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明
1943年11月5日,德國納粹將1000多名猶太人從法國巴黎的德朗西集中營趕進了一列開往波蘭南部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火車,準備用毒氣將他們?nèi)刻幩馈?1歲的里歐·布霍爾茨和他的朋友曼弗雷德·希爾博斯坦也在其中。在上車后不久,他們就商量決定:尋找機會逃離死亡列車。
火車上的條件極其惡劣,沒有食物,沒有水喝,也沒有座位,50個人只有一個馬桶,污穢物四處流淌,散發(fā)的惡臭令人窒息。半夜時分,布霍爾茨決定實施逃跑計劃。他和希爾博斯坦輪流上陣,用了近3個小時,試圖撬開囚車側(cè)面一個小窗口的鐵柵欄,但卻沒有成功。這時,布霍爾茨看見了那個馬桶,他立馬脫下身上的套衫擰成繩索,對希爾博斯坦說:“用它在尿液中浸泡后,就能加強對柵欄鐵條的握力并拽開它。”兩人將套衫用尿液泡濕綁在小窗口的鐵柵欄上后,用力將窗戶鐵柵欄拉得足夠彎,然后擠過彎口逃了出去。
但是,逃生計劃還未徹底成功。為了不讓納粹士兵發(fā)現(xiàn),布霍爾茨和希爾博斯坦只能先趴在車廂邊緣觀察,伺機再跳下去。其間,他們不僅要巧妙躲避鐵軌探照燈的照射,還要提防納粹士兵每隔10分鐘對所有車廂的例行“火力監(jiān)督”。好不容易在車廂邊緣熬了一個多小時,當列車進入一個彎道角落時,兩人抓住機會跳下了車。在滑下一個小山坡后,他們快速向附近一片樹林的深處跑去。
布霍爾茨和希爾博斯坦連走帶跑了一整夜,穿過樹林,越過田野,于第二天黎明來到一個村莊。他們敲開了一戶人家的門,告訴開門的男主人說:“我們兩個出來游玩,迷了路,希望得到你的幫助。”男主人打量了兩人好一會兒,才將他們讓進房間,又吩咐妻子為他們做了飯,并拿出自己的衣服讓他們換上。臨走時,男主人囑咐道:“祝你們好運,但愿不要被再次裝進開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囚車?!边@句話讓他們明白,男主人從一開始就知道他們的身份,但仍冒著生命危險提供了幫助。兩人眼含熱淚,深深地向男主人鞠了一躬,踏上了希望之路。
德國歷史學(xué)家塔尼亞·馮·弗朗斯基在出版的《從放逐列車上逃跑的猶太人》一書中,講述了布霍爾茨和希爾博斯坦的故事,并披露在二戰(zhàn)納粹大屠殺期間,共有764名猶太人從“死亡列車”上逃跑。
不久前,93歲的布霍爾茨與世長辭。臨終時,幾個孩子問他:“爸爸,你一生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布霍爾茨微笑道:“在面對死亡威脅時,絕不輕易妥協(xié),心中始終藏著強烈的求生愿望,并以行動為這個愿望不懈努力?!闭f完,就安詳?shù)亻]上眼睛,離開了他用自由心靈盡情擁抱過的這個世界。
厄運往往給人帶來不幸,但卻不能摧毀勇敢者的信念,只有拼死一搏的人,才能絕境逢生。
素材分析:
信念是一個人最強大的動力,哪怕身處最深的谷底,只要信念不缺失,只要堅持不放棄,就一定能渡過所有難關(guān),迎來自由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