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莞市樟木頭鎮(zhèn)實驗小學 賴碧蘭
以“實施養(yǎng)成好習慣教育,打造農村城市化名校”為辦學思路,以“好習慣終身受益”的校訓為內涵,努力將語文與習慣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是我校一直追求新理念。怎樣才能使習慣之路走得更寬呢?針對這一現象,我抓住我?!爸v文明、懂感恩、會讀書”的三個重點習慣之一的《養(yǎng)成感恩的習慣》,嘗試利用語文教學廣闊空間,搭建感恩習慣訓練平臺,力爭達到“雙劍合壁,天下無敵”之效。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表現的“恩”是豐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國之恩、社會之恩等。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掘教科書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去捕捉感恩習慣地訓練契機。
語文教材里有許多文質兼美的親情先贊歌,我們應該善于捕捉每篇課文中的感恩文化,將我校的《好習慣》中的感恩習慣拓展到語文教學當中,使之常規(guī)化、常久化。如教《桂林山水》《日出》《美麗的小興安嶺》《富饒的西沙群島》等課文,讓學生懂得感恩于大自然,是她給予了我們無限春光美景;教 《懷念母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她是我的朋友》《“精彩極了”和“槽糕透了”》《釣魚的啟示》等課文,從中折射出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情的感恩真諦。教 《難忘的啟蒙》《孔子拜師》等課文,使其懂得不管一個人取得多么值得驕傲的成績,都應該飲水思源,應該記住是自己的老師為他們的成長播下了最初的種子;教 《給予樹》《掌聲》時,讓學生學會用寬容的真情去對待每一個關心你的人。其次,推薦、引導學生閱讀包含親情感恩內容的作品,其作用往往勝過老師的空洞說教。教師帶著目的進行教學,學習帶著興趣來學習,不知不覺中讓感恩習慣得以訓練與鞏固。
作文是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是情感的升華。因此,結合語文教學內容把感恩教育滲透到作文教學中去,將會使感恩習慣訓練的范疇得以拓展。學到寫關于父母親的作文時,如“媽媽,我想對你說”“給爸爸的一封信”等,注重感恩習慣訓練,讓他們懂得“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的真正含義;學到寫關于“自然美景”的文章時,注重感恩習慣訓練,讓他們懂得大自然不僅保證了我們生存的物質條件,還以壯麗秀美的山川哺育我們的精神;學到關于寫“革命烈士”“輝煌祖國”的文章時,注重感恩習慣訓練,讓他們懂得珍愛生命,從祖國的優(yōu)秀兒女特別是在祖國危難時刻為祖國而獻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國的凝聚力和無盡的恩情。此外,結合“三八節(jié)”“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教師節(jié)”“感恩節(jié)”“國慶節(jié)”等,啟迪學生結合自身生活和學習體驗,表達對祖國、對師長的熱愛之情,使感恩教育得到深化。注重感恩習慣的訓練,使其貫穿于作文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通過表達心聲,把情感升華到報恩和施恩的層面,再引導學生深入思維,在思維中深刻認識事物的意義,體驗恩情的深廣。一位學生在習作中這樣寫道:“為我們擁有的慈愛的父母,為我們擁有的豐富的事物,為我們擁有的兄弟姐妹……感恩陽光給予我們燦爛的光輝,感恩小草給予我們清新的空氣感恩包羅萬象,感恩無處不在?!?/p>
在綜合性學習實踐探討與研究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農村的天然優(yōu)勢、城市特色,挖掘、開發(fā)課程資源,立足本土資源,優(yōu)化現代技術,架起農村城市化的資源橋梁,連通農村孩子久失的“感恩”之路,使之兩種資源達到相輔相成、惟妙惟肖之效。開展“感恩父母”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我們可以從“收集溫馨照”“算算親情帳”“講講親情故事”“了解父母”(包括工作、性格、愛好等)、“參與家庭大事記”(家里的日常開支、收入……)等方面。孩子們在參與、收集、訓練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平時視而不見的卻是一筆筆多么昂貴的財富。而這一筆筆財富又蘊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愛呀!感觸萬分之余,感動之心溢于言表。開展“熱愛祖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我們可以從“祖國的文化”“祖國的建設”“祖國的偉人”“祖國的關懷”等四大塊去了解祖國,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感恩于祖國母親對我們的關懷,從而立志長大后去建設,為祖國作貢獻。
這些“感恩活動”從感性的品評,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靈的碰撞,心中不禁蓄滿了深深的感恩情結,并把積蓄已久的感恩之心盡情地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