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合川區(qū)公安局 重慶 400000)
買賣合同檢驗期間制度研究
譚莉
(重慶市合川區(qū)公安局重慶400000)
買賣合同檢驗期間條款并非買賣合同訂立之必備條款,但通過對大量買賣合同糾紛案例的研究發(fā)現,檢驗期間條款是諸多買賣合同糾紛爭議的主要誘因。檢驗期間條款不僅關系著買賣雙方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還對案件的走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我國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釋對于買賣合同檢驗期間制度的規(guī)定較為粗糙,理論界對此問題的研究也尚待深入。
檢驗期間;合理期間;性質
我國國務院于1984年頒布的《工礦產品購銷合同條例》具體化地規(guī)定了該檢驗與通知制度,雖然其該條例已經在2001年失效,但是其對我國實務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1999年,新頒布的《合同法》在第157條和第158條也規(guī)定了檢驗與通知制度。由于我國一貫采用了民商合一的立法體例,再加之我國歷史上悠久的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所以《合同法》第157條和第158條的規(guī)定并沒有區(qū)分商事買賣與消費買賣,而是統(tǒng)一適用該檢驗通知規(guī)則,其有“過度商化①”的嫌疑,而其立法理由主要是為了保護善意出賣人的利益,平衡買賣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使買賣關系盡快趨于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對于缺乏專業(yè)檢驗能力的消費者而言,過于嚴苛。2012年我國也頒布也與此相對應的司法解釋,細化了該制度,使該制度更趨完善與成熟。
綜上所述,檢驗期間制度起源于商事習慣或慣例,具有濃厚的商化色彩,更加適合于具有理性與風險意識的商事主體,因此,其對于消費合同的買受人不公平,加重了他們的注意義務,所以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我們仍應該區(qū)別對待商事買賣與消費買賣,以期達到實質的公平正義。
對于這個問題,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司法解釋不僅沒有明確表態(tài),卻還有引起混亂的嫌疑,例如,《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前后矛盾,從該《解釋》第十七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可知,檢驗期間屬于除斥期間;而從《解釋》第二十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可知其性質為訴訟時效。關于此問題,實務界和理論界都眾說紛紜,經過梳理,大致有以下幾種主流觀點:
(一)訴訟時效說
訴訟時效說是指若買受人的標的物瑕疵擔保權利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則其將會喪失勝訴權的一種法律時效,進而意味著國家不會再對該權利進行保護,其所針對的客體是買受人的瑕疵擔保權利,該期間則為買受人的瑕疵擔保權利受到國家權力保護的期間,一旦該期間屆滿,則將會發(fā)生買受人的瑕疵擔保權利功能受限的效果?!顿I賣合同司法解釋》第二十條第一、二款的規(guī)定均可以對其加以印證。
(二)除斥期間說
“除斥期間是指法律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形成權的存續(xù)有效期間。該期間屆滿后,形成權即告消滅?!雹诔馄陂g是不變期間,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斷。《合同法》第158條第1款規(guī)定“買受人在合理期間內未通知或者自標的物收到之日起兩年內未通知出賣人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其中,“視為”乃法律擬制,不允許被推翻,其意味著買受人徹底喪失向出賣人主張瑕疵擔保責任的權益,完全排除了適用中止、中斷的可能,因此,檢驗期間符合除斥期間的規(guī)定,檢驗期間的性質屬于除斥期間。③
(三)混合期間說
混合期間說④,即認為檢驗期間的性質,應當結合買受人因標的物出現瑕疵時而采取具體不同的救濟方式。具體來說,當買受人要求出賣人承擔我國合同法第107條所規(guī)定的違約責任時,該檢驗期間一般被認定為訴訟時效期間。而當買受人向出賣人主張解除合同時,該檢驗期間則應被界定為除斥期間。
(四)獨立期間說
獨立期間說,認為合同法所規(guī)定的檢驗期間是一種獨立期間⑤,不是訴訟時效或者除斥期間,只有在特定的情形下才會中斷,例如,當買受人發(fā)現貨物瑕疵后,沒有向出賣人發(fā)出異議通知,而是向消協投訴,此時就產生了中斷的法律效果。
(五)失權期間說
先權期間說是指所有的民事權利,都應當有一個期間限制,該期間不是除斥期間或訴訟時效,該期間經過后,權利人仍未行使,則他人有正當理由信賴權利人將不會行使該權利,而后又行使,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會產生民事權利滅失的法律效果。這是一種法律的擬制,不可推翻。
(六)筆者的評析與觀點
首先,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都是權利的行使期間,如果權利人在該期間未行使權利,都將會導致一定的不利后果。筆者贊同將檢驗期間的性質界定為除斥期間,理由如下:第一,檢驗期間所適用的客體本質上為買受人的標的物瑕疵異議權,該權利并沒有直接請求出賣人履行相應義務的內容,僅僅是起到阻卻法律上視為標的物無瑕疵的效果,且該阻卻力單憑買受人單方意思表示即可發(fā)生,與請求權效力的實現需要義務人的承諾和配合不同,具有明顯的形成性,在權利類型上應屬于形成權范疇;第二,從《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釋來看,檢驗期間的起算點因種類不同而各異,且不得中斷、中止、延長,若買受人未在檢驗期間內將標的物瑕疵情況通知給出賣人的,則視為標的物符合合同約定或者法律規(guī)定,買受人喪失請求出賣人履行瑕疵擔保責任的請求權。
(一)檢驗期間的立法分類及完善
按照五分法來劃分檢驗期間制度,合同法上標的物的瑕疵檢驗期間的立法分類包括如下五種:
1.法定期間
從《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18條第2款的規(guī)定可知,針對一些特殊行業(yè)的產品,這些行業(yè)一般是涉及國計民生,我國法律、行政法規(guī)會做出規(guī)定,諸如水泥、混泥土、食用豬肉、化妝品等,若買賣雙方約定的檢驗期間短于法定期間的,而檢驗期間以法定的為準;但是若約定的期間長于法定的檢驗期間或者質量保證期間呢?我國法律和司法解釋沒有給與回應。但是有理論上認為,對于約定的檢驗期間長于法定檢驗期間的情形,可以結合標的物的性質來認定,如產品的品質會因時間而發(fā)生物理、化學變化的,應當認定長于法定期間的部分無效;如產品的品質不會因時間而發(fā)生物理、化學變化的,則可以認同約定期間。
2.約定期間
買賣合同當事人約定的檢驗期間就是買受人向出賣人發(fā)出標的物瑕疵異議通知的期間。我國合同法一貫主張意思自治的原則,若買賣雙方約定了檢驗期間,則買受人應在該期間內完成檢驗行為,如若存在瑕疵,其也應在該期間內進行通知。當事人約定的檢驗期間是買受人對合同標的物進行檢驗的時間,其檢驗期間的終點時間,也是提出標的物瑕疵的最后時間。該種期間,對于判斷買賣雙方是否違約,非常簡便有效。
3.合理期間
如若買賣雙方未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則應在發(fā)現或者應當發(fā)現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合同約定或者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在合理期間內將標的物的瑕疵情況通知給出賣人。合理期間,即是指買受人對標的物的各方面情形進行全方位查驗并將標的物瑕疵情況通知出賣人所必需的時間。該合理期間包含以下兩個時間段,即查驗標的物所需時間與向出賣人發(fā)出標的物瑕疵通知所需時間。
結合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7條的規(guī)定,法官在裁量個案中當事人的異議通知是否在合理期間內作出,應當考慮的主要因素如下:1.當事人之間的交易性質、交易目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習慣;2.標的物的種類、屬性、數量、性質、安裝和使用情況、到達時間、包裝、形;3.標的物瑕疵的程度;4.買受人自身應盡的合理注意義務、檢驗方法、檢驗方式、檢驗標準;5.買受人或檢驗人所處的環(huán)境、自身技能、當事人溝通的速度;6.標的物的運輸情況、轉運、再發(fā)運;7.買方所選擇的補救方式。
4.兩年期間
該兩年期間即是我國合同法第158條第2款規(guī)定“買受人自標的物收到之日起兩年內未通知出賣人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該兩年期間屬于檢驗期間中合理期間的最長時間,是一個絕對的時間機制。⑥筆者認為,在買賣合同中未約定檢驗期間的情況下,買受人應當在合理期間內對標的物進行檢驗,但是該期間不得超過自收貨之日的最長期間之兩年期間。
5.任意期間
任意期間系我國合同法第158條第3款所規(guī)定,其是指出賣人惡意,也即是出賣人知道或者應當明知其所生產或者銷售的貨物有瑕疵的情形,買受人不受通知時間約束的情形⑦。出賣人的這種行為屬于隱瞞事實真相的欺詐行為,有悖于誠實信用原則,因此法律擬制在這種情形下,買受人可以不受檢驗期間的限制,以此來打擊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的不法行為。
(二)通知的內容以及形式
我國《合同法》以及相應的司法解釋都沒有關于通知的內容和形式的具體規(guī)定,只有相應的內容標準,也即是“買受人應當在檢驗期間內將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形通知出賣人”,至于該通知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具備哪些形式以及生效時間等都沒有做出相應的規(guī)定,因此在司法實務中由此引發(fā)的糾紛也數不勝數,因此,我們有必要細化通知的內容與形式的具體規(guī)定??梢詮囊韵聨讉€方面對通知加以把握:
1.通知的主體
關于通知的主體問題,無疑是買受人在發(fā)現或者應當發(fā)現標的物的瑕疵之后向出賣人或者第三方發(fā)出通知,但是買受人必須保證出賣人的確收到了該通知。
2.通知的內容
我國《合同法》僅僅規(guī)定了“應當將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形通知出賣人”,這只是一個大范圍的標準,至于具體的內容則無相應的規(guī)定。
首先,標的物瑕疵通知的內容應當予以明確化,切記籠統(tǒng)、抽象地描述之,諸如,有瑕疵、與合同約定或者法律規(guī)定不符等。至于明確化的程度,這應當是賣方能夠據此通知來確定貨物不符的性質、種類、程度等問題,因此,買受人向出賣人發(fā)出的標的物瑕疵通知,應當是從便于出賣人采取及時有效的補救措施立場出發(fā)。其次,通知也無須說明標的物出現瑕疵的具體原因。然后,買受人也無須將出賣人是否違約和買受人是否行使標的物瑕疵擔保責任救濟權等話語表述在通知中。最后,出于商事交易的便捷與效率的考慮,我們也可以在立法上或者行業(yè)協會規(guī)定上為標的物瑕疵通知建立相應的參照標準,以此來更好地指導我國的買賣合同。
3.通知的生效時間
我國合同法與其相應的司法解釋并均沒規(guī)定標的物瑕疵通知的生效時間問題。因為通知行為在沒有特殊規(guī)定的情況下,在性質上屬于觀念行為,應適用我國合同法要約與承諾的相關規(guī)定。在立法例上存在發(fā)送主義和到達主義。兩者區(qū)別的關鍵點在于,通知的在途風險,究竟是由買方或賣方承擔。若由買方承擔,則為“到達主義”,由賣方承擔,則為“發(fā)送主義”。一旦買受人的瑕疵被證實后,過錯是由出賣人造成的,再者與可能善意之賣方相比,無辜之買方更應值得法律保護,所以應由出賣人承擔標的物瑕疵通知的在途風險,但是前提之一則是買受人須其所發(fā)通知能夠被送達。所以,筆者認為我國也應對通知的生效時間采用發(fā)送主義模式。
4.通知的形式
雖然我們合同法和司法解釋中沒有要求通知具備特殊的形式,但是在實踐中通知的方式非常重要,也非常多樣,例如電話、拒絕付款、退貨、游行抗議等方式。在此,筆者建議買受人可以采用成文的、可茲證明的、安全的方式向出賣人發(fā)出通知,以防出賣人否認該通知,諸如傳真、電報、掛號信或者電子郵件等途徑。
【注釋】
①李勇.買賣合同糾紛.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14.
②江平.民法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253.
③梁慧星.論出賣人的瑕疵擔保責任.比較法研究,1991,3:16.李清.對CISG第39條第1款中合理期間的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5:20.
④王軼.買賣合同買受人的及時檢驗義務.判解研究,2001,1:109-117.
⑤陳小君.合同法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0.
⑥何志.合同法原理與審判實務.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397.
⑦孫永全.同前注②:84.
譚莉(1989.12-),女,漢族,重慶人,研究生學歷,畢業(yè)于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研究民法。