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媛媛 呂映雪
國家形象片是國家形象建構的重要方式和載體,也是各國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方式與策略。①近年來隨著國家形象的重要價值和戰(zhàn)略意義被廣泛認知,我國在系統(tǒng)性塑造全新中國形象、擴大中國影響力方面步伐加快。2017年10月21日,十九大召開期間,新版國家形象宣傳片《中國進入新時代》由人民日報以微視頻方式發(fā)布,3分零2秒的宣傳片當天點擊量接近3億,不少網(wǎng)友看后表示“熱淚盈眶”“自豪感油然而生”②,該片也受到各大媒體的大力宣傳和點贊,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本文提出新版國家形象片表現(xiàn)了自信、從容、平和的國家形象,通過“中國夢”的跨文化表達,傳達了“以人為本”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理念,彰顯了中國進入新時代的大國氣魄、從容風范。
中國第一次系統(tǒng)的、有組織的對外宣傳是1993年北京申辦2000年奧運會,中國政府首次認識到公關戰(zhàn)略、形象宣傳的重要。2001年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著名導演張藝謀執(zhí)導的4分鐘宣傳片《新北京,新奧運》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中國的新氣象。2009年商務部與四家中國行業(yè)協(xié)會制作了《中國制造》在CNN等國際主流媒體投放,被認為是我國“第一次主動制作和投放的國家形象片”。2011年國務院新聞辦牽頭制作的姊妹片《中國形象·人物篇》《中國形象·角度篇》先后亮相于紐約時報廣場,是中國在西方國家的媒體和公共場合進行首次大規(guī)模、全景式的中國國家形象呈現(xiàn),引起國內外巨大反響。2012年國家旅游局以“傳承·綻放·繪中國”為主題,推出中國文化系列形象宣傳片《文化中國》,展現(xiàn)了藝術中國的美麗形象。2015年網(wǎng)絡作家周小平執(zhí)導的網(wǎng)絡賀歲短片《Hi,I’m China》引爆了微信朋友圈和微博,這部時長不足5分鐘的形象片,在YouTube和Twitter上被廣泛分享。2015年春節(jié),由中央電視臺和英國BBC聯(lián)合攝制的紀錄片《Wild China》(《美麗中國》)首次在倫敦的皮卡迪利廣場黃金廣告位登場。這些風格各異、內涵豐富的國家形象片從不同側面表現(xiàn)了中國的悠久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偉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成就。
2017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人民日報攜手北京蘭普博森策劃公司,邀請上海導演郭育明拍攝國家最新形象片《中國進入新時代》。該片以“我的中國夢”為主題,先是每個人物穿插著進行自我介紹,然后7位不同年齡、不同身份的“代言人”出鏡講述各自的中國夢。全片前半段運用短鏡頭的快切換,結構緊湊,后半段運用流暢細致的慢鏡頭,將中國夢的主題娓娓道來,人物的語言質樸真實、畫面色彩濃郁、節(jié)奏張弛有度,整片充滿了文藝色彩和恢弘氣派。
國家理念是國家形象的表征,是一個國家政治價值觀的理論表述,在國家形象塑造與傳播中占據(jù)著基礎性和統(tǒng)攝性的地位。中國國家理念包括中國幾千年歷史所沉淀的傳統(tǒng)、黨和國家所沉淀的社會主義遺產(chǎn)、世界其他民族的先進理念。③有學者指出:國家形象最根本的決定因素,不取決于媒體“如何傳”,也不取決于外在的因素“如何建構”,而首先取決于國家主體的“想做什么樣的國家”以及相應的“如何做”,即最終決定于一個國家秉持何種國家理念以及在這種國家理念指導之下所進行的國家建設實踐。④中國國家理念不僅來源于中國五千年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蘊含著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吸收西方社會國家理念的先進因素和養(yǎng)分。新版國家形象片在“十九大”背景下,以《中國進入新時代》命名,傳達了以人為本、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國家發(fā)展理念。
“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執(zhí)政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把人民群眾作為推動歷史前進的主體,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改革開放近40年,千千萬萬最普通的中國人憑借自己的勤勉、堅韌,改變了過去積貧積弱的形象,他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更是中國形象的代表。⑤凡人故事的背后,傳承著最平凡的價值觀和精神操守。《中國進入新時代》畫面中湖邊舞蹈的藏族姑娘、工廠里行走的工人、拎著菜走在小區(qū)的大爺……這些籍籍無名卻懷揣夢想的普通勞動者,展現(xiàn)進入新時代的中國的開放和自信。重視人的尊嚴、價值和幸福,追求人的全面發(fā)展,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契合現(xiàn)代西方人本主義的現(xiàn)代思潮。⑥新版國家形象片以個人化的視角切入,將人類的共同情感和價值作為主要基調,傳達中國以人為本的執(zhí)政理念,強調中西方共同價值,促使不同文化差異下的人們產(chǎn)生了同樣的情感共鳴。
“中國夢”,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zhí)政理念,習總書記將“中國夢”定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九大號召:“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中國夢”承載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和共同期盼,也集中體現(xiàn)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鮮明特色。
新版國家形象片面對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以“夢”為主題,7個分屬不同領域的人物,分別闡述的自己的中國夢:藏族小女孩次央拉姆的天安門夢、中國北車長客股份有限公司員工謝元立的高鐵夢、牡丹集團公司員工李旭鈞的人民幸福夢、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xiāng)大灣村村民陳澤申的脫貧夢、國內陸金所公司CEO計葵生的中國發(fā)展夢、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副政治委員兼執(zhí)行隊長李強的守衛(wèi)夢、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院長郭博智的飛機夢等。這些“中國夢”的表達塑造了當代中國人親和自信、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生活激情的形象,蘊藏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化理念。
在表意上,“夢想”的概念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其內涵具有海外傳播的“接地性”和“普適性”,是中國話語能被西方觀眾接受的“通用語碼”和“共同的意義空間”?!爸袊鴫簟闭宫F(xiàn)了中國話語體系與世界話語體系融通的意愿和訴求,凝聚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共識。同時中國夢的集體表達是當下國情民心的精準反映,成為中國崛起的時代隱喻。中華民族的復興之夢,由千千萬萬普通中國人的夢想?yún)R聚而成。
美國傳播學者彼得斯在《交流的無奈》中曾發(fā)出感慨:“中國文明中發(fā)現(xiàn)了那么多智能和智慧,可是西方對此仍是那樣地無知”。⑦對于西方媒體和受眾而言,中國曾經(jīng)是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他者,經(jīng)過媒介化定位的中國,往往滲透著西方想象。改革開放40年,中西方政治、文化、社會交往越來越密切,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國家形象問題更顯迫切。新版國家形象片在國家形象的塑造上日益走出中西二元對立思維模式,從過去在表達方式、傳播符碼上向歐美靠攏,一味迎合發(fā)達國家的敘事視角、審美趣味,到擯棄“宣傳腔調”,以自由開放、親切友好、激昂澎湃的敘事姿態(tài),自信、從容的展現(xiàn)發(fā)展壯大中的中國國家形象,傳達了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美好愿望和國家理念,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平常國家心態(tài)”。
注釋:
①林少雄.國家形象的視覺呈現(xiàn)與傳播策略:以國家形象片為例[J].科學發(fā)展,2012(7).
②網(wǎng)友是如何評價最新國家形象宣傳片《中國進入新時代》的?[EB/OL].百度派,[2017-10-26].http://p.baidu.com/question/35536162633836386363650a00.
③李彥冰.國家形象傳播中國家理念的調整與重構[J].新聞愛好者,2012(20).
④李彥冰,荊學民.國家形象傳播研究的幾個問題[J].國際新聞界,2010(6).
⑤李偉.普通中國人才是中國形象的代表[EB/OL].中國 文 明 網(wǎng) ,[2014-09-19]http://www.wenming.cn/wmpl_pd/yczl/201409/t20140919_2186638.shtml.
⑥丁東紅.現(xiàn)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9(4).
⑦[美]彼得斯.交流的無奈[M].河道寬 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