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欣 孫航
電視新聞編輯技巧的運用及藝術性思考
□石欣 孫航
在當前信息化社會的大背景下,電視新聞作為傳統媒體中的一種,仍舊以其嚴謹性和公正性區(qū)別于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然而,在信息技術飛速進步的今天,為了順應時代發(fā)展、滿足觀眾需求,電視新聞編輯工作者應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編輯技巧及藝術性思考的能力。本文從電視新聞的制作、播出、編排三個層面探討電視新聞編輯技巧的運用,并在電視新聞節(jié)奏、結構、細節(jié)等方面闡述藝術性思考的方法和重要性。
電視新聞;編輯技巧;藝術性思考
當前,我國正處于信息化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互聯網的出現帶動了大批新興媒體的發(fā)展,以互聯網為媒介,以大數據為載體,從數字化傳媒到自媒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這樣的大趨勢下,以電視新聞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將面臨重大的挑戰(zhàn)。
為適應數字時代的發(fā)展,滿足觀眾多元化的品味和需求,電視新聞除了堅持傳統媒體特有的嚴謹性、客觀性、公正性之外,更要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電視新聞工作者需要在制作、播出、編排三個環(huán)節(jié)上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技巧,同時,也應在電視新聞的節(jié)奏、結構、細節(jié)等方面深化藝術性思考,進一步推動電視新聞的發(fā)展,更好地發(fā)揮信息平臺的功能。
電視新聞的編輯技巧主要體現在新聞的制作、播出、編排三個方面。
新聞的核心概念體現在一個“新”字上,電視新聞自然也不例外。在電視新聞的制作技巧上應牢牢把握“新”的重要性,這里的“新”不僅僅指新聞的即時性、時效性,而更多代表新聞制作的選題、標題、立意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
首先,在新聞的選題上要新穎。選題是新聞的支點和核心,決定了一則新聞的深度和關注率,在選題上,電視新聞工作者應時刻關注時代變化、社會發(fā)展、民心所向,及時發(fā)掘到最有價值、最新鮮的新聞點,做出既有話題性又有社會價值的獨家新聞、特別報道、系列策劃。這需要從業(yè)者不僅有敏銳的觀察力、寬廣的知識面,更要有對社會現象的感知力和責任感。
第二,新聞標題應具有新意。當前,各種形式的媒體占據著觀眾們的視野,如何在新舊媒體中異軍突起,盡可能取得關注度,是電視媒體面臨的難題。標題的新意不在于嘩眾取寵、無中生有,而在于一針見血、一語中的。一個言簡意賅、充滿新意又生動有趣的標題對于新聞的傳播百利無害。因此,電視新聞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能夠抓住新聞的精髓,精煉出新穎、得體、言之有物的標題。
最后,要掌握立意的新意。一條新聞的思想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遠的立意能夠更好地發(fā)掘出新聞內容的本質。在電視新聞的制作過程中,應在每則新聞鮮明的主題中發(fā)掘出最具有前沿性、本質性的立意,真正發(fā)揮出新聞報道的價值。
首先,無論是傳統的紙媒(報紙、雜志、期刊等)、廣播,還是新媒體(微博、微信等),電視新聞相較于這些媒體始終都保持著“現場性”這一最本質的區(qū)別,這也是電視媒體的最大優(yōu)勢之一。在電視新聞的播出技巧上,應充分發(fā)揮“現場性”這一優(yōu)勢,給觀眾帶來既具有即時性又具有真實性的新聞報道。現場報道、第一線記者的實時解說、現場情況的插播等都是很好的播報方式。
其次,應重視電視新聞的互動功能。無論是電話連線還是現場采訪,都是與觀眾互動的方式,通過讓觀眾參與到新聞節(jié)目中來,不僅能夠了解觀眾對于新聞的看法,采集到最真實的觀點,更能提高觀眾的認可度,增加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親和力,讓節(jié)目風格更加親民、靈活,更貼近百姓生活。
最后,應把握電視新聞播出內容的比例。各家電視臺都有其特定的地域性和受眾群,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結合實際,把握所播出的新聞內容的比例。例如以地域性劃分,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節(jié)目應分為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在兩種新聞播出比例的把握上應考慮到所面向的全國觀眾群體的需求;如果是地方臺新聞,則應明確其面向的主要是本地觀眾,在新聞內容上也應以當地事件為住。若按照新聞類型劃分,民生新聞應側重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時事新聞應針對當前最新、最熱的時事進行播報。
首先,應重視頭條新聞的作用?!耙倪x擇和安排有分量的頭條,頭條新聞是電視新聞編輯思想的集中體現,突出顯示了編輯對新聞的價值判斷,而這種判斷往往對受眾的判斷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頭條新聞是否有沖擊力、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受眾收看電視新聞時的意愿和興趣。”一檔新聞節(jié)目有一條“重磅”頭條的關鍵性可見一斑。
其次,在編排形式上,可分為對比、歸納等方式,也可采用長短兼有、動靜交錯的方式。對比法在一些民生電視新聞中較為常見,例如成都電視臺的《成都全接觸》選擇在老百姓茶余飯后播出這樣的報道:上一條新聞是《垃圾堆放在過道鄰居表示很受傷》,下一條新聞則是《交警宣傳進社區(qū)文明行為你我他》,前一條新聞揭示了一種不好的社會現象,后一條新聞則是針對前一種弊病的正面表率,通過這種前后對比來闡明“文明生活靠大家”的主旨,這樣的編排方式能夠讓新聞的立意更加鮮明,也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歸納法是將多條同一主旨的新聞編排在一起,集中說明同一立意,通過詳細、多角度的同類報道來深入發(fā)掘一個主題的內涵,常見于一些時事新聞的重大報道中。例如前不久圓滿閉幕的十九大,無論是面向全國的電視臺還是地方性的電視臺都針對十九大做出了全面細致的系列報道。
一檔優(yōu)質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應具備出眾的、與時俱進的編輯技巧,而除此之外,電視新聞編輯也應進一步提升個人能力和素養(yǎng),在新聞編輯的藝術性思考方面加以拓展和深化。
一檔電視新聞節(jié)目理想的節(jié)奏是張弛有度、動靜和諧、收放自如,而每一則新聞依據選題、立意、內容的不同也有特定的節(jié)奏。在電視新聞節(jié)奏的把握上,電視新聞編輯應針對每一則新聞特定的語境、特定的受眾群體、特定的立意,找到一種最恰當的節(jié)奏,讓新聞節(jié)目的每幀畫面都契合整則新聞的基調。
當前學界對電視新聞結構的定義分為兩種:一是單組新聞中每個鏡頭之間的結構;另一種是一檔新聞欄目中,每則新聞之間形成的結構。“電視新聞編輯要從新聞素材中,擬定一個可操作性強、新穎全面的播出大綱,優(yōu)化電視新聞和整檔欄目的結構?!庇纱丝梢?,電視新聞編輯不但要對新聞節(jié)目的內容與形式、外延與內涵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還應處理好整體布局與細節(jié)刻畫、客觀事實與主觀評價之間的平衡和統一,這就要求從業(yè)者不僅要具備充分的專業(yè)知識和實踐經驗,還應有放眼全局的視角和美學品位。
作為反映社會現實的媒介以及發(fā)布信息的平臺,新聞不僅應聚焦現實,更應該給受眾帶來啟迪。在或長或短的新聞節(jié)目中,要把握好細節(jié)處理并不容易,但細節(jié)處理恰好是最能與觀眾產生情感共鳴的方式。在單組新聞中,無論是整體氛圍的把握、主播的播報語言風格,還是每幀畫面的選取意圖,都可以認為是對電視新聞細節(jié)處理的一種形式。在電視新聞制作的后期,各個細節(jié)均可通過藝術性思考來體現新聞的主旨,經過細節(jié)處理后的電視新聞不僅能充分還原真實事件的情況,也能更加生動和富有感染力,還能喚起觀眾的認同度和共鳴感,從而提高節(jié)目的吸引力和號召力。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這給電視新聞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電視新聞需要適應環(huán)境與時俱進,但無論技術手段如何發(fā)展,新聞都應保持最本真的內涵。從電視新聞的選題到采拍,從編排到播出,電視新聞編輯不僅應不斷提升工作技巧,提高職業(yè)道德感和責任心,也應增強藝術性思考,提升審美能力和美學情趣,從各種細節(jié)豐富電視新聞的外延和內涵,給觀眾制作出高質量、高水平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
1.付剛.電視新聞編輯技巧的運用與藝術性思考[J].科技傳播,2015(20):3.
2.胡曉.論如何提高電視新聞畫面編輯水平[J].西部廣播電視,2015(16):87.
3.趙衛(wèi).電視新聞編輯藝術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14(04):118.
4.李巧蓮,董永慶.電視新聞報道的畫面編輯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5(07):71-72.
陜西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