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薇薇
(江蘇省南通市虹橋二中 226001)
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該從學生的基礎出發(fā),就初中物理教學的起始階段尤其如此.考慮到學生在小學科學課程中已經接觸過部分物理知識,因此初中物理教師要做好銜接教學的工作,如此才能讓物理核心素養(yǎng)落地.
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講,初中物理的很多知識都是小學科學教學內容的深化與拓展,所以初中物理教師,必須明確這兩門功課在內容上的銜接點,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促使知識正遷移效應的發(fā)揮,這樣的處理也有助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也能夠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積極.
學生在系統(tǒng)化學習物理之前,已經對所生活的世界產生了認識和理解,這也在一定程度讓他們形成很多觀念性的認識,這些認識經常帶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再加上小學科學課堂也沒有給出科學而詳實地分析,由此也就容易讓學生產生一些錯覺,進而產生思維定勢.我們的銜接教學就是要在這些地方切入,由此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讓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新課的學習之中.
興趣是驅動人們不斷探索和前進的動力源泉,艾賓浩斯對遺忘規(guī)律的研究也告訴我們,那些沒有意義,且學生缺乏興趣的內容是最容易被遺忘的.和學生溝通時,我們發(fā)現(xiàn)科學是學生在小學階段最感興趣的一門功課,因此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初中物理時,要善于引導學生延續(xù)這種興趣,這必將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他們的自主性和自覺意識也將因此而得到強化.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并沒有將這種興趣延續(xù)過來,這主要還是初中物理教師沒有做好積極而有效的引導,為此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深度反思和歸因,探索有效喚醒學生熱情,激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式.
從興趣的特征來講,初中生的學習興趣主要還是一種自覺興趣,這一點和小學生非常相似,即那些新奇而陌生的事物或景象總能對他們產生強大的吸引力,物理學充滿生活化和奇異性的現(xiàn)象也是最讓他們著迷的地方.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引入課題,引導學生認識新的知識.學生很喜歡聽故事,我們就以故事或寓言的方式來創(chuàng)設情境,比如為了讓學生認識到測量結果必須加單位,我們可以用阿凡提的故事來增添課堂的趣味,巴依老爺問阿凡提:“都說你阿凡提聰明絕頂,那么你知道眼前這條河里有多少桶水嗎?”阿凡提笑著說:“這要看桶有多大,如果桶正好與河一樣大,那么就是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河的一半大,那么就是兩桶水;如果桶是河的三分之一大,那么就是三桶水;……”學生聽了這個故事,自然也就明確測量應該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否則誰大誰小就沒有意義了,而這個標準在物理上就被稱為“單位”.與之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講解浮力時,我們讓學生研究隱含在曹沖稱象這一故事中的物理原理;講解凹面鏡時,我們和學生講述阿基米德?lián)魯×_馬軍隊的故事;講解大氣壓強時,我們和學生分享自己在高原地區(qū)的旅游經歷和感覺.鮮活而有趣的故事能夠為學生建構生動的學習情境,學生會因為這些故事而倍感有趣,他們也將更加真切地把握物理知識,并從中感悟到科學思想和方法,如此學生的視野將更加開闊,探索的熱情將無比高漲.
在小學階段,科學課程的課標要求教師要緊密結合知識的教學來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由此可見,科學探究是我們應該一以貫之的教學主線,而知識的探索和學習應該是科學探究的核心所在.當前的物理課堂一直有這樣的傾向,即一談到科學探究就是強調思想和方法,強調讓學生在切身體驗中進行研究和探索,而知識應該放在最次要的位置,這種觀念完全割裂了知識與方法、知識與思想、知識與過程的關系,甚至將它們完全對立起來,這顯然是荒謬的.
學生經過了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之后,他們已經建立了一定的概念體系和經驗基礎.我們在初中階段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時,務必要重視學生的已有基礎,同時也要施以有效引導,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建立科學的概念.在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究活動時,我們應該指導他們對新的認知進行感知,同時也要注重對接學生的已有基礎,讓學生對新學知識逐步形成認識.比如有關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認識到振動在聲音產生中的作用,他們也知道介質對聲音傳播的意義.但是這些都是學生在四年級時的所學內容,到初中階段再次接觸這些內容時,學生對很多內容已經遺忘,當然也有部分學生依然也有著深刻的記憶.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既不能以復習的方式來重新梳理,也不能以純粹的講解進行灌輸,我們可以通過問題的方式將所要探索的概念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進行思考、分析、討論,并最終實現(xiàn)總結.這樣的教學過程就將自主權完全地交給了學生,部分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向基礎薄弱的學生傳授自己對問題的認識,那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對于自己不熟悉的地方會發(fā)出針對性的提問,如此這般,學生將形成非常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物理概念是學生知識體系的基礎所在,在初中物理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務必要關注學生對概念的認識和理解,須知學生小學階段的科學學習是將所有的知識混雜在一起進行教學的,因此,我們做好銜接工作,就是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將物理知識梳理出來,并進行重新的整合,以促成知識的系統(tǒng)化搭建.
實驗是學生物理探究的主要手段,在學生的小學階段,教師會安排學生在自己家里進行一系列研究和探索,通過一些家庭小實驗來研究自己感興趣的科學問題.這對發(fā)展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我們要延續(xù)這種優(yōu)秀的學習方式,安排學生在課后圍繞新學內容或是自己感興趣的物理問題展開探索.當然,這里必須強調的是,教師不能提出過分嚴格的要求,否則一旦實驗成為一種負擔,學生將很難產生研究和探索的興致.而且教師也應該進行適當?shù)匾龑?,鼓勵學生從生活中選取素材,同時也提供一些簡單易行的實驗課題給學生,從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著手來引導學生自主進行家庭小實驗.
器材的生活化、內容的趣味化、方法的簡單化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家庭物理小實驗的基本特點.比如探究裝滿水的杯子中能放上多少根回形針,這個實驗所用到的器材就是裝滿水的杯子和一把回形針,有關器材可以說是觸手可得.為了增強對實驗的引導,教師應該充分運用當前便利的信息技術手段,比如讓學生將自己的實驗成果曬到朋友圈上,和同學比一比自己的實驗水平如何.當然,學生可能在實驗中也會遇到一些困難,教師也可以在網絡上及時進行指導和啟發(fā),幫助他們克服障礙,提升實驗效率.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研究學生小學階段科學課程學習的基礎和方法,這樣才能在初中課堂上做到更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也將更快地適應初中物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