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9)
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批判的終極目的即是建立自由人聯(lián)合體(共產社會),進而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雖然當時他們并沒有直接使用“共享發(fā)展”這樣的詞語,但是,在他們的許多著作中蘊含著豐富、深刻的共享發(fā)展思想。相關論述散見于他們不同時期的著作中,是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毫無疑問,馬克思恩格斯的共享發(fā)展思想,對于解決我國貧富差距問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共享發(fā)展就是以共享的理念來發(fā)展社會經濟,分配社會財富,在實現社會生產力不斷發(fā)展的同時注意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社會的和諧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的共享發(fā)展思想形成于資本主義早期,他們在對當時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和徹底批判的基礎上,闡述了其共享發(fā)展的思想。首先,在機器大工業(yè)時代,資產階級剝削的本性決定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活動勢必會盡一切最大的可能來壓榨勞動者,剝削無產階級,使社會產生嚴重兩級分化現象。資產階級利欲熏心,在利益的引誘下進行商品生產,他們追求的是資本的增值,而非無產階級的經濟利益。其次,資本主義早期的自由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放任資本家對工人的壓榨和剝削,是社會矛盾積累的根源。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體質尚處于生長發(fā)育期,極不成熟,這種以市場為主導的經濟體制缺少相應的調控措施、法律規(guī)范,經濟的運行完全是由“看不見的手”來進行調整。在這一時期,資本家們往往只會考慮如何實現資本的快速增值和直線上升,只會盤算著如何實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完全考慮不到對于廣大貧苦的無產階級的尊重,這樣使社會發(fā)展極其不公平、不和諧,進而急劇累積社會矛盾。再次,當時資本主義工業(yè)發(fā)展和城市化加劇了社會結構的分化和不平衡。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的發(fā)展帶來社會物質財富增加的同時也導致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分化和對立;資本主義的城市化進程在推進西方國家城鎮(zhèn)化建設的同時不僅嚴重地污染了環(huán)境,而且也造成了城鄉(xiāng)的兩級分化。最后,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人們的思想也開始更加解放,自我意識更加凸顯,對于自由和公平的向往也愈加強烈,這時共享發(fā)展的思想也在萌芽和發(fā)展。
總之,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不平衡的社會問題,馬克思恩格斯進行了深入的揭露和評判,并描繪出一幅自由平等的美麗愿景,深刻地闡明了共享發(fā)展思想。
由于當時的社會條件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也由于當時特殊的歷史活動的限制,馬克思恩格斯沒有而且也不可能使用“共享發(fā)展”這一短語。但是以他們所論述的共享發(fā)展思想來對照當代社會日益嚴重的社會的、具體的現實情況,可以說,馬克思恩格斯已經在極大程度上超越了當時社會的局限。因此,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共享發(fā)展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內容:
“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是指在生產力不斷發(fā)展的前提下,社會中的個體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學習、生活、工作,最終實現自身的全方位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共享發(fā)展理念中的 “每一個人”、“全人類的解放”以及某些論述中的“自由發(fā)展”都是在表述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同樣的內涵。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實現人的發(fā)展。只有尊重個人、為個人成長創(chuàng)造條件、整個社會向前發(fā)展,才能實現個人的發(fā)展。但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為了追求個人的利益而殘酷壓榨剝削無產階級的利益,甚至侵害無產階級的身體健康、踐踏他們的生命。馬克思在批判資本家如此貪婪的本性的時候曾經這樣寫到:“‘只要還有一塊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決不罷休?!盵1]在資本主義無情的壓迫下,絕大多數本應自由的人背負上了資本家沉重的枷鎖,一直在壓迫中、剝削中煎熬地活著。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基礎發(fā)展過程中的些微調整依然改變不了其滅亡的命運。
在魯迅先生的視野中封建禮教是吃人的,而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視野中資本主義是吃人的。與資本主義對人的輕視相反,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視人。他們首先承認每個人都是特殊的個體,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人為了自身的生存,出讓了自己的部分權力,成為現實生活中的公民,組成了盧梭眼中的契約社會,也就是國家,但“在國家中,即在人被看作類存在物的地方,認識想象的主權中虛構的成員;在這里,他被剝奪了自己現實的個人生活,卻充滿了非現實的普遍性?!盵2]契約社會利用人出讓的權利來統(tǒng)治、奴役、剝削大多數人。人如何才能實現復歸?怎樣才能實現人的解放?馬克思恩格斯給出了答案,那就是人解放自己并建立起聯(lián)合體,也就是人將自身的力量相互結合成為共同體。正像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繼續(xù)強調: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3]。因此,從根本上說,無論是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還是取代資本主義的共產主義,共享發(fā)展的價值追求就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
實現社會公正也是馬克思恩格斯共享發(fā)展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共享發(fā)展的社會理想。馬克思恩格斯在當時就意識到社會公正是人類能夠向本質人復歸的重要條件,為了能夠更好地生存,而不是被剝削,就必須追求平等,進而實現社會公正。馬克思曾經發(fā)問:“什么是‘公平的’分配呢?難道資產者不是斷言今天分配是‘公平’的嗎?難道它事實上不是在現今的生產方式上唯一 ‘公平的’分配嗎?”[4]馬克思對社會公正的認識經歷一段歷史發(fā)展過程,對于社會公正這一問題,馬克思經歷了從萌芽到成熟的一系列過程。
馬克思的社會公正思想,是在批判當時社會的不公正現象開始的。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社會的公正或者說平等是虛假的平等。雖然表面看起來每個人都有相應的權利,但是,實際上卻是不公正、不平等的,就像馬克思所說:“服從書報檢查制度,就像專制政體下面人人一律平等一樣,雖然不是在價值上平等,但是在無價值上是平等的”。[5]在《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中,馬克思開始關注與社會公正密切相關的人的利益的問題,將人的合法利益是否能夠得到保護,作為衡量社會是否公正的一個重要尺度。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上升到國家的層面來考察社會公正得到問題,馬克思在對黑格爾的國家觀進行批判的同時,闡述了自己的國家觀。在馬克思看來,只有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國家制度才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只有代表最多數人利益的國家機構才是較為公正的國家機構。在《德法年鑒》上,馬克思指出了只有實現人的真正的解放,才能實現人的自由、平等,進而實現社會的公正?!渡袷ゼ易濉肥邱R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第一本著作,在這本著作中已經蘊含著唯物史觀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在這本著作中提出無產階級應該對資本社會的不公正現象進行反抗?!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是標志馬克思思想成熟的著作,在這篇文章中,馬克思深刻地指出自由和平等是社會公正所必須具備的條件,而人類真正的共同體就是一個公正的社會。
馬克思曾明確的指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公社制度下才可能實現”。[6]這就是說明,只有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共產主義制度,才能為實現社會的公正創(chuàng)造制度保證。只有人類共同體的(共產主義)社會才是真正公正的社會。
發(fā)展是為了實現人的需要,共享發(fā)展亦是如此,實現這一點從根本上說就是改善民生。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生存的需求是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力,而民生問題從本質上講就是要解決人類基本的需求。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現實中的人是民生的主體,他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明確的指出,“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是“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7]。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現實的人,個體是社會的細胞,沒有人就沒有人類社會,也只有人存在了,才會有對人的生存的問題的探討,也就是民生問題。正是因為人要生存,就必須滿足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由現實的人的需要產生了各種民生問題。民生問題自人類社會產生之時就一直存在。如何解決民生問題,如何使人類能夠更好的發(fā)展,這也是人類社會生活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實踐活動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基本途徑,也即是說,人只有通過自身的生產才能滿足自身的需求。
人是社會中的人,真正意義上的人是社會關系網絡上的一個節(jié)點。在社會生活中,人對衣食住行等基本的需求就有了一個新的稱呼:“利益”。馬克思曾在《神圣家族》中認為,人只有追求自身的利益才能生存下去,人的“‘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盵8]隨著人類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對利益的追逐使得他們利用壓榨的手段來剝奪無產階級滿足生存的基本利益,這就產生了利益的分配不均的問題。因為利益分配不均,就會使少數資本家占據絕大多數利益,而使得絕大多數的無產階級只能得到極少部分的利益,這部分利益甚至不能滿足個人基本的需求。因此,馬克思認為利益分配的原則必須是“按勞分配”,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每個人基本的利益,在共享發(fā)展的基礎上滿足人生存的需求。
鄧小平同志曾經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這一本質對發(fā)展提出的要求毫無疑問就是要實現發(fā)展成果的共享。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9],各個方面都實現了巨大的躍升。然而,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解決發(fā)展成果共享的問題已成為中國改革深化和繼續(xù)發(fā)展的必然邏輯和必然選擇。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審視我國發(fā)展現狀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出了“五大”發(fā)展理念。其中的“共享發(fā)展”理念即是針對我國社會的貧富差距拉大、經濟“蛋糕”分配不均等阻礙社會和諧發(fā)展的現實問題而提出的,也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對經濟社會發(fā)展提出的直接要求。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共享發(fā)展思想不僅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基本原則,也為我國經濟社會改革發(fā)展實踐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時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價值。
社會主要矛盾決定了社會的根本任務,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依據。從新中國成立到今天,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經歷了幾次變化,每一次正確的判斷都為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據,指導我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一政治判斷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毫無疑問,這一新的主要矛盾的表述內含著共享發(fā)展的思想。首先,從社會主要矛盾的主體看,無論是十一屆六中全會還是黨的十九大,兩次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和表述中關注的主體都是人民,從1978年到2050年,以人民作為主體,始終關注解決人民需要無疑是將共享發(fā)展作為了根本原則。其次,從過去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轉向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由對物質文化的需要美好生活的需要擴展,表現出主體需要的范圍和層次在提升,這種轉變是以社會發(fā)展為前提和基礎的,當然也是以發(fā)展成果的共享為前提的。如果說物質文化需要有時候不一定涵蓋所有人的話,那么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公平、正義、民主、法制、安全、環(huán)境等已不得不涵蓋所有人。這是共享發(fā)展思想的根本體現。最后,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中不平衡指向的是發(fā)展共享的不平衡,不充分指向的是發(fā)展層次和共享層次的不充分。因此新時代社會主義矛盾的判斷體現著共享發(fā)展思想,是共享發(fā)展思想貫徹的時代體現,這也從根本上表明,共享發(fā)展思想為新時代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判斷提供了基本依據。
理論是灰色的,實踐之樹常青。理論雖然超越了實踐,然而理論創(chuàng)新又是實踐發(fā)展的根本要求,反過來為實踐服務。馬克思主義用其一百多年的實踐驗證了這一點。無論是共產主義還是自由人聯(lián)合體,都內在地包含著共享的邏輯。從消滅商品到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從消滅階級到無階級社會的建立,無不以共享作為基本的邏輯。因此,共享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邏輯起點和價值起點。從毛澤東思想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也堅持了這一基本邏輯。毛澤東雖然沒有明確的提出共享的說法,但其思想中卻蘊含著豐富的共享思想。從人民公社到合作經濟,再到共同富裕的提出,內在地包含著共享的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概括鮮明地體現了共享的理念和價值邏輯。從那個時候開始,無論是改革探索中還是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是習近平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思想,都為共享發(fā)展的實現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旗幟鮮明地踐行著共享的邏輯和價值依歸。
馬克思恩格斯從理論上明確了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根源并建構起了新的社會形態(tài)的理論和制度形態(tài)基礎,這同時也為中國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提出了要求,即是不僅中國的理論創(chuàng)新應以共享作為價值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發(fā)展的偉大實踐也須以共享作為自己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從鄧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始,實踐上秉承共享理念已經內化為黨的思想自覺。在我們推進建立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如何對市場進行調控以防止市場經濟導致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成為調控的重要任務。同時,在再分配的過程中進一步貫徹這一思想已成為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目標追求。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享發(fā)展理念,共享“絕不僅僅是共享改革發(fā)展的現有成果,而是要建立起一個共享發(fā)展資源、發(fā)展機會、發(fā)展過程、發(fā)展成果的和諧社會”[10]。如果說共享發(fā)展理念還只是停留在思想層面的話,黨的十九大著實從實踐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后續(xù)的發(fā)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不斷推動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毫無疑問,逐漸明晰的行動綱領,為共享發(fā)展思想的踐行提供了最好的注釋。
共享發(fā)展思想一方面提出了共享,一方面指出了共享的路徑是通過發(fā)展。前文指出,共享的主體是人民,因此,它時刻提示我們共享應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是貫徹馬克思恩格斯共享發(fā)展思想的根本,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享發(fā)展理念的根本。它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做決策最根本的是要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堅持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向人民學習,堅持向群眾問需、向群眾問計并允許鼓勵群眾問責,唯此,才能贏得民心,贏得動力,贏得未來。同時,不斷深化改革謀發(fā)展是共享發(fā)展思想的前提和基礎。在馬克思恩格斯的邏輯下,發(fā)展的起點無疑是生產力的進步。因此,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實現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變革是我國改革發(fā)展應堅持的基本點。
總之,馬克思恩格斯共享發(fā)展思想在以堅持馬克思主義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基本價值取向的基礎上以實現社會公正為抓手,以改善民生為目標,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判斷提供了基本依據,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發(fā)展的偉大實踐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動了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并為中國改革發(fā)展凝心聚力提供了根本方法,是我們解決今天發(fā)展面臨問題必須不斷深化研究并加以應用的基本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時代價值。
[1]馬克思.資本論(第 1 卷)[M].人民出版社,2004:34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3.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2.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5.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82.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2).
[10]曹洪滔.論共享發(fā)展理念的價值向度[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41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