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庚子首義中山紀念學校 鐘 瓊
語文教學的根本價值取向在于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 “為促語用而教”應成為當下我們語文閱讀教學的著力點。那么如何緊扣 “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一核心目標,引導學生在有效的言語實踐中習得語言文字,提升語用能力呢?
語文課只有致力于語言文字的訓練來培養(yǎng)語感,才能擁有濃濃的語文味,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例如在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第一部分 “童年的故事”里,作者以兩組對比鮮明的語言描寫為線索貫穿課文。基于此,結合課標第三學段關于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我把第一部分的閱讀價值取向確定為 “領悟人物語言描寫的方法和感悟父母之愛”。
通過與本單元其他課文 《秋天的懷念》 《永遠的歌聲》對比閱讀,發(fā)現(xiàn)文本的秘妙,課堂學習直奔學習重點——人物語言描寫。
第二步聚焦人物語言,感悟父母之愛。先讓學生聚焦母親的語言描寫,抓住母親語言中提示語 “興奮地嚷著” “眼睛亮亮的”引導學生朗讀體會,讀出母親的興奮,讀出母親欣喜時的動作表情,讓學生體會到母親對兒子鼓勵、慈祥的愛。體會父親的愛是本堂課的難點,新課標強調: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尊重文本,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體驗,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因此,我架設的連接點是 “讀一讀、理一理、說一說”,先讀一讀父母的對話,再讓學生關注 “靦腆” “得意揚揚” “迫不及待”“抬不起頭”這些詞以及 “沖”“撲” “失聲痛哭”等動作詞,梳理 “我”的情感變化過程——從高興到悲傷,從渴望到失望,進而感悟 “我”在童年時如何理解父親的愛。
最后,感悟語言描寫的特點,嘗試想象情境描寫語言。此環(huán)節(jié)仍聚焦到父母兩組對話,同時關注提示語,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評價,不斷還原父母各不相讓的場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匠心獨運的語言描寫方法,讓學生明白:為了凸顯對話內容,作者變換了提示語位置:有的在中間,有的在后面;每個人的話獨立成段,突出自己觀點,層次清晰;提示語重在描寫人物說話時的動作、神態(tài)、語氣等。緊接著讓學生想象: “飯廳里,父母還在為巴迪的詩爭吵著”,他們會吵些什么呢?引導學生圍繞 “人物語言要飽含對巴迪的愛、注意變換提示語位置且符合爭吵時的情境、提示語中適當加入人物的神態(tài)或動作、每個人的話獨立成段”的要求,學習本課語言描寫方法,用一兩組對話續(xù)寫故事。
這樣緊扣課文情境練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父母對兒子的良苦用心以及愛的不同的表達方式。將理解內容、理解和運用語言形式結合起來,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諧相生。學生不知不覺在 “思想內容”和 “語言文字”中走了兩個來回,言意兼得。
“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課程的核心任務。引導學生在言語實踐中 “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需要教師在細化 《課程標準》學段目標與內容的基礎上細讀文本,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確定具體學習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老舍先生的《貓》第三自然段是這么寫的:它什么都怕,總想藏起來。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說見著小蟲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相比于前兩個自然段,本段描寫較為簡略。在 “體會作者是如何把貓的特點寫具體”這一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空白點,運用前兩段的寫作方法,分四步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
第一步:對比閱讀并思考第三段與前兩段在描寫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步:交流發(fā)現(xiàn),體會用事例寫具體的表達方法。
第三步:小試牛刀,將貓的膽小通過事例寫具體。
出示:它什么都怕,總想藏起來, ??墒撬帜敲从旅停灰f見著小蟲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第四步:交流分享 “貓什么都怕”的事例。
這只貓的性格是古怪的,讓學生調動生活積累,借鑒一二自然段的寫法,以補白的方式寫寫這只貓膽小時的場景,既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拓寬了文本內容,充分表現(xiàn)出貓的性格特點,又強化了 “用事例把文章寫具體”這一表達方法,讓語言文字訓練得到有效落實。
呂叔湘先生說: “語文教學的根本問題一是認清教的是什么,二是認清人們學會一種語文的過程。”在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大意,了解文章結構后,我們關注的重點就是緊扣重點段,尋找、品味“個性言語密碼”。對低年級來說,我們重點引導學生緊扣文章的中心、重點,積累、品味 “好詞好句”為主,到了中高年級,我們則重點引導學生關注、積累文本的“語言現(xiàn)象”、“語言形式”、“文章結構”這一類表達密碼,例如《竊讀記》一課貶詞褒用的妙處;《窮人》一課對桑娜 “忐忑不安”心理活動的描寫以及標點符號合理運用的技巧; 《詹天佑》一課的過渡; 《種瓜得豆》一課的設問開頭; 《理想的風箏》運用典型事例、通過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方法; 《凡卡》以喜襯悲的寫法等等,促使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得到培養(yǎng)、提高。
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都是我們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范例,它為學生的言語實踐提供素材。但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沒必要面面俱到地把所有的 “言語秘妙”都教給學生。因此,我們可著力精選教學的內容,精準挖掘言語表達實踐點。如:教學 《刷子李》一課時,讓孩子們在充分感悟人物形象后,為了實現(xiàn)讀寫結合,將言語實踐點鎖定在 “只見師傅的手臂悠然擺來,悠然擺去,如同伴著鼓點,和著琴音,每一擺刷,那長長的帶漿的毛刷便在墻面 ‘啪’地清脆一響,極是好聽?!边@一語段中,在引導學生朗讀感受刷子李刷墻的動作之美、藝術之美、境界之美后,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感悟表達妙處,巧借妙處背誦積累,運用妙法遷移練筆,實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練寫片段中,我趁熱打鐵拓展生活場景圖片,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相似的場景,運用 “看到聽到聯(lián)想到”的方法寫一個片段,力求做到“有形有聲有感受”。
總之,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聚焦文本的表達秘妙,多角度、多層次訓練學生理解、表達、運用語言文字,為學生的言語實踐發(fā)揮最大的效益。語文新課改前路漫漫,還有許多等待我們去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