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雯雯
(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安徽蕪湖 241000)
沃爾夫所處的20世紀初期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也是社會的轉(zhuǎn)型時期,戰(zhàn)爭對人們的物質(zhì)和精神造成了極大的摧殘,傳統(tǒng)社會價值觀和道德倫理觀的崩塌導致了人們精神上的迷惘,由此產(chǎn)生了“迷惘的一代”。沃爾夫便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的成長小說兼自傳體小說《天使望故鄉(xiāng)》生動地描繪了處于迷惘時期,甘特一家的道德倫理缺失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本文主要從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角度探索以甘特一家為代表的美國社會的家庭倫理關系,并且分析形成這種畸形家庭倫理的主要原因。
在這部小說中,家庭關系是畸形的,兄弟姐妹互相埋怨,父母與子女之間互相憎恨,夫妻之間互相冷漠,這反應出美國南方社會在戰(zhàn)爭后畸形的家庭倫理觀念。
小說的時間節(jié)點是從尤金出生到他19歲去哈佛求學。1900年尤金出生在一個位于南方古老小鎮(zhèn)阿爾特蒙的大家庭,這個家庭有8個孩子,他是最小的一個。尤金的出生并沒有給父親帶來喜悅,老甘特感到的只有巨大的生活壓力。但是尤金從小到大和母親的關系卻是異常的親密。自從伊莉莎開了南都賓館以后,她和丈夫甘特便開始了異地生活,但是她不管去哪里都會帶上尤金。伊莉莎對待他和別的兒子有明顯的不同,伊莉莎讓他留著長頭發(fā),這就給他造成了巨大的痛苦與羞恥感,但她卻無法理解這一點。也許是因為伊莉莎和甘特之間不和諧的關系導致伊莉莎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尤金身上,伊莉莎希望尤金可以永遠陪在他身邊。到了尤金該上小學的年紀,但是伊莉莎并不想他去,但他唯一的好伙伴,比他大一歲的邁克斯要去上學了,所以他害怕自己一個人會太孤單。她告訴他不行,不知何故,她認為學校會使那根維系母子情感的紐帶慢慢松開直至散掉。后來尤金愛上了比他大十幾歲的勞拉,就在尤金陷入熱戀之時,伊莉莎卻堅決表示反對,她認為這些女孩沒什么頭腦,成天只知道尋歡作樂,浪費尤金的時間。她強烈地想要抓住兒子,不想他被別的女孩子所擁有。
而尤金也對母親有一種特殊的依戀,當尤金看到母親與別的男人站在一起時會異常憤怒。尤金從小受母親的感染,他只會愛上那些比他歲數(shù)大的女人,俄狄浦斯情節(jié)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證。在和勞拉的戀情失敗后,為了釋放自我,他與不同的女人發(fā)生關系,這些女人有的來自貧民窟,有的是南都賓館的租客,還有的是結過婚的中年婦女,但是她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年紀都比尤金大很多,都是屬于媽媽級別的人。孩子對母親的過度依賴可能導致他無法將對母親的愛轉(zhuǎn)移到對其他女性的身上,也無法成長為正常的年輕人,盡管尤金在潛意識中對母親懷有一種特殊的依戀,但由于他們之間缺乏真正的理解,沒有正常母子之愛的表達,缺乏心靈的溝通[1](P76-80)。在他長大以后,他仍然無法與別的同齡女孩建立正常的戀愛關系,俄狄浦斯情結已經(jīng)潛意識里對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造成了尤金畸形的戀愛倫理觀。這種畸形的戀愛倫理觀直接地導致了他人生旅途中的孤獨與迷惘。
而尤金的姐姐海倫卻和父親甘特的關系異常親密,老甘特嗜酒如命,脾氣暴躁。作為石匠,他最大的夢想就是雕刻出自己心中的天使,但是他卻因自己心中美國夢的破滅而顯得異常煩躁,經(jīng)常借酒消愁,每次酒醉回家都咆哮大罵,家里沒有人敢阻擋他,唯有海倫。盡管甘特的脾氣很暴躁,妻子伊莉莎根本不敢斥責他,也管不住他,但是在小女兒海倫的面前卻很溫順。每次喝醉酒回家,只有海倫敢服侍他,雖然甘特有時候會吃女兒的巴掌,但是卻依然微笑著,心里充滿了幸福感。這是他和妻子不曾有過的微妙感覺。甘特和妻子的關系日漸疏遠,但是和女兒海倫的關系卻日漸深厚。無形中海倫對父親越來越依戀,甚至產(chǎn)生依賴,進而對母親伊莉莎產(chǎn)生敵意,這就是所謂的艾拉克特拉情結。艾拉克特拉情結造成了甘特和伊莉莎之間關系冷淡,海倫和母親母子之間日益疏遠,經(jīng)常爆發(fā)尖銳的沖突,互相說話劍客刺耳,二人心照不宣地進行爭奪甘特的斗爭。戀父情結使得海倫長大以后無法正常戀愛,最終嫁給了一個比她大十幾歲的男人。
20世紀的美國正處于歷史的轉(zhuǎn)型時期,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改變了世界格局,戰(zhàn)后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不僅社會秩序發(fā)生了改變,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及社會習俗都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傳統(tǒng)的社會倫理遭到巨大沖擊。資產(chǎn)階級早期宣傳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逐漸被物質(zhì)利益至上的拜金主義所取代。
甘特的妻子伊莉莎出生于古老沒落的貴族彭特蘭家族,飽受貧窮之苦的伊莉莎一直都想發(fā)家致富。所以她牢牢地抓住這次機會因為任何一個新興行業(yè)崛起的時候,只有最先抓住機會的人才能撈到一桶金。
艾爾特蒙這個南部山區(qū)小鎮(zhèn)其實是沃爾夫家鄉(xiāng)小鎮(zhèn)的縮影,同時也是整個南方社會的縮影。在尤金父親的眼中,這個小鎮(zhèn)只是在這個不斷變化,沸騰的世界上的一個小黑點。鎮(zhèn)上的人們每天也只知道渾渾噩噩地過日子。而在伊莉莎的眼中,阿爾特蒙可不是這么多山,這么多房子,這么多人,她看到的只是一幅巨大的藍圖,她熟知這塊土地上每一寸值錢的地塊的歷史—是誰買下的,又是誰把它賣掉了,到1893年這塊地在誰的手里,值多少錢,她都知道,她用心地觀察著這些交易的浪潮。伴隨著北方資本主義的入侵以及房地產(chǎn)行業(yè)的興起,伊莉莎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十足的資本主義投機者。她一昧地醉心于房地產(chǎn)生意,算計著錢財。只要是能夠付得起房租,不管是什么樣的人:勞改犯,酗酒者,皮條客,妓女,伊莉莎都會滿心歡喜地接待。家里到處都擺滿了床鋪,就連尤金想要擁有自己的房間這一小小的要求都得不到滿足。不僅如此,她還開墾了一塊菜園種植瓜果蔬菜賣給租客,獲得相當可觀的利潤。而甘特對此異常反感,他討厭那些來路不明的房客,每次大醉后他都會開口大罵那些房客,有些房客會被他嚇跑,對此伊莉莎異??鄲溃驗槟切┓靠褪撬氖杖雭碓?。為此,他們夫妻的矛盾也不斷加劇最終無法調(diào)解而分道揚鑣。家庭成立的重要條件之一是擁有比較永久的共同生活,因而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家庭已經(jīng)開始走上了瓦解。
夫妻關系在家庭倫理關系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夫妻關系和睦不僅有利于家庭的和諧健康發(fā)展,而且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甘特將自己不滿訴之于酒杯,在酒杯中尋找解脫,而伊莉莎瘋狂地基買賣地產(chǎn),不重視家庭,吝嗇無比,她已經(jīng)喪失了南方淑女的風范,而傳統(tǒng)的南方淑女優(yōu)雅、順從、溫柔,是南方傳統(tǒng)美德的化身,代表了南方的品味與氣質(zhì),而在伊莉莎的身上找不到半點淑女的影子[2]。為人父母,他們是失職的,他們從不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這也是造成孩子們?nèi)松悦5闹苯釉颉?/p>
如果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下長大,那么兄弟姐妹之間應該是相親相愛、互幫互助的。但是甘特家的幾個孩子,除了尤金和本之間異常親密之外,剩下的孩子關系都很緊張,不僅分幫分派,甚至互相怨恨。尤金和本被稱為伊莉莎派,而海倫和史蒂夫被歸為甘特派。
如果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這句話很好地在長子史蒂夫的身上得到了印證。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史蒂夫遠遠不如他父親甘特有理想、有擔當。由于從小受到父親吃喝嫖賭的影響,他也跟著沾染了很多壞毛病,終日碌碌無為,無所事事。后來娶了個比自己大十幾歲的女人,繼承了一筆數(shù)量可觀的遺產(chǎn)。女人一心想好好過日子,但是史蒂夫絲毫沒有責任感,還是和以前一樣放蕩不羈,因此女人整日里受著委屈,在他心中,金錢利益大過兄弟之情。甘特病危之時立下遺囑要將自己名下的財產(chǎn)留給孩子們。尤金從州立大學畢業(yè)后想去哈佛繼續(xù)深造卻遭到了史蒂夫和海倫的反對,他們逼迫尤金簽訂協(xié)議,從父親的資產(chǎn)中拿走五千美金當學費之后放棄對剩余財產(chǎn)的繼承。作為哥哥,本應鼓勵弟弟好好學習,而史蒂夫卻認為尤金是父親最小的兒子,他害怕父親會特別偏袒尤金而危害到自身利益。史蒂夫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以個人為本位的西方家庭倫理精神,即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個人利益大于一切。這一家庭倫理精神過分強調(diào)個體權利和個人價值,未能充分認識到家庭是人體生命的起點和歸宿點,個體利益是家庭利益的具體體現(xiàn),它也削弱了人的家庭責任感和合作精神,使得家庭成為缺乏親情依靠的,冷漠分裂的空間結構體,導致了家庭成員的相互對立乃至對抗的傾向,這樣的家庭極易解體[3](P20-23)。
在史蒂夫之下有兩個女孩:黛西和海倫。黛西雖然是家中長女,但是她從小就比較孤獨,是一個性格謹慎、敏感的女孩。在學校,老師們都很喜歡她,把她當作聽話的乖乖女,而她也會完全順從老師和家長的意思。父母對她的關愛很少,而她也對父母、兄弟姐妹沒有太多的依戀,早早地嫁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并且也很少回娘家。而次女海倫的發(fā)展也不正常,她將全部心血都投入到父親甘特的身上,無微不至地照顧她,彌補了母親沒有盡到的責任,但是這也讓海倫身心俱疲。一直以來,她都是無私為他人奉獻,照顧家人,打理旅店,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長此以往,她便有了深深的失落感,她也希望能有自己的家,能安定地生活下去。最終她和年長她十歲的巴頓先生結了婚,卻因為無法生育而郁郁寡歡。家里卻無人體諒她的苦楚,認為她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甚至對她的再三叮囑極不耐煩。
尤金是在缺乏溫情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成了一個文靜敏感、酷愛讀書的少年。他羨慕書中所描寫的高雅的生活,為粗俗的家庭環(huán)境感嘆不已,這種驚人的感受能力,豐富的內(nèi)心生活與自感地位低下而產(chǎn)生的羞愧造成他復雜矛盾的精神世界[4](P143-148)。在這個家中關系最好的便數(shù)尤金和本了,他們是無話不談的好兄弟,但是他們卻都為理想無法實現(xiàn)而苦悶,幸運的是在這個冷漠的大家庭里,尤金和本能夠成為彼此心靈的慰藉,遺憾的是最后本也離尤金而去,只剩下尤金一人空悲切,他選擇外出求學逃離家庭。而他之所以強烈地盼望逃離家庭,向往外面自由的世界,因為他憎惡家中欺騙、虛偽、做作的情感。甘特家庭中的孩子們之所以關系冷漠,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不善于和他人溝通交流,例如黛西、海倫、尤金和本,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在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下,物質(zhì)利益第一,從而忽略了親情的重要性。
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及新興行業(yè)的發(fā)展使人們的思想觀念轉(zhuǎn)變?yōu)槲镔|(zhì)利益至上的拜金主義,家庭成員以自我為中心,只關注自身利益而忽略了作為家庭成員應有的責任與義務。這些導致了傳統(tǒng)的家庭倫理道德規(guī)范的失衡,親情冷淡,倫理觀念淡化,長幼秩序缺失。文學的任務就是描寫這種倫理秩序的變化及其變化所引發(fā)的道德問題和導致的結果,為人類文明提供經(jīng)驗和教誨。
參考文獻:
[1]鄧俊娥,劉積源.成長,迷惘,逃離—《兒子與情人》與《天使望故鄉(xiāng)》的主人公塑造比較[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76-80.
[2]張勞婷.論新歷史主義視野下的托馬斯·沃爾夫長篇小說[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3.
[3]李桂梅.略論中西家庭倫理精神[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2):20-23.
[4]傅景川.美國式成熟的真實象征-論沃爾夫的“迷惘”四部曲[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7(4):14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