層。
由于“天宮”一號的返回過程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它解體后是否一定能燒完以及萬一存在殘骸的話會落在哪里,這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準確預測的。早在去年,我國就向聯(lián)合國大會匯報過正在持續(xù)密切跟蹤、監(jiān)視“天宮”一號的實時動態(tài),并報告了造成損失的概率很低。
人類的航天活動已經(jīng)開展了60年,還從未出現(xiàn)過一例在軌航天器返回地球時造成人員傷亡的案例。
流言:冬季天氣寒冷,暖水袋、暖寶寶、電熱毯等成為了很多怕冷人士的必備品。一些人認為,只要把溫度控制在50℃~60℃,就不會燙傷皮膚。
真相:燙傷不是高溫的“專利”。一般而言,皮膚接觸70℃左右的物體,持續(xù)1分鐘即可造成皮膚燙傷;皮膚接觸60℃溫度的物體時,5分鐘以上也可造成燙傷。這種由于皮膚長時間接觸高于體溫的低溫物體而造成的燙傷,被稱為“低溫燙傷”。
空軍總醫(yī)院燒傷整形外科主任醫(yī)師曹衛(wèi)紅介紹,低溫燙傷一般多發(fā)于晚上睡眠不易醒或感覺遲鈍的人群,如老人以及小孩等。這類人群由于體質較弱,冬季需要保暖,對暖寶寶、熱水袋等物品有所需求;但是由于感覺遲鈍或者表達不佳,經(jīng)常會發(fā)生低溫燙傷的情形。
通常情況下,如果是一般性燙傷,皮膚與高溫源之間接觸時間較短,僅造成真皮淺層燙傷;但如果是低溫燙傷,由于熱源溫度較低,患者反應不及時,在低熱源長時間持續(xù)作用下,就會發(fā)展成為真皮深層及皮下各組織層的燙傷。不僅如此,由于低溫燙傷的疼痛感不強烈,而且外表看上去僅會出現(xiàn)紅腫、水泡和紅斑等現(xiàn)象,似乎并不嚴重,尤其是老年人感知能力較差,燙傷知曉的過程會更晚,很有可能發(fā)現(xiàn)后已經(jīng)是深二度甚至是三度的燙傷,嚴重的還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甚至潰爛,導致患處長時間不愈合。
因此,能導致燙傷的不僅是高溫,“低溫燙傷”不那么引人注意,后果卻很嚴重,更需要人們提高警惕。
流言:很多人認為臘八蒜有神奇作用,網(wǎng)上也有很多文章說臘八蒜具有“抗癌通血管、預防胃腸道疾病”等功效。
真相:說到大蒜“抗癌”,最初源于一些觀察性實驗。有科學家發(fā)現(xiàn),大量食用大蒜,可能減少胃癌、食管癌、結直腸癌等胃腸道惡性腫瘤的發(fā)生。此外,還有零星的一些對照實驗證明,大蒜對于癌癥有預防作用。
科學家研究出大蒜中具有的活性物質是“蒜氨酸”以及多種多酚化合物,認定大蒜存在對身體有益的功能成分以及很好的抗氧化性,從而對心血管疾病、病毒、腫瘤等有著積極的預防作用。
雖然大蒜當中的確存在功能成分和抗氧化性;但并不能說明,它就真的具有各種保健功效。
很多人認為,臘八蒜中的醋酸進入人體后,會產(chǎn)生軟化血管、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但其實,進入人體的醋酸會在小腸中被堿性消化液中和掉。也就是說,能夠被吸收進血液的醋酸非常少,并且很快就會被肝臟清理掉了。
各種醫(yī)學研究證明,只有大量攝入大蒜才能起到作用;如果僅少量攝入,效果不是很明顯。在實際生活中,由于氣味原因或者對人體的刺激,大多數(shù)人的食蒜量并不是很大。
另外,還有很多人不適宜食用臘八蒜,如胃腸疾病患者、患眼部疾病的人群以及服用某些特殊藥物的人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