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根
(長樂第一中學,福建 長樂 350200)
新一輪的高中化學課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培養(yǎng)目標和考查目標,“核心素養(yǎng)”處于統(tǒng)領課程設置、教學實踐和評價的基礎地位?!皩W案”將學案、教案有機結合,是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的載體,“導學案”模式突出“學習前置和問題前置”,要求學生圍繞教師課前設計的教學情景、任務和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和活動探究,在教師“導”與學生“學”中推進課堂,主動建構知識體系?!皩W案”模式能有效地開展“能力與素養(yǎng)立意”的教學實踐,從而提升學生學科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核心素養(yǎng)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yǎng)、社會關愛、國家情懷。[1]化學學科素養(yǎng)是指一個人能夠從化學角度來觀察事物且運用化學技能來解決問題的內在涵養(yǎng),它包括化學基礎知識、化學思維素養(yǎng)、化學信息素養(yǎng)、跨學科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等學科特色品質。教育部組織專家討論、研制,從五個維度概括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證據(jù)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2]
“導學案”不同于常規(guī)的“教案”,它將學案、教案有機結合,指導學生實施主動學習、合作探究、構建知識體系等。用“學案”來“導學”,要遵循“引導性”原則,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學會思考”,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本理念。學習前置和情境問題前置、任務驅動和主動探究,有助于師生整合教學資源進行證據(jù)推理,加深學生對化學信息素養(yǎng)和對相關模型的認知,更好地宏微結合、體驗變化可控與平衡思想,從而提升學生化學思維品質和理性分析精神。
諾貝爾獎獲得者馮·勞厄曾說:“教育給予人們的無非是當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忘記后所剩下來的東西。”化學知識終究會忘記,只有化學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受益終生。所以,“導學案”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啟發(fā)性”原則,無論是選擇的生活化、科學性情境材料還是由此設置的問題任務,都能啟發(fā)思維,培養(yǎng)頓悟性,力求觸動學生心靈深處,并在教師的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過程中真正有所收獲:要么升華了對化學知識原理的理解,要么提升了化學學科能力,要么增強了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或者更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這些才應該成為“評價教師的有效教學和學生學業(yè)成就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中國儒家倡導“因材施教”思想;“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如果最大程度地個性化教學,教育會產生最大的功效?;瘜W“導學案”教學要根據(jù)學生的資質、興趣、潛能等不同特點,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設置“個性化”情境材料或問題,也可以“分層次”布置作業(yè)、針對性練習講評等,盡量關注不同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變化、探究過程中合作程度的加深、思維能力和發(fā)展性素養(yǎng)的提高,對學生進行積極的“發(fā)展性評價”和“個性化評價”,促使每個學生全面發(fā)展。
要從“導學案”各教學流程去思考提升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方法技巧和實施策略?!皩W案”編制、“導學案”運用、課后總結提升等每個階段,都要關注“教學目標設置—學生自主學習、活動探究—主動構建知識體系—課堂檢測、課后反思”等環(huán)節(jié)在提升能力和素養(yǎng)方面的實效。
“導學案”與教材有區(qū)別,作為學案、教案的有機結合,它更多的是能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而編制的講學方案。編制內容依據(jù)化學教材和課程標準,編制時要關注本校、本班不同學生實際情況,根據(jù)不同的課型和要求進行具體設計,力求讓講學稿成為師生合作互動的“生動腳本”?!皩W案”編制一般分為課題及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及設置依據(jù)、學習方法指導、教學內容學習過程、自我檢測與學習反思等5個部分。更多地把課堂定位為主題式探究活動,盡量讓學生有更多機會參與自主思考、合作討論、相互質疑或動手實驗,教師要把控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機智地利用生成性資源進行引導、歸納、提升。
在“導學案”中,學習目標依然著眼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但要有意識地注意把三維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整合,突出課程內容中蘊含的化學思想、化學價值觀、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可以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放在第一點進行表達,即順序排列為“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知識與技能”和“過程與方法”。
因為導學案教學突出“學習前置”,學生在課堂中是“依案自學”,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前置,可以讓學生一拿到導學案就看到這個學習目標,從而留下深刻印象和啟發(fā)性思考。讓學生明白化學知識不再是唯一追求,知識原理的學習是“路徑”,培養(yǎng)學科能力、形成化學思維和化學學科素養(yǎng)、提升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才是“學業(yè)成就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03年實驗)》在“評價建議”中指出“測試應注意選擇真實情境的綜合性、開放性的問題”。高中生的思維特點和生活閱歷決定他們還不善于利用“化學眼光”來觀察生活,化學教師不能把導學案變成教材知識點的羅列,要拓展與本課時相關的化學發(fā)展史、熱門科學話題作為情境導入,要善于聯(lián)系生活案例、關注社會熱點作為情境資源背景,設置問題,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思考。
生活化情境案例和時政性資源整合,更多的是突顯出化學知識的社會價值,提高學生用化學思維觀察生活能力和用化學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當然,化學課堂“生活化”,不是簡單地用生活實例替代教材內容,它更重要的是體現(xiàn)開放式課堂理念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原則。[3]
導學案具體實施過程為:學生依案自學—自主思考、活動探究—信息反饋、點撥精講—構建知識體系—練習檢測、反思領悟等。導學案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學會學習,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
教師在導學案中以情境資源為背景設置的問題,要給學生比較充足的自主思考和活動探究時間,層次較高的綜合性問題和需要知識遷移的問題,可采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從合作中獲得思維過程與情感經歷,在思維差異的碰撞中獲得新思路,在活動探究中尋找證據(jù)進行推理,學習小組最好能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交流探究心得。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參與課堂,點撥、啟發(fā)、引導、總結、提升,將“導”和“學”有機結合,提高課堂效率。
皮亞杰認為:一切真知都應該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重新發(fā)明,至少由他重新構建,而不是草率地仁慈地給他。既明確每個知識要素,又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體系,只要給出一個思維起點,學生均能通過思維發(fā)散,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內化、升華對化學原理的理解,自覺地用化學的思想、思維分析問題并證據(jù)推理。這是一個系統(tǒng)優(yōu)化的過程,能引導學生從更高的視野和境界上理解知識,把握宏觀體系又掌握知識細節(jié),促進學生透過宏觀現(xiàn)象把握微觀本質。
[1]樊蘭君.基于“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下的課堂教學思考[J].陜西教育(教學版),2016(1).
[2]張賢金,吳新建,葉燕珠,等.基于“核心素養(yǎng)”理解的高中化學教師培訓實踐[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4).
[3]吳晗清,肖美超.聯(lián)系生活的化學教學研究[J].化學教學,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