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淼
(江蘇省江陰市晨光實驗小學 214433)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邊活動的重要媒介,準確、恰當的課堂提問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因此,有效提問是有效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有效提問,關鍵在于把握好“度”,注意提問的難度、廣度、密度、坡度和速度,教師在組織、引領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善于在“度”中找準最佳切入點.
課堂提問如果太難,會使學生喪失信心,產生畏懼心理;但課堂提問如果太簡單,則不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不屑回答.有效的課堂提問應當是難易適度的提問,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這樣才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思考后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快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那些難度較大的問題,一定要先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后找準知識的“增長點”,逐步提高問題的難度,或是將難度較大的問題分解成一系列小問題,化難為易、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
例如:在教學《確定位置》時,教師并沒有直接出示幾排小動物,讓學生說其中的動物在第幾排第幾個,而是想方設法化難為易,降低問題的高度,從一排小動物入手進行教學.
師:(出示一排做操的小動物)一排小動物做操,我最喜歡第二個小動物,你知道是哪個小動物嗎?
學生根據圖回答可能是小兔,也可能是小豬.
師:老師喜歡的小動物只有一個,怎么找到了兩個小動物呢?
生:一個是從左往右數的,一個是從右往左數的.
師指出:這些小動物排成一排,確定小動物的位置時要統(tǒng)一數的順序.
師:(出示四排做操的小動物)笑笑最喜歡的小動物是從左往右數的第2個,你知道是誰嗎?
根據學生回答追問:笑笑最喜歡的小動物只有一個呀,怎么找到4個啦?
生:有4排小動物,每一排都有第2個.
師指出:這兒的小動物有幾排了,要確定小動物的位置,除了說清楚第幾個,還要說清楚是第幾排.
有疑問才有爭論,有爭論才能辨別是非,引發(fā)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引起學生的探究的興趣.直接出示幾排小動物說出小動物的位置,對于學生來說難度較大,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首先設計了一排小動物的教學情境,統(tǒng)一數的順序,然后再出示4排小動物的教學情境,有效地從“第幾個”到“第幾排第幾個”過渡,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鞏固和發(fā)展,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了迅速地提高.問題的難度把握好了,學生的思維就會被充分激活,積極創(chuàng)造的火花也就得以充分引發(fā),并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在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好的情境問題,在達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思維高度,拓展學生的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但如果課堂提問范圍過廣,學生就容易“跑調”,造成課堂教學重點不明,影響課堂學習效率,因此,那些不顧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方式,沒有達成教學最終目標的無止境的廣度,是要不得的.有效提問不宜過廣,要有的放矢.
例如:在教學《7的減法》時,教師出示了老鼠媽媽背了一個破口袋的畫面,畫面上口袋里面裝著7個土豆,但隨著老鼠媽媽的跑動,土豆正從口袋下面的破洞里一個一個地掉出來.
同樣的一副圖,我們不妨比較一下兩個老師不同的提問方式.
(教法一)
師:看著這幅圖,你能提個問題嗎?先獨立思考,再與同桌交流.
生1:我想問,口袋里面的土豆會不會掉光呀?
(有的學生開始笑了,還有的學生馬上舉手表示也有問題.)
生2:我想問,這些土豆是從哪里偷來的嗎?
生3:老鼠偷了這些土豆怎么沒被警察抓住呢?
……
(教法二)
師:看了這幅圖,我想問小朋友們,老鼠媽媽的口袋里還剩幾個土豆呢?
生1:老鼠媽媽的口袋破了一個洞,土豆掉了1個,還剩6個.
生2:如果土豆掉了2個,還剩5個.
生3,:土豆還可能掉了3個,還剩4個.
生4:土豆最后會全部掉光,應該是7-7=0.
生5:土豆全部掉光的話,老鼠媽媽是會發(fā)現(xiàn)的,它會把土豆全部撿回來,所以最后還有7個,7-0=7.
……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就要問,教師要準確把握提問的時機,問在學生認知困惑處、問在課堂意外處、問在認識淺表處、問在自主探索處、問在知識的延伸處,要問到點子上,推進教學走向深入.但課堂提問過多過密,甚至是流水式提問,出現(xiàn)“滿堂問”現(xiàn)象,會導致學生厭惡的情緒,學生容易隨大流,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夾生的、膚淺的,增加回答問題的盲目性,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有效提問的次數應當適量,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學生的反應情況,適時適度地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使課堂提問達到“疏密相宜”的最佳狀態(tài).
例如:在教學《認識線段》時,教師從學生的數學書上的邊抽象出線段.
師:數學書是我們的好朋友,書的封面是幾邊形?是由幾條邊圍成的?
師:這些邊一樣長嗎?你能指出封面上的長邊嗎?
師:老師把這條邊畫下來,好嗎?
師:(老師故意畫彎曲)這樣畫可以嗎?為什么?(故意畫短一點)現(xiàn)在畫對了嗎?為什么呀?(故意畫長一點)這樣總行了吧?為什么?
師:那該怎么畫呢?
師:老師就照著大家說的方法畫.從這一端畫到這一端.把這條長邊畫下來,是這樣嗎?
師:這一端是這條線的起點,這一端是這條線的終點,這兩點在線上一攔,這條線的長度就不會變了.象這樣兩點之間一段直直的線,就叫做線段.(板書:線段)
教師順應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借助數學書這一物體,從具體生動的感性經驗出發(fā),讓學生指一指、畫一畫,由具體到抽象,學生對線段的認知由模糊到清晰,從實際物體中抽象出線段.但教學中,就開始到利用數學書的長邊畫線段,教師步步為營,問題一個接著一個,之中還不乏一些無效的隨意提問,看似熱鬧的課堂,其實質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投其所好的附和,消極地接受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切忌在“小問題”上兜圈子,注重提問的質量,讓每一個問題都落到實處,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
梯度是指所提問題要具有層次性,一些新知識的學習都是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展開的,牢固地掌握學過的知識,并找到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將有助于新知識的學習.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要出發(fā),搭建合適的“腳手架”,科學地按一定梯度展開設問,按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從低到高逐層進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對不同層次的問題,要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回答,從而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認識小數》時,教師先創(chuàng)設了超市里買火柴的問題情境,一盒火柴1角錢,如果以元為單位來寫一寫,你覺得這盒火柴的價格還能用整元數來表示嗎?為什么不能?從而知道一角不足一元,不能用整元數來表示了,那又可以用怎樣的數來表示呢?學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學過的分數.教師又問:在超市中,它的標價又是怎么寫的呢?讓學生認識到十分之幾元還可以寫成零點幾元,零點幾元就表示十分之幾元.
緊接著教師又創(chuàng)設了在米尺上“找”小數的問題情境,從而認識到十分之幾米還可以寫成零點幾米,零點幾米就表示十分之幾米.
教師并沒有就此罷手,而是創(chuàng)設了一個更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圖形中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小數,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十分之幾可以寫成零點幾,零點幾就表示十分之幾.
這一系列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旨在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意義,同時也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不同的壓力,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思考,參加學習過程,讓每一學生都有收獲.這樣的梯度設計對于學生探索數學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通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后經常是馬上請學生起來回答,學生思考的時間僅僅是聽到問題后的1-2秒鐘,有些學生在匆忙中倉促舉手,或許還沒思考好,或許答案是錯誤的,但沒有時間驗證,因此往往會出現(xiàn)無法回答或是錯誤的答案.久而久之,學生對回答問題會產生一種畏懼的心理,大大降低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提問、等問和追問時都要把握好時機,并在提問后適當空出“留白”,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反應情況控制好速度.
例如:在教學《認識時分》時,通過動畫演示,分針走了一圈,時針正好走了一大格.
師:分針從12回到了12,走了一圈,用了多長時間?
生:60分.
師:這時,時針剛好走了一大格,是多少時間呢?
生:1小時.
師:時針和分針同時開始走,又同時停止.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
教師并沒有馬上指名學生回答,而是靜靜地等待了幾秒鐘,讓學生細細回味了一下剛剛動畫演示的過程,然后再請學生回答,學生經過思考后得到的結論,往往是較完整的.控制好提問的速度,也能提高課堂效率.
如果教師在課堂提問中真正做到把握好“度”,讓每一個問題都恰到好處,也就做到了教與學統(tǒng)一,這是和諧的教學關系.因此,教師要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學情,才能使課堂提問激起千重浪.
參考文獻:
[1]周錫華.有效促進學生“數學思考”的幾個策略[J].小學數學教育,2011(5).
[2]張文質,黃愛華.大問題教學的形與神[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