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歷蓉
(銅仁學院 貴州·銅仁 554300)
“直譯與意譯”一直是翻譯界從古至今爭論的焦點。在西方的翻譯史上,從羅馬帝國時期的西塞羅首次把翻譯區(qū)分為“作為解釋員”和“作為演說家”的兩種基本方法以來,西方翻譯界便圍繞著直譯與意譯,逐字譯與自由譯,忠實與非忠實等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在中國的翻譯史上,從中國古代佛經翻譯的“文質之爭”至近?,F代嚴復的“信、達、雅”三原則,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譯原理乃至錢鐘書的“化境”說,這些翻譯方法、標準各有其特點和適用范圍,但其本質上都是對“直譯與意譯”的不斷補充、注釋與完善。但未把兩者看做是一個矛盾的主體,未從對立統一的角度來分析兩者的關系。“直譯與意譯”是一個統一的矛盾體,兩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系,既對立又統一,相反相成,互為補充,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存在。
關于直譯的內涵,不同譯者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郭建中把直譯界定為“譯文的語言表達形式在目的語規(guī)范容許的范圍內,基本上遵循源語表達的形式,而又忠于原文。[1]許淵沖認為:既忠實于原文內容又忠實于原文形式的譯文是“直譯”,只忠實于原文形式而不忠實于原文內容的譯文卻是“硬譯”。[2]劉蘭芳認為直譯是忠實深層結構的傳達且不忘表層結構風格再現的方法,力求既能繪原文之形,又能留原文之香。[3]王傳認為直譯要求再現原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要求保存原文的語法結構和基本句型,要求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修辭色彩。[4]通過以上對直譯的定義可以看出:盡管不同的學者對直譯的理解和所下的定義有所不同,但都殊途同歸,強調“直譯”不僅要在內容上而且要在語言形式上忠于原文,包括遣詞造句、語法形式、語用范圍等方面要盡量與原文保持一致,同時要求語言流暢、通順、易懂。
意譯的定義和內涵因不同學者的理解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異。朱光潛認為所謂意譯是指把原文的意義用中文表達出來,沒有必要完全依于原文的字面和次第。[5]紐馬克認為意譯是再現了原文的事實卻犧牲了原文的風格,或重現了原文的內容而犧牲了原文的形式,通常是比原文更長的一種解釋。[6]德萊頓將意譯定義為:“有一定自由空間的翻譯,譯者始終以原作者意圖為目標,使作者在譯文中保留痕跡,但是譯文更遵循意思的嚴格對應而非語言的對應”。[7]靳梅琳指出:不受原文詞語的限制,不拘泥于原文的句子結構,用不同于原文的表達方式,把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這就是意譯。[8]盡管不同的學者對意譯的定義有所不同,但都強調意譯要以忠實原文的內容為前提,擺脫原文語法、句法等結構的束縛,不改變原作風格,要求譯文通順、自然流暢又符合譯入語的規(guī)范。
喬曾銳指出:“直譯和意譯是兩種不同的方法,不可混為一談,直譯是通過保留原作形貌來保持原作的內容和風格,意譯是在保留原作形貌就要違反譯文語言的全民規(guī)范的情況下,盡量保持原作的內容和風格,因而要舍棄原作形貌?!盵9]一個是保持,一個是盡量保持,一個是保留形貌,一個是舍棄形貌,兩種方法互為區(qū)別、互相排斥。直譯強調原文內容與語言形式的統一,意譯強調原文的內容與譯文內容之間的“精神實質上”的一致性,是有區(qū)別的,是對立的。
直譯與意譯作為兩種翻譯方法雖然相互排斥、互為矛盾,但是各有優(yōu)缺點,兩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在翻譯實踐中相互聯系、互為補充,沒有絕對的直譯,也沒有絕對的意譯,兩者統一于共同的翻譯目的、翻譯過程和翻譯標準中。
“直譯與意譯”是翻譯一篇文檔時所用的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他們統一于同一篇文檔的翻譯目的中:要準確忠實地傳遞原文的本意,形神兼?zhèn)涞貍鬟_原文的意圖。忠實于原文的內容是直譯和意譯的第一目的和最終目的。從這一點來看,直譯與意譯是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爸弊g與意譯”的統一還體現在譯文必須通順、流利,符合漢語或英語的表達習慣。如果翻譯出來的文章艱澀、晦澀、拗口,不符合目的語的語言、文化等層面的習慣,兩種翻譯策略就沒有完成真正的統一,交際的目的就不會達到。因此,直譯與意譯只是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無優(yōu)劣之分,而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辨證統一關系。
直譯與意譯的相互聯系還表現在翻譯過程的統一。無論是直譯和意譯,都應遵循以下翻譯步驟:首先是分析信息,譯者要對原文相關的信息如語言形式、句法結構、言語意義、文化內涵、修辭手段等從表層或深層結構進行分析;其次是轉換信息,譯者把經過分析的信息從原語進行結構、句法、語法、詞類、單位等轉換;最后是重構,即把轉換的信息重新加以組織、推敲與錘煉,用符合譯入語習慣和要求的語言表述出來。翻譯過程的統一決定了兩種翻譯方法是兩種不可分割的主體,都是為了追求原文的忠實和通順。
關于翻譯標準的建立,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外翻譯理論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就翻譯標準的提出而言,在中國比較著名的當數馬建忠的“善譯”標準,嚴復的“信、達、雅”三標準,林語堂的“忠實”、“通順”和“美”的三標準,陳西瀅的形似、意似和神似之說,傅雷的“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譯觀,錢鐘書的“化境說”,許淵沖“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說以及辜正坤提出的“多元互補論”等。在西方的翻譯標準中,有西塞羅、圣哲羅姆和路德的意譯觀,多雷的五大翻譯原則,泰特勒的翻譯三原則,奈達的功能對等,紐馬克的“語義”和“交際”翻譯以及諾德提出的“目的論”等。這些翻譯標準是基于不同的社會需求、不同的翻譯內容、不同的翻譯對象以及不同的翻譯目的而建立的。無論是哪一種翻譯標準,都體現了不同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的融合使用,離開了直譯的翻譯方法,只用意譯是不可能達到任何翻譯標準的,反之,離開了意譯的翻譯策略只用直譯的翻譯方法也不可能滿足任何翻譯標準的要求,故直譯和意譯的兩種翻譯方法統一于任何一個翻譯標準中,兩者不可分割,不可對立,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
直譯和意譯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翻譯時,譯者可根據翻譯文體、翻譯目的的不同在兩種策略中進行適度選擇。兩種翻譯策略的終極目標是忠實地再現原文的思想內容和文體風格,譯文通順、流暢、符合漢語習慣。因此譯者應該善于把兩者結合起來,用“兩條腿”走路。
由于普遍語法的存在,英漢兩種語言之間具有很強的互文性和兼容性,具有同構的思維順序和相同的表達順序,故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序上、句法結構上、語法形式上、修辭手法上、文化意象上等有著許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因而在詞語選擇、句段組織、語篇構建等具體的言語表達之中,英漢語言之間存在一些語表對應和語里對等的結構,對這種語篇翻譯來說,直譯是最好的翻譯策略。
例1.Beijing Welcomes You! 北京歡迎您!
例2.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濃于水。
例3.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
例4.All the rivers run into the sea,yet the sea is not full.百川歸海而海不盈。
以上四個例子無論從語法形式、句子意義、韻律、節(jié)奏、修辭、文化意象等方面在譯入語中都能一一對應,且音節(jié)相同,句式一致,簡潔明了,見形知義,都屬于地道的、可接受的譯文。在這種情況下,直譯策略是最佳的而且是獨一無二的選擇。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異,如不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等導致英漢兩種語言中的特定表達習慣都承載著本民族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信息;又因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英漢語言文字存在較大的差異,如詞法差異、句法差異、語篇差異等,導致英漢翻譯有時不能進行直譯,在這種情況下、意譯是最好的選擇。可以采用增詞法、減詞法、移位法、分譯法、合譯法、換譯法等具體的翻譯技巧進行轉換,從而得出通順的又忠實于原文內容的譯文。
例5.We therefore see competition in culture both at the psychological level,in the form of competition for space in memory,and also the effects of that competition,in the form of the extinction of variou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forms.
譯文:因此,我們可以從心理水平和競爭的結果了解到文化存在著競爭,前者以爭奪記憶空間的形式出現,后者以各種文化實踐和文化消亡的形式出現
例5中的基本結構是主謂賓,有四個介詞短語,其中有兩個介詞短語at the psychological level and also the effects of that competition充當后置定語,另外兩個介詞短語即:in the form of competition for space in memory and in the form of the extinction of variou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forms在句中充當狀語修飾,當翻譯成漢語時,為了符合漢語習慣表達,語句通順、具有可讀性,又要忠實于原文的內容,分別運用了移位法、增詞法等翻譯技巧進行了轉換。把兩個后置定語翻譯成了前置定語,因為漢語很少出現后置定語,除非是語用的需要; 把兩個狀語通過增加動詞的方式翻譯成了兩個分句,因為連動句、流水句是漢語的典型特征,英語是形合語言,名詞化是英語的典型特征。如果運用直譯翻譯策略來進行翻譯,譯文將會出現語義含混、可讀性較差、且不符合漢語習慣的問題。
由于英漢語言的差異、思維的差異、文化的差異,故在進行英漢翻譯時,不能完全用直譯的方法,要用意譯的方法,但又因具有思維同構和語序同構,故在進行英漢翻譯時,可以用直譯的翻譯方法到達語用的效果。張今說:“直譯和意譯是為真實地再現原作藝術意境服務的兩種翻譯方法。兩者都不可缺少。哪一種方法最能幫助我們完成任務,就應當采用哪種方法,不能想象一篇譯品完全是采用直譯方法,或完全是采用意譯方法?!盵10]
例6 Holistic and analytic thinking styles have been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East Asia and the West,respectively.
譯文:東亞的整體性思維模式和西方的分析型思維模式得以代代相傳。
例6中,把原語中的被動語態(tài)翻譯成了漢語中的主動語態(tài),因為漢語中的被動態(tài)較少見,把英語中狀語in East Asia and the West轉譯為漢語中的前置定語,分別修飾holistic thinking style and analytic thinking style.如果采用直譯方法保留原語的形式,會導致譯文艱澀難懂,但“整體性思維模式和分析型思維模式以及代代相傳”采用直譯的方法。直譯與意譯的統一是翻譯者必須要懂的方法論,不能偏其所好,揚一家之言。
直譯和意譯是兩個不同的翻譯策略,他們統一于同一文本的翻譯目的、翻譯過程和翻譯標準,兩者同屬于翻譯過程中的一個矛盾體,既對立又統一。在翻譯過程中,如果譯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表達相同的內容,一般可以直譯;如果譯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不能表達和原文相同的內容,一般應該意譯。正當的直譯必須在保全譯文與原文意義、內容、形象、文化意象以及語法、句法等結構盡量不變的情況下,做到譯文明白通順,否則就只能叫做死譯或硬譯;真正的意譯是指譯文脫離了原文的形象、句法或語法結構后對原文意義無所損益的翻譯,否則就只能叫做胡譯或亂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