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萍
?
孤島求生:從社會歷史語境解讀魁北克法語的生存與發(fā)展
陳燕萍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 北京大學加拿大研究中心
魁北克的語言問題非常復雜和具有爭議性。這種復雜性和爭議性來自魁北克特殊的社會歷史處境。作為民族集體身份認同核心的語言與法裔加拿大民族有著相同的遭遇和命運,魁北克法語的歷史就是一部法裔加拿大民族的生存斗爭史??笨朔ㄕZ經(jīng)受了四百年的生存考驗,克服了種種危機,它既承載了古老歐洲的歷史,保留了法語的古老韻味,又汲取了新大陸的養(yǎng)分,體現(xiàn)了北美大陸的社會變遷。當今的魁北克法語一方面向標準化法語靠近,另一方面又堅持自己獨特的文化屬性,構成了法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Résumé]étroitement liée à la situation socio-historique du Québec, la question de la langue a toujours été au coeur des préoccupations des Canadiens fran?ais. La langue fran?aise a connu le même destin que les Canadiens fran?ais qui ont d? lutter pour leur survie. L’histoire du Québec decide la survie de la langue fran?aise ainsi que son évolution. A travers plus de 400 ans de dures épreuves, le fran?ais continue de rayonner sur le continent de l’Amérique du Nord. Tout en conservant les charmes du vieux fran?ais et en se conformant à la norme, le fran?ais au Québec puise aussi dans les sources du Nouveau Monde, constitue ainsi un paysage à part dans le monde de la francophonie.
魁北克法語 語言問題 歷史境遇 生存 身份認同
魁北克位于加拿大的東部地區(qū), 約800萬人口,占加拿大人口的將近25%,是加拿大唯一一個以法語為唯一官方語言的省份,也是歐洲以外唯一一個以法語為一個民族的母語的地區(qū)。法語人口在魁北克占絕大多數(shù),94,6%的人口都懂法語,而其中79%的人口的母語是法語??笨说恼Z言問題非常復雜和具有爭議性。這種復雜性和爭議性來自魁北克特殊的社會歷史處境??梢哉f魁北克的歷史境遇決定了魁北克法語的生存狀況和發(fā)展特點。
1759年,在魁北克的亞伯拉罕平原(plaines d’Abraham),蒙卡勒姆①(Montcalm)將軍率領的法國軍隊被伍爾夫②(Wolf)率領的英軍打敗。這場僅持續(xù)半小時的戰(zhàn)役徹底改變了法裔加拿大人的命運:1763年,英法簽署“巴黎條約”(le traité de Paris),新法蘭西(La Nouvelle-France)歸英國統(tǒng)治,成為英國在北美的第15個省——“魁北克省”。生活在加拿大的法國人由統(tǒng)治者變成了被征服者。法語和天主教被禁止,原先的法律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英國人的法律。他們喪失了原有的權利和地位,經(jīng)濟處境困難,教育處于無序狀態(tài),骨干和社會精英紛紛離去,也不再有新的移民和訪客;留在北美大陸的法國人像是被母親拋棄的孩子,被遺棄在圣-洛朗河(Saint-Laurent)沿岸,生活在英裔加拿大人的包圍中,加上英國統(tǒng)治者施行的同化政策,法裔加拿大人面臨民族消亡的危機,就像汪洋大海中的孤島一樣隨時有被淹沒的危險。
從那時起,保障民族生存成了法裔加拿大人的首要任務。語言,種族, 宗教是集體身份認同的三要素。而語言更被視為民族身份認同的核心。因為語言超越了民族身份認同的其它因素,可以命名、表達和傳播這些因素③;同時,相對于其它因素,語言是界定一個民族更為直觀的標準:“語言是將一個民族區(qū)別于另一個民族的差異性的外在和可見的標志;它是一個民族被承認生存和擁有建立自己國家和權力所依據(jù)的最為重要的標準。”④法裔加拿大人因為語言在北美大陸顯得格外孤獨,但也正是這一從祖先那里傳承下來的語言賦予了法裔加拿大人區(qū)別于北美其他民族的特質。對于在英裔加拿大人的包圍中艱難求生、時刻擔心被同化的法裔加拿大人來說,作為民族身份認同核心的語言的興衰直接關系到民族的存亡??梢哉f法裔加拿大民族的命運和他們的語言緊緊相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四百多年來,作為法裔加拿大民族集體身份認同核心的魁北克法語與法裔加拿大民族承受了相同的命運和境遇。可以說,魁北克法語的歷史就是一部法裔加拿大民族的生存斗爭史。
1608年魁北克城建立后,法國移民陸陸續(xù)續(xù)來到圣洛朗河兩岸安家。而大批法國移民來到加拿大則是1663年以后,這些移民主要集中在魁北克和蒙特利爾。到1763年法國將加拿大讓給英國的時候,有將近65000法裔加拿大人。這些移民中的三分之一來自諾曼底,三分之一來自法蘭西島,其余來自西南的奧依語(Langue d’o?l)地區(qū)。⑤魁北克法語的基礎主要是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中葉的法國民間用語和口語,接近巴黎市民普通用語,與當時的標準法語即宮廷用語相差甚遠。當時為給新法蘭西增添人口,一批被稱為“國王的女兒們”的單身女性移民來到加拿大嫁給那里的法國移民。隨著她們的到來,巴黎的通俗法語就成了新法蘭西的通用語。一直到了1763年大征服時期,80%以上的法國移民使用的都是一種本地標準化的法語,17世紀末或18世紀初法裔加拿大已經(jīng)現(xiàn)實了語言的統(tǒng)一,而法國卻直到1910年才正式獲得了統(tǒng)一的語言形式。⑥
如果說法裔加拿大人由于生活在政治、經(jīng)濟和人口都占絕對優(yōu)勢的英裔加拿大人的包圍中而時刻面臨被同化的危險;那么作為法裔加拿大人民族身份重要象征的法語同樣危機四伏,由于完全暴露在使用世界上最強大的語言的英語人群中,他們的語言環(huán)境十分脆弱。在大征服初期,為了保障民族生存,不被同化,法裔加拿大人選擇遠離英裔占多數(shù)的城市,退居到鄉(xiāng)村,過著封閉的農(nóng)耕生活。而這一保守的對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法語,使它得以免受外界的干擾。
可以說英裔統(tǒng)治的第一個百年,英法兩個族群接觸很少,在各自的地盤上過得相安無事。但是城市化的到來徹底改變了這一相對平靜的狀態(tài)。從19世紀末開始直到1960年,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給法裔加拿大社會帶來了巨大沖擊。一方面,由于法裔加拿大人此前一直過著遠離城市的農(nóng)耕生活,加上大征服后將近半個世紀連學校都沒有,⑦他們無從學習技術。到了1838年法裔加拿大人暴動⑧失敗后,教育完全掌握在教會手中,教會著重培養(yǎng)自由職業(yè)特別是神職人員,而忽視商業(yè)和技術教育。因此,進入城市的法裔加拿大人只能在城市的最底層工作,干一些粗活,成了“挑水工”和為“一小塊面包而生”的人。移居城市的法裔加拿大人的社會地位大大下降,從相對獨立自由的農(nóng)民變成了依附英裔加拿大人的下等人。另一方面,向城市過渡給法裔加拿大人帶來心理上的強烈沖擊:他們像是突然被連根拔起的植物被從鄉(xiāng)村移植到了陌生的城市,無所適從,毫無安全感。而令法裔加拿大人的這種無產(chǎn)階級化雪上加霜的是他們的老板—無論政治上還是經(jīng)濟上都處于絕對優(yōu)勢的英裔加拿大人屬于另一種文化,說另一種語言。法裔加拿大人的身份危機也由此產(chǎn)生,他們不僅淪為“被統(tǒng)治者,無力改變自己身份的少數(shù)群體,窮人,無知者……,”而且成了“被剝奪了一切的人,家鄉(xiāng),過去,文化甚至語言?!雹?/p>
這一民族生存狀態(tài)自然反映到作為集體身份認同核心的語言中。城市化給法裔加拿大人帶來集體身份危機,處于身份認同核心的語言自然不能幸免。法裔加拿大人堪憂的生存狀態(tài)無疑使得本來就十分脆弱的語言環(huán)境雪上加霜。由于進入城市后,法裔加拿大人與英裔接觸日益頻繁,又幾乎處于英語語境的包圍中,英語大量滲透到法語中,對法語造成很大沖擊和破壞,語言問題開始進入法裔加拿大人的集體意識。如果說在大征服后將近百年法裔加拿大人一直為自己說的是博絮埃(Bossuet)和拉辛(Racine)的語言而感到驕傲的話,那么19世紀城市化開始,他們的語言自豪感隨著語言質量的下降漸漸消失甚至變成了一種負面因素,一種對自身的否定和羞恥。
對法語狀況惡化的最早擔憂出現(xiàn)在19世紀初的一小部分知識分子中間,主要是擔心英語對法語的侵蝕。但法語危機真正出現(xiàn)是在19世紀后半期,當時,來加拿大旅游的外國游客,包括法國人、英國人和美國人發(fā)現(xiàn)魁北克的法語和以前有了很大的差別,甚至有人認為法裔加拿大人說的不是“真正的法語”,而是一種可笑的方言。
這一語言差異主要是由法裔加拿大社會特殊的歷史境遇和生活環(huán)境造成的。
1763年加拿大歸英國所有后,由于法裔加拿大與法國的聯(lián)系被切斷,法語在魁北克和法國分別獨自發(fā)展,兩邊都出現(xiàn)不同的變化,尤其是在語音和詞匯方面。如一些詞在魁北克法語中仍然保留17世紀的發(fā)音,而在法國這種發(fā)音卻早已消失。其次,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了一些植物、動物名稱的使用對象發(fā)生變化,同一名稱的所指并不完全相同,而是經(jīng)常被用在類似的動植物上。此外,在新的氣候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法裔加拿大人需要借用許多印第安語或自己創(chuàng)造一些新詞。另一個現(xiàn)象是魁北克法語中的詞匯變得貧乏。由于大部分移民都很年輕,在15-25歲之間,沒有受過多少教育,技術用語掌握不夠;另一方面,由于法屬北美殖民地17世紀生活條件的局限,許多與豐富多樣的生活方式和奢侈相關的行業(yè)和手工業(yè)根本無用武之地,再加上教育條件有限,常常出現(xiàn)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如工人可以被用來指鍋爐工,鐵匠, 槍炮匠等在法國非常專業(yè)化的職業(yè)。
但是對魁北克法語詞匯影響最大的因素是英語借用的逐步植入。大征服后,也就是從18世紀開始,魁北克與法國的聯(lián)系幾乎完全中斷,無論是技術還是制度的創(chuàng)新都是通過英國人而后是美國人傳入法裔加拿大。結果在法律, 政治機構以及經(jīng)濟等領域很快英語化。到了19世紀中期,隨著之前一直聚集在鄉(xiāng)村的法裔加拿大人涌入城市,以及與英裔居民的接觸大大增加,英語的滲透加強了。而法國也從18世紀開始吸收英語詞匯。但魁北克借用的英語詞語與法國借用的英語詞語并不相同,此外,處于英語語境包圍中的魁北克法語中的英語借用也比法語中的借用多得多,這也拉大了魁北克法語與法國法語之間的差距。到了20世紀,英語在加拿大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擴大,整個北美都是英語的天下,法語成了一門可以聽懂、讀懂而不是大家都使用的語言。
不斷受英語沖擊的法語在各個層面都出現(xiàn)了令人擔憂的退化。不僅語言本身狀況不斷惡化,它的地位也因法裔加拿大人“二等公民”的處境不斷下降??笨酥褡逯髁x女詩人拉龍德(Lalonde)就以《說白人話》()⑩為標題寫了一首當時被人們競相傳頌的詩來揭示當時法裔加拿大人類似白人殖民者統(tǒng)治下的黑人一樣的處境:他們不能說自己的語言,而要說“白人話”——即他們的主人的語言——英語。生活在社會底層,干著粗活的法裔加拿大人的語言淪為了下等人的語言,而英語則成了象征權力和金錢的語言。
嚴重受損變質的語言狀態(tài)給法裔加拿大人敲響了警種,語言危機令他們深感不安:如果他們的語言失去法語的特點成了一種方言,那么他們就等于失去了民族身份認同的核心,不再屬于法語文化的一份子,這將引發(fā)更加嚴重的集體身份危機??笨巳艘庾R到了語言的興衰關系到民族的存亡。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魁北克平靜革命(la Révolution tranquille)時期,?作為民族身份認同核心因素的語言問題成了魁北克社會的關注焦點。
魁北克社會尤其是知識界圍繞魁北克的語言問題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其中最著名的一場語言論戰(zhàn)是圍繞儒阿爾語展開的。1960年,魁北克作家和知識分子讓-保羅·德比安(Jean-Paul Desbiens)在他的一篇題為“某兄的出言不遜”()的文章中借在學生中間大量使用的儒阿爾語現(xiàn)象尖銳地指出了魁北克法語的嚴重受損狀態(tài),他對魁北克語言狀況的日益惡化象十分擔憂。在他看來,“儒阿爾語”“這一語言缺失”已經(jīng)不僅僅是語言問題,這一扭曲畸形的語言是法裔加拿大人自身生存狀態(tài)的寫照,是異化的法裔加拿大民族的形象:“無法自我肯定,我們對未來的拒絕,我們對過去的迷戀,所有這一切都在儒阿爾語中反映出來,這真的是我們的語言?!?
讓-保羅·德比安的這篇抨擊文章在魁北克引發(fā)了民族主義思潮,作為民族身份象征的語言問題很快演變成一個政治問題。語言上的缺失被看作一種知識甚至精神的缺失。人們意識到儒阿爾語實際上象征了法裔加拿大人所拒絕的自身的東西:殖民狀態(tài)(英語化的語言),文化上的落后(古語),教育的缺失(句法,法語詞匯上的無知),不文雅(粗俗),文化上的孤立(外人聽不懂的語言),失去根基,甚至身份認同(語言的解構,瓦解,退化,分解等)……它是魁北克語言的“殖民化版本”(version colonisée),是和社會政治異化密不可分的語言的異化,反映了魁北克社會政治、社會和文化上的衰退和變質,是法裔加拿大人集體異化的一種標志。正如魁北克知識分子讓-馬塞爾·帕蓋特(Jean-Marcel Paquette)在一篇題為“特洛伊儒阿爾”()的文章中所說:“儒阿爾語從19世紀開始小步前行,隨著魁北克居民的無產(chǎn)階級化飛奔前進。從這個時候起,它不再只是一只無害的小動物,也不僅僅是語言了,而是異化的整個條件反射行為,語言只是它們的載體?!?
圍繞如何對待儒阿爾語,魁北克社會出現(xiàn)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反對者認為儒阿爾語是一種萎靡頹廢,貧乏的次語言,用它寫作會顯得滑稽可笑,沒有可讀性,使用這樣的語言無異于玷污了自己的母語。而另外一部分人則倡導把儒阿爾語當作一種政治武器,嘗試通過用儒阿爾語寫作讓魁北克人意識到自身的可悲處境。米歇爾·特朗布雷(Michel Tremblay)就是第一個在魁北克文學作品中賦予儒阿爾語完整地位的作家。
1965年,特朗布雷發(fā)表了他的成名作戲劇《妯娌們》()。這部戲劇將十五個在現(xiàn)實生活中被忽略、沒有話語權的魁北克普通女性搬上舞臺。這部戲劇最獨特的地方是作者大膽運用被認為粗俗、不雅的儒阿爾語作為戲劇語言,劇中人物除了一人說的是勉勉強強的歐式法語之外,其他人都說儒阿爾語。由于使用了儒阿爾語,這部戲劇最初遭到劇院的拒絕,直到1968年,才在蒙特利爾的綠幕劇院(Théatre du Rideau Vert)上演。這一演出在一片贊賞、驚訝、反對聲中獲得很大成功,成為魁北克戲劇史上一個重大事件。反對者認為這部戲簡直就是一件丑聞,無論是語言還是表現(xiàn)的人物和主題都很粗俗,不登大雅之堂。他們擔心人們會利用這部作品,“傳播這種語言并將它制度化”,雖然引進巴黎法語并不可取,但他們認為使魁北克口語更加“克里奧爾化”(créolisé)同樣不幸。支持者則認為這部戲對魁北克異化的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必要的揭露。特朗布雷讓人物用自己的語言說話,使得作品更加真實可信,大大增強了戲劇效果,是對此前魁北克既非法語亦非儒阿爾語的折中戲劇的一種突破。
特朗布雷認為儒阿爾語不僅僅是一種語言,也是魁北克社會很大一部分群體的反映。使用儒阿爾語或者民間用語是寫出與魁北克現(xiàn)實相符的作品所必需的。針對《妯娌們》招致的質疑和批評,他這樣為自己辯護:“在世界各國都有人用儒阿爾語寫作,甚至他們最成功的作品就是用儒阿爾語寫的。我不知道為什么在我們這里就不行?!?在這里,特朗布雷表達了自己對享有差異權的訴求,而這也反映了平靜革命時期魁北克人對身份認同的追求。特朗布雷曾對《世界報》(的記者這樣說過“我們希望以我們的不同被承認?!?他認為魁北克應該享有文化差異的權利,使用統(tǒng)一的國際化法語是可笑的:“我覺得這一法語的完全國際主義是病態(tài)的。是一種自我殖民主義。法國從來沒有要求魁北克文化成為一種次法國文化。為了模仿另一種文化而忘記自己真的太可笑了……”他“想要成為世界法語文化的一部分”,但“不想成為一個次法國人。”?
然而,特朗布雷使用儒阿爾語并非為了將魁北克人禁錮在儒阿爾語的使用中,他最初的意圖是喚起人們對儒阿爾語的意識:“我所做的是一種覺悟?!?這種語言意識的覺醒無疑得得益于平靜革命給魁北克社會帶來的重大變化和在此氛圍中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思潮。因為正如特朗布雷所說的魁北克人“以前沒有這個權力,幾乎沒有?!?
應該指出的是,平靜革命時期,魁北克作家使用儒阿爾語的目的不是為了將它合法化,而是讓人們通過語言意識的覺醒認識到改變這一狀態(tài)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同時也是為了呼吁改變這種語言所代表的魁北克人卑微的處境,即是要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秩序。因此,儒阿爾語的使用只是過渡性的,正如著名魁北克詩人雅克·布羅(Jacques Brault)所說:“儒阿爾語身上背負的肯定不是我們的文化未來,現(xiàn)在,能做的最好的事是把它從身體中除去,我們自己將這一令人窒息的壞疽連根拔掉?!绻锩ㄌ貏e是文學革命)要經(jīng)過它來實現(xiàn),那么應該從中走出來也讓我們盡早走出來?!?而這一點已經(jīng)得到了證實。到了1980后,隨著民族問題的淡化,這一現(xiàn)象也逐漸淡出,作家們重新使用國際通用的法語寫作,不再需要通過語言來彰顯自己的文化屬性。
面對法語語言令人堪憂的現(xiàn)狀,法裔加拿大社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保障自己語言的生存和發(fā)展。1960年初,魁北克設立了法語語言局(Office de la langue fran?aise),成立了不同的團體機構來研究法語在魁北克的使用情況,并負責檢查法語的質量??笨藲v屆政府都為保護和推廣法語紛紛立法。1966-1968,約翰遜政府把法語變成魁北克主要語言。 然而,由于1969年制定的63法(la Loi 63)允許家長為自己的孩子選擇受教育的語言,大部分移民都選擇了英語學校,面對這一現(xiàn)象,為了推廣法語在魁北克的應用,1974年,魁北克省議會通過了《官方語言法》(la Loi 22),布拉薩(Robert Bourassa)的自由黨政府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確立了法語在魁北克的唯一官方語言的地位,規(guī)定法語為教育、經(jīng)商、張貼告示的語言。但是由于這一法規(guī)不夠明確,缺乏可操作性,所以結果無論是英裔加拿大人還是法裔加拿大人雙方都不滿意。1977年魁北克人黨執(zhí)政的魁北克政府通過了《法語憲章》即101法案(la Loi 101)??笨巳它h把法語作為魁北克的唯一官方語言,規(guī)定全體魁北克公民都有權說法語,用法語工作,接受法語教育,享受法語服務。法語全面應用在立法,司法、行政部門,公共服務部門,勞動部門,商業(yè)活動和教育部門,規(guī)定公告必需只用法語,而對企業(yè)語言的使用也作了明確規(guī)定:50個及以上員工的企業(yè)必需使用法語,并對其使用情況進行審查,合格后頒發(fā)“法語化證書”。[21]1980年僅有7.7%的企業(yè)獲得這一證書,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一比例持續(xù)維持在70%以上??梢娺@一舉措對確保法語在魁北克的壟斷地位確實非常有效。
在教育方面,中小學階段除少數(shù)特例,魁北克的孩子必需都上法語學校,中學以后才可以自由選擇。這一舉措使得原先選擇英語學校的移民不得不上法語學校,這不僅保證了法語在魁北克英法裔群體中的地位,同時也促進了母語是非英語或非法語的社團的法語化。此外,法語化措施也體現(xiàn)在移民政策中:在選擇移民身份的標準上,如“魁北克選擇技術移民計分表”中,法語掌握程度的分值是0-16分,要遠遠大于英語掌握度0-6的分值。這樣,就確保了新移民中有一定比例母語為法語的居民。[22]同時,政府還免費為新移民提供各種法語語言培訓課程。所有這些舉措都對保護法語語言在魁北克的權利和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魁北克政府的努力下,魁北克法語語言本身的狀況也得到改善。從1960年開始之前不斷擴大的英語化減退;此外,隨著與法國接觸的增加,通過越來越多的人口的旅游等途徑,以及在教育方面的重視,在語音和詞匯方面的魁北克地方特色褪去不少,更加向標準化法語靠近。從20世紀初開始,美洲印第安語在魁北克法語中的影響部分消失了。[23]
在經(jīng)歷了平靜革命重拾信心和尊嚴的魁北克人在語言上的自卑情結逐漸消失,他們積極參與定義世界各地共同的法語語言標準,一方面向標準化法語靠近,另一方面,他們追求屬于自己特有的文化屬性,保持選擇差異的權力,在語言中保留了自身的一些特點,尤其是在語音和詞匯上。到了20世紀末,盡管魁北克人對自己的語言狀態(tài)還不是完全滿意,但他們已經(jīng)不再把自己的語言特色看作是文化衰退的象征,也不再為自己的語言感到羞愧,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自豪感。
魁北克法語經(jīng)歷了四百年風云變幻,經(jīng)受了社會歷史變遷帶來的種種考驗,在美洲奇跡般地生存下來,并在那里落地生根,頑強綻放。它既保留了法語的古老韻味,同時汲取了新大陸的養(yǎng)分;它承載了古老歐洲的歷史,也體現(xiàn)了北美大陸的社會變遷,是法語世界一道不可或缺的獨特的風景。
① Montcalm Saint-Véran,Louis—Joseph,(1712-1759),法國將軍。1756年任新法蘭西法軍指揮官,率領法軍多次打敗英軍,在1759年亞伯拉罕平保衛(wèi)魁北克的戰(zhàn)役中重傷身亡。
②Wolf, James,(1727-1759),英軍指揮官,帶領英軍打敗法軍,取得亞伯拉罕平地戰(zhàn)役的勝利,但和蒙卡爾姆一樣在這次決定加拿大命運的戰(zhàn)役中陣亡。
③參考Abou, Selim.. Paris : Anthropos, 1981, p.33.
④埃里·凱杜里:《民族主義》,張明明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58頁。
⑤Bouchard,Chantal.. Montréal: Fides, 2002, p.43-44.
⑥Bouchard,Chantal.. Montréal: Fides, 2002, p.45.
⑦即使在1801年學?;謴秃?,這些學校是英語學校由英聯(lián)邦政府資助,直到1837年暴動,學校從85所減少到5所。參見:Paquette, Jean-Marcel. “l(fā)e Joual de Troie.”,Ed. Dir Heinz Weinmann et Roger. Montréal: HMH, 1996, p.201.
⑧大征服之后,法裔加拿大人雖然為爭取更多的民主權力和經(jīng)濟權益與英裔統(tǒng)治者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但卻屢屢受挫。1837年,由于法裔加拿大代表提交給倫敦的92項爭取權益的決議全部被否決,法裔加拿大人舉行了武裝暴動,然而終因寡不敵眾再次慘敗。
⑨Bouchard,Chantal.. Montréal: Fides, 2002, p.81.
⑩ “speak white”出自1889年10月12日加拿大聯(lián)邦眾議院的一場辯論。法裔議員亨利·布拉薩(Henri Bourassa)在發(fā)言時被英裔議員用噓聲打斷,當他試圖用法語解釋時,下面的人叫喊:“speak white!”。從此,這句話成了二十世紀60年代以前英裔加拿大人對法裔加拿大人在公共場合說法語時說的一句侮辱性的話:即讓他們不要說法語,要說白人話——英語。
?狹義上的平靜革命是指1960-1966年間由讓·勒薩日(Jean Lesage)領導的魁北克自由黨政府進行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改革。廣義上來說,用來形容新自由主義和新民族主義取得勝利,魁北克各個交接政府指導方向保持連續(xù)性的整個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的魁北克社會。
?“joual”這個詞最先是由安德烈·洛朗多(André Laurendeau)提出來的,他把周圍的青少年所說的語言稱作“joual”,是法語“cheval”(馬)的松垮的發(fā)音?,F(xiàn)在的“joual”泛指蒙特利爾城市工人區(qū)說的法語,在發(fā)音、詞匯、句法等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破壞的法語。
?Desbiens, Jean-Paul. “Les Insolences du Frère Untel.”,Ed. Dir Heinz Weinmann et Roger. Montréal: HMH, 1996, p. 204.
?Paquette, Jean-Marcel. “l(fā)e Joual de Troie.”,Ed. Dir Heinz Weinmann et Roger. Montréal: HMH, 1996, p.201-202.
?Tremblay, Michel. “Mon Dieu que je les aime, ces gens-là !” Ed. Claude Gingras,. le 16 a?ut 1969, p. 26.
?Zand, Nicole, ed. “Michel Tremblay, un Québécois défenseur de la différence.”. 9 novembre 1979.
? Zand, Nicole, ed. “Michel Tremblay, un Québécois défenseur de la différence.”. 9 novembre 1979.
?Tremblay, Michel. “Mon Dieu que je les aime, ces gens-là !” Ed. Claude Gingras,. le 16 a?ut 1969, p. 26.
?Tremblay, Michel. “Mon Dieu que je les aime, ces gens-là !” Ed. Claude Gingras,. le 16 a?ut 1969, p. 26.
?Brault, Jacques. “Le joual: moment historique ou ‘l’aliénation linguistique’?”30 octobre 1965.
[21]王助:“魁北克社會的移民與法語雙重屬性”,載《加拿大研究》(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326頁。
[22]王助:“魁北克社會的移民與法語雙重屬性”,載《加拿大研究》(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326頁。
[23]Bouchard,Chantal.. Montréal: Fides, 2002, p.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