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洪波,李琳琳
遂寧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四川遂寧 629000
腦梗死偏癱患者治療的目標在于最大程度的恢復患者功能,降低致殘率。早期康復治療的介入,能夠促進大腦代謝,增加腦血流,改善患者大腦功能,喚醒休眠神經(jīng)元,恢復正常功能模式,在實踐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成果。該文將研究早期康復治療對腦梗死偏癱患者腦血流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到該院進行治療的60例腦梗死偏癱患者,入選標準:①經(jīng)CT或MRI檢查,確診為頸內(nèi)動脈系腦梗死;②首次發(fā)病,病情基本穩(wěn)定,病程不超過7 d,無嚴重并發(fā)癥;③徒手肌力測定偏癱肢體肌力不超過3級。排除標準:①重要器官如心臟、肝臟等存在嚴重病變患者;②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腦出血、可逆性缺血性神經(jīng)功能損害患者等;③智力、意識或語言障礙患者等。
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康復治療組 30例,男性 16例,女性 14例,平均年齡(67.87±6.56)歲;梗死部位:頂葉 5 例(16.67%)、額葉 7 例(23.33%)、丘腦 7(23.33%)、基底節(jié)區(qū) 11例(36.67%);肌力:0~1級 17例(56.67%),2~3級 13例(43.33%)。對照組 30例,男性 17例,女性 13例,平均年齡(67.75±6.67)歲;梗死部位:頂葉 4 例(13.33%)、額葉 6例(20%)、丘腦 8(26.67%)、基底節(jié)區(qū) 12 例(40%);肌力:0~1級 16例(53.33%),2~3級 14例(46.67%)。
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康復治療組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盡早采取康復治療,發(fā)病至開始康復訓練≤3 d,通常為發(fā)病后第1天;對照組康復訓練開始時間>3 d;具體康復措施包括:①急性期:每2 h翻身一次,防止壓瘡;進行被動關節(jié)活動,動作輕柔,例如肩外展、外旋、屈膝等抗痙攣運動;調(diào)整正確的臥姿及翻身方式;②Brunnstrom恢復階段1~2期:按時幫助患者翻身,拍打背部;進行翻身練習和床上自我輔助練習,進行床邊被動運動,活動患肢、牽拉軀干;促進肌肉收縮;適當進行呼吸控制訓練、臥坐訓練、坐位操、坐位平衡、坐站練習等;進行力所能及的生活活動,例如吃飯、穿衣、洗漱等;可根據(jù)患者情況,配合針灸、推拿、電刺激等促進血液循環(huán);同時應注意使用語言治療及心理治療,貫穿整個康復階段;1次/d,45 min/次;③恢復階段3~5期:從被動活動逐漸過渡到主動活動,指導患者伸展軀干,活動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腕等;可采取橋式運動訓練,控制髖關節(jié)伸展;進行屈膝訓練、患肢懸垂位訓練、足跟著地訓練、床邊ADL訓練等;為提高手指的靈活度,可建立作業(yè)綜合訓練,包括分指練習、幾何圖形練習、插釘練習等;1~2 次/d,45 min/次,家屬及護理人員應陪同。
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30 d的腦血流情況,包括大腦前動脈(ACA)、大腦中動脈(MCA)的血流速度。
采取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治療前ACA、MCA平均血流速度分別為(38.12±2.24)、(37.87±2.76)cm/s,治療后 ACA、MCA 平均血流速度分別為(41.78±2.67)、(39.45±2.58)cm/s;康復治療組治療前ACA、MCA平均血流速度分別為(38.42±2.37)、(37.19±2.54)cm/s,治療后 ACA、MCA 平均血流速度分別為(46.34±3.33)、(43.65±4.48)cm/s;治療前,兩組患者ACA、MCA平均血流速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康復治療組ACA、MCA 平均血流速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腦梗死是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患者治療后常遺留偏癱、失語、尿便障礙等后遺癥,影響患者正常生活,給患者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從發(fā)病機制上看,腦梗死后,由于血管阻塞,會引起區(qū)域性腦血流量降低,削弱了患者腦組織儲存氧及能量的能力,在長期缺血缺氧狀態(tài)下,患者神經(jīng)功能損傷較大,腦功能出現(xiàn)異常。根據(jù)腦可塑性理論認為,腦功能可以進行重塑和重組,恢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傷[1]。功能訓練是重組大腦皮質(zhì)功能、恢復患者環(huán)境適應及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該次研究中,治療前,兩組患者ACA、MCA平均血流速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康復治療組ACA、MCA平均血流速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早期康復治療患者腦血流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研究發(fā)現(xiàn),康復治療介入越早,患者腦血流及神經(jīng)功能改善越明顯,主要是由于康復治療能夠促進血液循環(huán),提高心臟功能,增加腦血流速度和流量。同時,康復治療還能夠刺激大腦,促進腦代謝,加速大腦功能重組[2]。通過采取被動關節(jié)活動、坐位、臥位訓練等,能夠有效預防肌肉萎縮,恢復關節(jié)活動度,防止肌肉萎縮變形。
在進行康復治療時,應堅持以下原則,①應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再開始康復治療;②病情穩(wěn)定后24~48 h開始早期康復治療,以綜合性臨床康復為主;③應兼顧預防與康復,例如,應通過活動關節(jié)和肌肉預防痙攣,而不是痙攣后治療;④主動性康復與被動性訓練相結(jié)合,盡快完成被動訓練向主動訓練的過渡;⑤在不同的康復階段,應采取不同的康復方法和程序;同時,應強調(diào)綜合性康復理念,在運動功能訓練外,還應該進行心理干預及認知干預[3]。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治療有利于改善腦血流,恢復神經(jīng)功能,極大的降低了致殘率,有利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復,對腦梗死偏癱患者治療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