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鵬
(江蘇省西亭高級中學 226301)
設疑啟思是重要的教學手段,高中物理教學中我們的設疑不是要讓學生立刻進行解答,我們希望問題的創(chuàng)設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醞釀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使得他們以積極而活躍的姿態(tài)投入到學習之中,從而促成學習效率的提升.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抓住教材的關鍵,在學生探究的重難點之處進行設疑,引導學生集中精力,藉此對教學要點進行突破,進而幫助學生更加牢固地對關鍵知識進行掌握,以實現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
例如盧瑟福結合粒子散射實驗的有關結論,否定了湯姆孫的棗糕模型,建立起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而玻爾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假說,對盧瑟福的理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由棗糕模型到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再到玻爾的原子結構模型,這是近代物理學史上最為傳奇的一頁,其中蘊含著由實驗到假說,再由實驗到假說修正的科學方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qū),那就是他們會局限于對相關模型進行死記硬背,偏偏忽略了隱藏在假說背后的科學方法和研究方法,而這也正是教師需要提醒學生予以特別關注的地方.
為了讓學生的研究更加有針對性,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1)粒子散射實驗在人們探索原子結構過程中的意義?(2)相比于棗糕模型,原子核式結構有什么不同?(3)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存在哪些較為明顯的不足之處?(4)玻爾原子模型與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有什么不同?(5)請簡述玻爾原子結構的成功之處和局限性.
教材內容往往平鋪直敘,學生如果將其當做科普性的文章進行閱讀,自然也就很難產生較為深刻的認識.教師恰到好處的提問,將知識的重難點凸顯出來,對學生施以啟發(fā)和引導的作用,這有助于在教學中體現啟發(fā)性原則,同時還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對課堂效率的提升有著顯著的作用.
從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會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正如馮純伯先生所言:生活中處處都有生活的影子,到處都不缺少需要思考的問題.教師要善于搜集學生生活周邊的實例,并將此作為素材來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疑問,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其展開思考,由此將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識,同時還將激起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拓展他們的知識面,讓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成就感.
例如,在學習過查理定律之后,教師提出問題:在冬季,如果熱水瓶當天晚上只用了半瓶,第二天早上要想把瓶蓋打開時就會感到非常費力,這是什么原因?當然保溫性能特別好的瓶子這種現象不會太明顯,如果是滿瓶的開水,也不會出現這種情形.這種問題有效激起學生心理的共鳴,特別是寄宿生,他們在學校經常會遇到這種情形,因為他們一瓶開水往往是要分兩天用的.是什么原因呢?因為對應章節(jié)正在研究氣體的有關性質,所以學生的遷移思維很快將半瓶開水上方的空氣作為研究對象,隔了一個晚上會導致開水溫度發(fā)生降低,如果瓶子保溫性能較差,則溫度下降的幅度就更大.結合查理定律可知,等容變化的氣體壓強與其溫度成正比,當溫度降低時,瓶中氣體的壓強減小,外部的大氣壓與內部氣體壓強的差值就把瓶塞死死地頂住.如果保溫性能很好,則瓶中的溫度不會出現多大幅度的調整,因此也就不會發(fā)生太過明顯的壓強改變;如果是整瓶開水,則上方幾乎沒有空氣,因此不會出現氣體壓強的問題,所以這兩種情況下都不會出現瓶塞拿不出的情形.當學生解釋了上述現象后,教師還可以提問:如何更加輕松地將瓶塞拔出?對于如此充滿生活趣味的問題,學生自然樂于參與思考和討論,他們的認識也將因此而獲得提升.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踐來創(chuàng)設情境,并設置相應的問題以有效激活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能夠在疑問解答中獲得知識的增長,這也有利于學生更加高效而持續(xù)的發(fā)展.
課程標準指出,我們的教學內容不僅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科技發(fā)展,也要充分反映科技發(fā)展的最新成果和重大突破,當然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科技應用過程中所帶來的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從這一方面來講,與物理相關的科技成果為我們的設疑啟思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素材.
例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很多問題暴露出來,比如噪音問題.最近德國的科學家開發(fā)出一種防噪音窗戶,這種窗戶上安裝有某種特殊的揚聲裝置,它所發(fā)出的聲音能夠有效地起到消音和降噪的效果.你能通過物理原理對此進行解釋嗎?學生通過機械波的學習,已經明確兩列波發(fā)生干涉后將出現加強區(qū)和減弱區(qū),但是卻很少能將相關知識運用于實踐之中,現在以科技發(fā)展的最新成果來構建問題的背景,讓學生展開分析.當然學生也許一時摸不著頭腦,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合作學習的方式,讓他們在討論中相互啟發(fā),這樣將有助于學生更快地摸到問題解決的門徑,從而發(fā)現干涉規(guī)律在此裝置中的巧妙應用.
科技發(fā)展的背后蘊含著大量的物理原理,以相關成果為情境來創(chuàng)設問題,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同時這也將有效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他們的參與意識,落實物理教學的三維目標體系.
綜上所述,設疑只是一種手段,啟思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教師通過巧妙的設疑,以此來設置懸念感,讓學生在問題探索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參考文獻:
[1]孫紅文.從課型角度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如何預設問題串[J].中學物理,2014(4).
[2]戴世燦,龔華江.談談物理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度[J].物理通報,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