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學院 人文學院,云南 昭通 657000)
清初鼎革之際,元、明以來的土司制度得以延續(xù)。隨著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程度的加深,這種以土官治土民的邊疆政策,越來越顯露出弊端。在明朝鎮(zhèn)雄的小規(guī)模改土歸流嘗試和數十年休養(yǎng)生息之后,雍正在即位不久就正式拉開在西南地區(qū)大規(guī)模改土歸流的序幕。雍正朝西南地區(qū)的改土歸流規(guī)模宏大,彰顯史冊,而在昭通地區(qū)對原烏蒙、鎮(zhèn)雄兩土府的改土歸流更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其時間之長,規(guī)模之大,動蕩之巨,卷入矛盾之多,對云南行政區(qū)劃與西南社會發(fā)展影響之深遠,都具有典型的意義。目前學界對于滇東北改土歸流的前因后果及其過程,都已經有了詳細的梳理,本文僅就清初滇東北土司制度的延續(xù)、清廷對土司的管理以及國家歷史視野下滇東北改土歸流的重新認識等問題展開論述,以期能對昭通改土歸流的歷史作幾點側面的補充。
經歷長期戰(zhàn)亂之后的云南各地,一片凋敝。順治末年,云貴總督趙廷臣自曲靖府起行,由云南省城前往寧州等處催辦糧草,經過滇中滇東北一帶地方,“目擊沿路窮民菜色鳩形,采芹為食,挖蕨為糧,有死于道途溝澗者,有死于寺廟破屋者,有死于山路田野者,有死于傍磎曲徑者,甚有母食其女,子棄其父。聞不忍聞,見不忍見”。在此情況下,清軍甚至連軍隊糧草都無法繼續(xù)征買,“附近州縣周圍二三百里征買已竭,凡民間存谷,亦皆搜買殆盡?!保?]
在這種百廢待舉的背景下,清王朝進軍西南之初,即認識到進取西南要著首在收拾人心。例如主持進軍西南軍務的洪承疇就認為,云貴“山川峻阻,林叢深密,大路僅通一線,四周盡屬險峒,苗蠻族多,民人絕少,風俗全然不同,性情殊不相類,古稱難治……必先得土司苗蠻之心而后可為。”[2]順治帝還頒發(fā)諭旨,要求“各處土司,原應世守地方,不得輕聽叛逆招誘,自外王化。凡未經歸順,今來投誠者,開具原管地方部落,準與照舊襲封,有擒執(zhí)叛逆來獻者,仍厚加升賞;已歸順土司官,曾立功績及未經授職者,該督撫按官通察具奏,論功升授?!保?]可見,清朝統(tǒng)治者對西南地區(qū)聚居的各少數民族頭領,凡投順清朝并立有戰(zhàn)功者,一律照舊封為土司或土官。
面對川滇黔邊彝族聚居區(qū)客觀存在的現實情況,清初繼續(xù)實行元、明以來與漢族地區(qū)不同的土司制度,是有其現實考慮的。清初土司制度的基本內容也與明朝時期相同,沒有太大變化?!拔髂现T省,水復山重,草木蒙昧,云霧晦冥,人生其間,……言語飲食,迥殊華風,曰苗、曰蠻,史冊屢紀,顧略有區(qū)別。無君長不相統(tǒng)屬之謂苗,各長其部割據一方之謂蠻。……遠者自漢、唐,近亦自宋、元,各君其君,各子其子,根底深固,族姻互結。假我爵祿,寵之名號,乃易為統(tǒng)攝,幫奔走惟命,皆蠻之類?!宄跻蛎髦?,屬平西、定南諸藩鎮(zhèn)撫之?!渫凉巽曁?,曰宣慰司,曰招討司,曰安撫司,曰長官司,以勞績之多寡,分尊卑之等差,而府、州、縣之名亦往往有之。”[4]
以此為原則,清初沿明制置四川省、云南省及下屬的府、州、縣各級政權機構,僅在前朝基礎上進行適當調整。與明王朝不同的是,設置總督掌管一方的政治、軍事大權,代表中央王朝加強了對地方的集權統(tǒng)治。《清史稿》卷一百一十四《職官志一》說:“世祖入關,因明遺制,……外臺督撫,杜其紛更,著為令甲?!?云南則設巡撫治云南府(治今昆明市),并設云貴總督,云南、貴州省互駐??滴踉辏?662年),分設云南、貴州總督,云南總督駐云南曲靖;三年,裁貴州總督,仍設云貴總督,駐貴陽;二十二年,云貴總督又移駐云南。而今昭通市范圍所屬的原烏蒙軍民府、鎮(zhèn)雄軍民府,以及與之有密切關系的東川軍民府、烏撒軍民府等,于順治末年先后設置,俱隸四川。據倪蛻《云南事略》載:“順治十六年,命洪承疇至滇經略,于是王會等率屬歸降,并四川烏蒙、鎮(zhèn)雄、烏撒、東川等土司悉先后歸附?!?/p>
以今川滇黔邊區(qū)來看,各彝族土府的設置具體為:烏蒙軍民府,初襲明制,治所在今云南昭通市昭陽區(qū)舊圃鎮(zhèn),無屬領。烏撒軍民府,初襲明制,治所在今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駐地草海鎮(zhèn),無屬領。[5]鎮(zhèn)雄軍民府,治所即今云南省鎮(zhèn)雄縣駐地烏峰鎮(zhèn),襲明制,領懷德、威信、歸化、安靜4長官司。東川軍民府,治所即今云南會澤縣駐地金鐘鎮(zhèn),初為東川土府,襲明制,無屬領。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改流,設知府、經歷。[6]
烏蒙軍民府雖無屬領,但根據相關資料可知,大關洗馬溪、甕達,永善米貼,魯甸等部均歸其管轄,也往往是烏蒙土知府的兄弟或諸子分封之地。烏蒙與鎮(zhèn)雄兩府內設副職流官通判,對土官取輔助并監(jiān)督之責。明末清初之際,烏蒙土知府世系傳承無明確記載,從相應文獻推測,大約經歷祿承爵——祿天德——祿天倫——祿鼎乾——祿萬鐘等數任土府。祿天德之妹為水西土司安坤之妻,祿天倫三個女兒先后嫁給鎮(zhèn)雄土知府隴聯嵩,四川馬湖磨波長官司祿永忠為其兄。
鎮(zhèn)雄軍民府繼明末隴懷玉之后,清代順治初年開始陸續(xù)經歷隴鴻勛(順治十六年加升按察副使)、隴天成(康熙年間承襲)、隴天佑(天成弟,康熙年間承襲)、隴聯岳(康熙中承襲)、隴聯嵩(聯岳弟,康熙末承襲)、隴慶侯(雍正二年承襲,五年改土歸流后廢)數代土府。[7]
此外今昭通綏江境,清初劃屬馬湖府。明代以降,馬湖府領雷波、泥溪、平夷、蠻夷、沐川五長官司,除雷波外,其余四長官司均另設副長官司。前明時期,今綏江縣城老城區(qū)中城鎮(zhèn)以及南岸鎮(zhèn)南岸村,分別建平夷、蠻夷副長官衙署。嘉慶《四川通志》卷八十二載:順治十六年(1659年),李國英取馬湖、敘州,“土司牟勝負固未服,國英擒之,解勝赴京,得旨:令勝回蜀招未服者以贖罪”,馬湖諸長官司遂先后歸順清廷。清沿明制,綏域分屬平夷、蠻夷、泥溪三司。其中,泥溪長官司副長官,駐今云南綏江縣會儀鎮(zhèn)。明末土司為王居極,其子王勤民于康熙二十二年襲副長官。直到雍正八年(1730年),悔泥溪(即會儀鎮(zhèn))才撥屬云南昭通府。[8]永善縣檜溪阿興土千戶安象恒,其先安永長,為阿興土人。康熙三十四年,因化諭苗蠻投誠而授土千戶,給印信,駐防檜溪。
清初烏蒙等處歸附,終康熙之世為土司統(tǒng)制,經68年始改土歸流。
考慮到“土官之亂,起于承襲”,順治、康熙年間對土司的管理較明代更加嚴密,對土司承襲之制尤為關注。雖然規(guī)定土官和土司都可世襲,但規(guī)定承襲須按宗支嫡庶順序。因而令土司事先呈報宗支圖譜,注明嫡庶、履歷及有無嗣子,將原發(fā)給的印信號紙交有司審核、勘合,由督撫具題請襲,杜絕爭襲事件發(fā)生。承襲之法,先嫡后庶,先族內后族外.以嫡子嫡孫承襲為主,無嫡子嫡孫始可由庶子庶孫承襲,無子孫方可由其弟或族人或妻等人承襲。承襲人的具體年齡及資歷也作了規(guī)定:“土官子弟,年至十五,方準承襲。未滿十五歲者,督撫報部,將土官印信事務,令本族土舍護理,候承襲之人年滿十五,督撫題請承襲”;年齡之外,還須無犯罪事實,且經儒學教化方可承襲。土司承襲辦理時間也有一定期限,一般為半年以內。[9]
清初對土司的要求,主要表現為“額以賦役、聽我驅調”,即突出賦稅的方式加強對土司的控制,明確土司“惟貢、惟賦、惟兵”的職守,即納貢、征賦和制土兵三項任務。為此,中央對土司制訂了較為詳細的稅賦、管屬、征調制度,對土司轄地的控制得以增強?!肚迨犯濉ね了緜鳌份d:凡宣慰、宣撫、安撫、長官等司之承襲隸兵部;土府、土州之承襲隸吏部。凡土司貢賦,或比年一貢,或三年一貢,各因其土產,谷米、牛馬、皮、布皆折以銀,而會計于戶部。
清順治十六年(1659),烏蒙內附。順治十八年,清廷定烏蒙等府歲納蕎額?!豆沤駡D書集成》有云:“順治十八年,復準貴州鎮(zhèn)雄府歲納蕎四百六十石,烏蒙府歲納蕎三百石,折征銀三百兩?!币陨鲜w價每石銀一兩。按:鎮(zhèn)雄府曾隸貴州省,蕎糧額多于昭通??滴跞辏?664),準烏蒙等處額征米蕎,不入考成?!豆沤駡D書集成》亦載:“康熙三年,復準烏蒙、鎮(zhèn)雄等處額征米蕎,俱稱報效,原示羈縻,不載入考成冊?!睆哪撤N角度說,為了穩(wěn)定局勢,少生變亂,清初對土司較為寬容。其賦稅數量主要還在于實現中央統(tǒng)治的象征意義。清代土司不再進京朝覲、納貢,所納土貢折成銀兩,交省解送,免去進京的徒勞往返。
作為對滇東北土司地區(qū)管理策略之一的文化教育,也在明代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清政府規(guī)定土司子弟,必須入學習禮?!肚迨犯濉份d:順治十五年,貴州巡撫趙廷臣疏言:“臣以為教化無不可施之地。請自后應襲土官年十三以上者,令入學習禮,由儒學起送承襲。其族屬子弟愿入學讀書者,亦許其仕進”,使“儒教日興,而悍俗漸變”,奉中央王朝為正統(tǒng),崇尚儒道文化。[10]《清朝文獻通考》卷六十九也載:順治十八年“令滇省土官子弟就近各學立課教誨”;康熙四十四年“令貴州各府州縣設立義學,土司承襲子弟送學肄業(yè),以俟襲替。其族屬子弟并苗民子弟愿入學者,亦令送學”[11]。清政府在地方府州縣設立義學時,還專為土司子弟設置了入學名額,讓土司子弟與在學生員一起,學習清政府所規(guī)定的必讀書。[12]
以上具體而完備的規(guī)定,在西南土司地區(qū)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它們將土司承襲納入較為規(guī)范的軌道,使得土司為保持世襲權威,不得不認真執(zhí)行中央王朝的各項政策,不但在行為上而且在思想上都以中央王朝為軸心,以求得到來自北京的賞賜和恩準,并能夠順利得以世襲。[13]p318
早在兩漢魏晉時期,滇東北的南中大姓就呈現出在文化和婚姻關系兩方面與南中地區(qū)土著民族漸趨融合的趨勢。為了在政治經濟上互相支持,大姓積極與當地夷人聯姻,這種漢夷之間的婚姻稱為“遑耶”;而大姓之間聯姻稱為“自有耶”;如果大姓與土著上層關系至厚且又世代聯姻,即互稱為“百世遑耶”,彼此間形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恩若骨肉”的特殊姻親關系。常璩在《華陽國志·南中志》中認為:“南人輕為禍變,恃此也”。貴族大姓們若犯法獲罪,則往“遑耶”或“自有耶”處藏匿;若受官府懲治,往往也會以武力為之報仇。上層間這種盤根錯節(jié)的姻親關系,在清代彝族土司間得以維系和進一步發(fā)展。烏蒙軍民府土知府祿氏,就與周邊鎮(zhèn)雄、東川、水西、烏撒等土府結成綿密的姻親網絡。
烏蒙祿氏與鎮(zhèn)雄軍民府隴氏的聯姻,就昭通歷史而言有格外重要的關系。天啟、崇禎年間(1621~1644年),永寧奢崇明、水西安邦彥聯合發(fā)動了“奢安之亂”,烏蒙土知府女官隴氏母子沒有參與叛亂,《朱司馬督蜀黔疏草·水西夷漢各目投誠措置事宜疏》記載:“烏蒙女官隴氏海霸,乃鎮(zhèn)雄府加銜參政隴氏之女,母子效忠報國,朝省皆知”[14]。鎮(zhèn)雄土知府隴聯嵩,先娶烏蒙土知府祿天倫之長女為妻,號大祿氏;后因無子,又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娶其妹,人稱二祿氏,亦無子。大祿氏、二祿氏恐隴氏無后,遂勸隴聯嵩續(xù)娶其胞妹三祿氏為妻。三祿氏生二男隴慶侯、隴康侯,二女隴日、隴和。乾隆《鎮(zhèn)雄州志》云:“誥封安人二祿氏者,鎮(zhèn)雄土知府隴聯嵩之次室、隴慶侯之庶母,烏蒙土府祿天倫之次女、四川馬湖磨坡土司祿永忠之妹也?!保?5]烏蒙土府三個女兒先后嫁給鎮(zhèn)雄土府為妻,無疑是兩家特殊關系的最好證明。同時,恩安縣白坡土目祿萬全又反過來入贅隴祿氏之女,為其承嗣。祿萬全為烏蒙土司之裔,后因功加土千總,但他在這場婚姻中的身份值得懷疑。據同書卷四《人物志》的記載:“祿榮宗,祿安人贅婿,昭通白迫土目,功加土千總祿萬全次子,字華先,號桂溪?!保?6]此記與光緒《鎮(zhèn)雄州志》所載基本相同。[17]祿萬全、祿榮宗父子究竟誰是二祿氏贅婿?據前所述,二祿氏為烏蒙土知府祿萬鐘之姑母,祿萬全為祿萬鐘的堂弟,按彝族傳統(tǒng)姑舅表婚來看,應該是祿萬全為二祿氏的贅婿。不過這一爭議無論如何難解,并不影響雙方間的婚姻事實本身。此外,《鄂爾泰奏疏》還載:“鎮(zhèn)雄土目施額之姐系米貼、磨坡土司陸永孝妻子。永孝死,其兄陸永忠以倮例妻弟媳,偕上門,仍送至施額家。”米貼、磨坡土司或系烏蒙土府所屬土目,或與烏蒙土府密切相關,反襯烏蒙與鎮(zhèn)雄間聯姻之普遍,已涉及整個土司土目階層。
烏蒙與東川軍民府之間同樣有著深厚的世代姻親交往。據《巧家縣志》轉引《東川府志》的記載:“順治十五年,清師平滇,祿萬兆殺流寇安西投誠,經略洪承疇題請頒賜東川軍民府印。萬兆子七人,永昌欲殺父,謀泄自殺。余皆先永明承襲,而永升、永邦、永德、永高皆無后。永明娶烏蒙祿氏,即今獻出請設流者,生二子應龍、應鳳?!保?8]康熙年間,祿永明妻祿氏與祿永厚爭奪土知府職位,因寡不敵眾而到魯甸娘家躲避。此前明萬歷十年,“烏蒙知府祿堂卒,子祿墨嗣。祿墨妻世谷,有殊色,多計數,專府事。喇哈土官阿著卒,妻曰阿壞,東川知府排來從女也,發(fā)九尺,光可鑒,亦專喇哈事”;“世谷與阿壞為姨姒”(即姨姐妹),為爭奪土官大權及銀礦利益,各引外援,導致烏蒙發(fā)生祿榮、烏慮構兵事件。[19]上文中顯示,烏蒙喇哈土官阿著的妻子阿壞為東川土知府侄女,而烏蒙土知府祿墨的妻子世谷又與阿著為姨姐妹關系。
烏蒙土府與水西宣慰司之間的姻親,自明代以來便不絕于書。嘉靖年間(1522~1566年),水西安國亨襲宣慰司職后,因向烏蒙土知府祿福榮借兵不成,便與其母烏蒙女祿氏率兵擊福榮。關于此事,《萬歷武功錄·安國亨列傳》記載:“亨到官管事,即與母祿氏提兵往烏蒙,擊東川。烏蒙祿福榮者,謂亨母為姑也?!薄端靼彩媳灸份d:“國亨母,烏蒙土知府祿氏之女也。知府祿福榮,即祿氏之侄”[20]。清康熙三年(1664),吳三桂率兵征剿水西、烏撒等彝族土司時,烏撒土司安重圣即為水西彝族土司安坤之甥,而坤妻祿氏則是“烏蒙土官之女”,生子安勝祖?!袄ぶ鲆?,祿氏及勝祖自烏撒逃至烏蒙”,藏匿于母家山谷中。[20]《彝族人物錄》也記載祿氏淵源說:“查其世家,系烏蒙彝族君長祿氏,其兄即清康熙年間的烏蒙土司祿天德?!保?1]
與烏撒軍民府安氏的聯姻,可見于《鄂爾泰奏疏》所載:“烏蒙逆目大木那之妾,威寧夷目阿耶之姑也”;同書又載:“因烏蒙兵多搜捕嚴緊,(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又逃過江來,至以扯地方小涼山分路,祿良珍、祿良宰、蘇十八往那姑,承爵與承鼎往者海,行至阿姑魯屯,藏歇五六日,承鼎以威寧有膩書,是其母舅,遂渡江而去,承爵回至者?!?。雍正四年(1726年),清廷在滇東北改流后,由于總兵劉起元的貪婪殘暴,不僅遭到烏蒙彝族頭目和人民的頑強抵抗,東川、威寧等地姻親也群起響應,如東川頭目那姑祿良珍、者家海祿承爵、以扯江邊祿天錫、十三村蘇十八、巧家營祿日清以及威寧等阿底頭目等均曾參與烏蒙反叛。清廷便調動了大量軍隊和土軍進行殘酷鎮(zhèn)壓,而各頭目相互配合,且穿梭于姻親之間,形成所謂的“四路群兇一時并起,非賊族姓,即賊姻親”,給清軍以沉重打擊。因此,鄂爾泰稱“東川賊與烏逆本屬狐群,烏倮之視東川應為兔窟。故事急則互奔投,勢窮又各逃散,要皆隨我張弛,以為趨避”,東川、烏撒與烏蒙之間互婚互助互保的關系躍然紙上。
此外,烏蒙土司與雷波、沙馬、永寧等土司的聯姻也不可忽視。《東華錄》記載:米貼祿永孝之妻“與四川雷波、沙馬、吞都等土司為姻親,吞都、德昌與米貼同叛,爾泰命鶴麗總兵張耀祖平之?!保?2]米貼即今昭通永善縣,改流前隸屬于烏蒙軍民府,為烏蒙土目祿永孝所居地,其胞弟祿永忠為四川馬湖府所屬磨坡長官司。及祿永忠病故,其妻陸氏招贅祿永孝。有學者認為:按彝俗,寡婦在同胞兄弟中轉房并未違反習慣法。只因陸氏既占有米貼,又襲磨坡長官司從而雄踞兩地,引起清廷的不安,圖謀剪除祿氏以絕后患,才以其婚姻為借口,激起米貼事件。[23]然而“四川雷坡(波)土司楊明義密邇米貼,與陸氏世為婚姻,賊黨多竄逃其地”[24];川屬緊連米貼的涼山地方,延袤千余里,其中的吞都、沙馬、雷波、黃螂等各土司,也都與陸氏聯姻。因此陸氏過江登高一呼,就能組織兩千多人把守隘口,所屬各部落于沿途殺傷官兵、截劫糧運,給清軍造成沉重打擊,就建立在與沙馬、建昌及小涼山等地有姻親聯絡的基礎之上。
時至今日,雍正朝鄂爾泰在昭通推行的改土歸流已近三百年,但爭議始終難平,贊之者有之,罵之者更不乏其人。站在國家大歷史角度審視,有幾個問題值得補充:
第一,改土歸流是大勢所趨,客觀上促進了中央與西南邊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一體化。自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的思想以來,既順應了最高皇權的需要,也從而奠定了兩千年中國大一統(tǒng)國家不可或缺的思想根基。較之前朝對西南鞭長莫及的狀態(tài)不同,在經歷康雍兩代的休養(yǎng)生息之后,清王朝已經有了足夠的實力來打破土司對邊疆地區(qū)的控制,也必然不愿意讓處于三省交匯的烏蒙山區(qū)繼續(xù)處于獨立和割據的狀態(tài)。清王朝對烏蒙、鎮(zhèn)雄的改土歸流,客觀上說最初并非出于經濟方面的考量,但地處川滇黔三省咽喉、西南地區(qū)腹心的滇東北,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逐漸整合進中央王朝版圖時,對加深西南地區(qū)的控馭卻具有戰(zhàn)略性的意義。大致從雍正、乾隆以降,東川府、昭通府的崇山峻嶺中逐漸發(fā)現了越來越多的礦藏并得到開采,其中銅銀的產量與運輸,對支撐清王朝的經濟命脈具有無可代替的作用,在清王朝開始得到經濟方面實惠的同時,滇東北也以此為契機,實現了與中原內地更加緊密的一體化。有學者指出:改土歸流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閉塞落后狀態(tài),有利于民族地區(qū)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社會經濟發(fā)展,是西南民族地區(qū)的一次社會大變革。[13]p331而西南各少數民族的中國認同,也正是伴隨改土歸流的發(fā)展進程而逐步加強的。
第二,昭通改土歸流的最終結果,是各方矛盾博弈的產物。改流雖是必然趨勢,但以何種方式改、向何種方向發(fā)展,仍有很大的選擇空間。回顧昭通改流,大致可以看出其過程充斥多種矛盾,包括:土司之間、土司與土民之間、土司與朝廷之間、四川與云南之間、岳鐘琪與鄂爾泰之間等矛盾交織在一起,而土司作為較落后的生產形式和地方割據勢力的代表,日益成為矛盾斗爭的焦點,也使昭通改土歸流成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在鄂爾泰最初的構想中,烏蒙改流,本擬緩圖,但在清兵向烏蒙、鎮(zhèn)雄邊境挺進過程中,土司內部的祿鼎坤、隴聯星以及威寧的阿底土目等,不管其動機是為了奪位還是尋仇,都有意無意地成了武力改流的急先鋒,從內部加速了土司政權終結的進程。改流形勢變化之快,幾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也是作為云貴總督的鄂爾泰強行兵伐烏蒙、干預川政的結果。一方面鄂爾泰指責四川方面在滇兵“連攻險關,直搗巢穴”時卻“坐觀成敗”;另一方面,顏面無光的岳鐘琪,其惱怒之情也自不待言。以至鄂爾泰飛札函商二人是否可在四川敘府會晤“面商一切”時,岳鐘琪不作任何回復,直接返回成都。雍正對二人恩怨心知肚明,作為帝王平衡術的掌控者,他又樂見其成,在朱批中明言:眾臣“即便爭功,亦屬快事”,“但患不爭功”[25]。但他隨后又調和雙方說:“征剿烏蒙,搗其巢穴,系云南官兵奮勇、總督鄂爾泰調度之功”,但如果不是“川陜總督岳鐘琪將冕山涼山不法番夷悉行剿撫,去其掎角之勢,則云南官兵亦不能成功如此之速?!保?6]
第三,對改流的殘酷性,有必要全面看待清政府與土司雙方各自的責任。改流以血與火的屠殺方式結束,固然可以說是土司為了維護一己之私位,裹脅數萬彝民為其負隅頑抗的結果;但翻閱雍正君臣間往來的無數諭旨奏疏可見,其字里行間彌漫著對民族地區(qū)的偏見與傲慢,對土司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地方權益的完全漠視,使武力改流成為必然,導致許多村寨被毀,無數百姓被殺,殺傷之多,方式之殘酷,為整個改土歸流史所罕見。另一方面,土司對治下的彝漢土民,此土司與彼土司之間冤家仇殺,也同樣很難看到起碼的人道關懷。雍正二年(1724)詔諭中指責各處土司“鮮知法紀,所屬土民,年年科派,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倍蓰,甚至取其牛馬,奪其子女,生殺任情,受其魚肉”,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土司的兒子娶妻,所有土民三年不許結婚;土民有“罪”被殺,其親屬還要交墊刀錢,土民人人敢怒而不敢言。早在明末時期,旅行家徐霞客就曾以中立身份描述土司境內人民生活說:“諸彝種之苦于土司縻爛,真是痛心疾首,第勢為所壓,生死惟命耳,非真有戀主思舊之心牢不可破也。”雍正八年(1730)烏蒙事件中,祿鼎坤長子祿萬福率領夷眾“焚掠村寨,遇漢民則焚掠一空”[27],這些無辜漢民同夷民一樣,都成為戰(zhàn)亂制造者的犧牲品。回顧改土歸流史,忽略任何一方的責任,都必將失之偏頗。
第四,身處大變動年代的當事人,是否能“審勢”“識勢”,不僅決定個人命運,往往也影響族群命運。在改土歸流的趨勢已無法逆轉的背景下,祿鼎坤父子依然幻想能借靠清政府之力,助其奪取垂涎已久的烏蒙土府之位,為此同室操戈,手足相殘;及至愿望落空,又不惜挑起大亂,希冀亂中取利,最終不僅貽害地方人民,自己也身死家滅。與之相反的鎮(zhèn)雄土府隴聯嵩次室二祿氏,系隴慶侯之庶母,烏蒙土府祿天倫之次女,雖為閨中女子,卻別具眼光。雍正五年改流之初,清軍兵臨鎮(zhèn)雄,追繳隴氏府印,當地彝族土目欲起而反抗。二祿氏得訊,星夜趕赴府城,勸說胞妹三祿氏及隴慶侯:“我芒部自祖宗千百年來,世以忠孝著績。今日之事,氣運為之,只有聽天由命。不可有它念,以負國恩,貽害億萬生靈?!辨?zhèn)雄改流得以波瀾不驚。雍正八年烏蒙突變,鎮(zhèn)雄也受波及,一時人心惶惶。二祿氏得知,又從家居地飛馳各寨,申諭大義,以致涕淚滂沱,隨言以下。她勸諭各寨頭目勿反朝廷,“若不立即解散所聚之兵,我母女三人當先自殺”。眾人被其感化,未叛,極大地減少了彝民的傷亡。鄂爾泰上奏其事跡,奉旨誥封安人,賞銀一千兩,彩緞二十端,復飭建坊,名“閨壺忠臣”,繼又賞其二女田四千八百畝,免其變價,以為養(yǎng)贍之資;為二女擇婿入贅,以為隴氏承嗣。[16]其事跡入《清史稿》,稱“給誥命,賚銀幣”[28],客觀上對緩和矛盾、穩(wěn)定地方起到重要作用。
第五,清政府在西南改土歸流,往往因地制宜,區(qū)別可改與可不改,因而昭通土司制度并未就此終結。例如永善檜溪安永長授阿興土千戶職后,于興隆場修衙門,轄今團結、檜溪、青勝、細沙等鄉(xiāng)。安氏后裔曾在檜溪街背后其祖墳地立有兩根望柱,至今完好,為檜溪古跡。[29]其子天柱襲職后,傳子慶朝;慶朝傳子清,嘉慶七年,補蔭恩騎尉世職,后子象恒襲,世襲達百余年。[30]再有巧家拖車阿朵土千戶祿阿茂,光緒末年祿廷英襲職后乏嗣,收養(yǎng)鄧姓之女為養(yǎng)女,取名祿勛珍,招贅龍云子龍繩曾為婿。1937年祿廷英病故,祿勛霖(龍繩曾)成為阿朵土司遺產的末代繼承人,其領地“東傍牛欄江與魯甸梭山、昭通炎山相望,西界藥山、金沙江與四川省金陽、布拖毗鄰”,昭通境內的土司制度得以延續(xù),直到1949年之后才徹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